陳文中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1)

回本書目錄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1)

1.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葛根麥門冬散,治小兒熱毒癍疹,頭痛壯熱,心神煩悶。

葛根(三錢),麥門冬(去心,四錢),人參(二錢),石膏(半兩),川升麻,甘草,茯苓(各二錢),赤芍藥(一錢)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溫服,不拘時。量大小增減。

白話文:

這個配方是用來治療小孩因為熱毒引起的斑疹、頭痛和高燒,以及心情煩躁不安的情況。成分包括了葛根、去心的麥門冬、人參、石膏、川升麻、甘草、茯苓和赤芍藥。這些材料要先磨成粗糙的粉末狀。每次服用約三錢左右,加入一大杯水煮到剩下六分滿後去掉渣子,然後慢慢地喝下,不限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可以增加或減少劑量。

愚按:前方足陽明胃經之藥也,外除表邪,內清胃火,兼補元氣。若非發熱作渴,表裡有熱者,不可用。若表裡俱虛,而發熱作渴者,宜用人參麥門冬散。

生地黃散,治小兒癍疹,身熱口乾,咳嗽心煩者。

生地黃(半兩),麥門冬(去心,七錢),杏仁,款冬花,陳皮(各三錢),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溫服,不拘時。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生地黃散 方劑說明:

愚按: 前方藥物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範疇,功效是外可祛除表邪,內可清胃火,並且兼具補益元氣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若非發熱、口渴,且表裡俱熱者,不可使用此方。若表裡俱虛,卻出現發熱、口渴的症狀,則宜用人參麥門冬散。

生地黃散 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癍疹,伴隨發熱、口乾、咳嗽、心煩等症狀。

藥物組成:

  • 生地黃(半兩)
  • 麥門冬(去心,七錢)
  • 杏仁(三錢)
  • 款冬花(三錢)
  • 陳皮(三錢)
  • 甘草(炙,二錢半)

製備方法: 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粗散。

服用方法: 每次取三錢藥粉,以一大盞水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劑量可根據患者年齡大小調整。

愚按:前方若肺經有熱者,宜用此方。若痰氣上壅,佐以抱龍丸。

惺惺散(七味),治小兒風熱,瘡疹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喘促。

桔梗(炒),真細辛,人參,甘草,白茯苓,真川芎,白朮(各一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薄荷五葉,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溫服,不拘時候。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我認為,如果前面肺經有熱氣,就可以用這個方子。如果痰氣上涌,可以輔助服用抱龍丸。

惺惺散(七味),用來治療小兒風熱、瘡疹時氣、頭痛發熱、眼睛澀痛嗜睡、咳嗽喘不過氣。

桔梗(炒)、真細辛、人參、甘草、白茯苓、真川芎、白朮(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混合製成粗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大盞,薄荷五葉、生薑三片,一起煎煮至六分,去渣,慢慢溫熱服用,不限時辰。根據孩子的大小加減藥量。

愚按:前症方,若表虛風熱所乘而致諸症者,宜用此藥。若表實內熱相搏而致諸症者,宜用升麻葛根湯。若兼作渴飲冷者,須用葛根麥門冬散。大凡瘡疹未出已出之間,多增寒壯熱,身體疼痛,大便黃稠,此正病也,若無他疾,不必服藥。

四味升麻葛根湯,治初發熱,痘疹未明,宜用此湯以散之。

白芍藥(炒),川升麻(一兩),甘草,葛根(一兩半)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徐徐溫服。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方劑,如果是因为表虚风热入侵而导致各种症状,就应该用这个药方。如果是因为表实内热相互搏斗而导致各种症状,就应该用升麻葛根汤。如果还伴随口渴想喝冷饮,就要用葛根麦门冬散。一般来说,疮疹还没出来或者刚出来的时候,往往会加重寒气,发热,身体疼痛,大便黄色黏稠,这是疾病本身的症状,如果没有其他病症,就不用吃药。

四味升麻葛根汤,用来治疗刚开始发热,痘疹还没显现的时候,应该用这个汤药来散热。

白芍(炒)、川升麻(一两)、甘草、葛根(一两半)

以上药材研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钱,用一大碗水煎至六分,去掉药渣,不拘时间,慢慢温服。

愚按:前方胃經發表之也,表實而熱毒壅滯於肌肉者,須用此藥以疏泄之,恐虛其表,而痘毒不能托出也。

十一味異功散

木香,大腹皮,人參,桂心,北茯苓,青皮,前胡,訶黎勒(去核),半夏(薑製),丁香,甘草(炙,各三錢)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量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胃經的藥物是用来发散的。如果表证实证,热毒停滞肌肉,就需要用这种药来疏泄,以免过分耗损阳气,导致痘疹无法透出。

十味异功散

木香、大腹皮、人参、桂心、北茯苓、青皮、前胡、诃黎勒(去核)、半夏(姜制)、丁香、甘草(炙,各三钱)

将上述药材研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钱,用一大碗水,加入三片生姜,煎煮至六分,去渣,空腹温服。剂量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愚按:前方治痘瘡已出未愈之間,其瘡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或已出一日至五七日間,或泄瀉作渴,或肚腹作脹,氣促作喘,或身雖熱而腹脹,足指冷,或身熱而作渴,或身熱而驚悸腹脹,或身熱汗出不止,或氣急寒戰咬牙,或渴而飲水愈渴,或瘡欲靨而不靨,或瘡痂欲落不落,而反腹脹渴瀉,足指寒冷,或驚悸寒戰咬牙。此脾胃終變虛寒,津液衰少。

此發《內經》微旨,陰陽蘊奧,非神於朮者,豈能言哉!前症乃陽氣內虛寒而外假熱,如癰疽脾胃虧損,諸臟虛寒之敗症,急用前散以救胃氣,亦有可生者。

十二味異功散

白話文:

我觀察到,痘瘡已經長出來但還沒痊癒,瘡面沒有光澤,不冒頭,不紅潤,已經長了一到五七天,患者可能出現腹瀉口渴、肚子脹痛、氣喘、身體發熱但肚子脹、腳趾冰冷、身體發熱口渴、身體發熱心慌肚子脹、身體發熱出汗不止、呼吸急促發抖咬牙、口渴喝水反而更渴、瘡要結痂但結不了、瘡痂要掉但掉不下來,反而出現肚子脹痛、口渴、腹瀉、腳趾冰冷、心慌發抖咬牙等症狀。這些情況說明脾胃已經變得虛寒,體內津液也十分匱乏。

這正印證了《內經》中所述的陰陽奧妙,非精通醫術者,怎能理解呢?前面的症狀是陽氣內虛寒而外假熱,如同癰疽、脾胃虧損、臟腑虛寒的敗症,需要趕快使用前散來救治胃氣,還有機會可以治癒。

木香(三錢半),官桂(二錢,去粗皮),當歸(三錢半),人參(二錢半),茯苓(二錢),陳皮,厚朴(薑製,二錢半),白朮(二錢),半夏(薑製,一錢),丁香,肉豆蔻,附子(炮,去皮,一錢半)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半,生薑五片,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三歲兒作三服,五歲兒作兩服,一周兩歲兒作三五服。病有大小,以意加減。此藥家傳五世,累經效驗。

愚按:前方治痘瘡已出未出,不起發,不光澤,不紅活,謂之表虛,宜用此藥治之。若已出未愈,瘡不光澤,或不起發,不紅活,或腹脹作渴,泄瀉氣促,謂之表裡虛寒,急用此藥送豆蔻丸。或十一日間不靨,壯熱悶亂不寧,臥則煩渴咬牙,手足指冷,數飲沸湯而不熱,圍火重衾而仍寒,悉屬表裡虛寒也。王太僕云:大寒而盛,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白話文:

木香三錢半、官桂(去粗皮)二錢、當歸三錢半、人參二錢半、茯苓二錢、陳皮、厚朴(薑製)二錢半、白朮二錢、半夏(薑製)一錢、丁香、肉豆蔻、附子(炮,去皮)一錢半,以上藥材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半水,加入生薑五片、肥棗三枚,煎煮至水量減少六分之五,濾掉藥渣,空腹溫熱服下。三歲兒童服用三次,五歲兒童服用兩次,一週兩歲兒童服用三到五次。疾病輕重不同,可根據情況增減藥量。此藥方為家傳五代,經過多次驗證有效。

這方子主要治療天花已經發出但尚未完全發出、沒有發熱、顏色暗淡、不紅潤活潑的症狀,屬於表虛,可以用此藥治療。如果天花已經發出但尚未痊癒,瘡痂顏色暗淡,或者沒有發熱、不紅潤活潑,或者伴隨腹脹口渴、腹瀉氣短等症狀,則屬於表裡虛寒,需要緊急服用此藥,並配合豆蔻丸。如果天花發出後十一天內沒有結痂,伴隨發熱、昏迷、不安、臥床時口渴牙齒緊咬、手腳指頭冰冷、喝沸水不感到熱、蓋厚被子仍然感到冷等症狀,也屬於表裡虛寒。王太僕說:寒氣過盛,即使用熱藥治療,也感受不到熱,說明體內沒有火氣。

當益其心火,急用前藥以回其陽,亦有生者。

肉豆蔻丸(七味),治瀉水穀,或白或淡黃,不能止者。

木香,宿砂(三錢),白龍骨(半兩),訶子肉(半兩),赤石脂(七錢),枯白礬(七錢半),肉豆蔻(半兩)

上為細末,用麵糊為丸,如黍米大。一周歲兒,每服三五十丸。三歲兒,服百丸。溫米飲下。瀉甚者煎木香散,或異功散送下。瀉止住服,不止多服。

白話文:

如果能增強心臟的陽氣,就應該立即服用藥物回補陽氣,這樣還有救活的機會。

肉豆蔻丸(七味)可以治療腹瀉,無論是排泄白色或淡黃色水樣便,都無法止住的情況。

配方:木香、宿砂(三錢)、白龍骨(半兩)、訶子肉(半兩)、赤石脂(七錢)、枯白礬(七錢半)、肉豆蔻(半兩)。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丸藥,大小如黍米。

用法:一周歲的孩童,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三歲的孩童,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溫米湯送服。如果腹瀉嚴重,可以煎服木香散或異功散送服。腹瀉停止後就停藥,如果持續腹瀉,就需要多服藥。

愚按:前方治陽氣虛寒,腸滑泄瀉之澀劑。蓋腎主大便,若因腎氣不固,而致前症者,宜用木香散送四神丸。如不應,急煎六君子湯,送四神丸補之。蓋豆蔻丸澀滯之功多,補益之功少也。

人參麥門冬散,治痘瘡微渴。(一名麥門冬散)

麥門冬(一兩),人參,甘草(炙),陳皮,白朮,厚朴(薑製,各半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溫服,不拘時。量大小增減。

愚按:前方若痘瘡熱毒氣虛作渴,宜用之。若因氣虛弱作渴,用人參白朮散。

白話文:

前面方劑用於治療陽氣虛寒、腸滑泄瀉的澀劑。因為腎臟主導大便,如果因腎氣不足而導致上述症狀,應該用木香散送服四神丸。若無效,則急煎六君子湯,送服四神丸以補益。因為豆蔻丸以澀滯功效為主,補益作用較弱。

人參麥門冬散,用於治療痘瘡微渴,也叫麥門冬散。

藥材包括:麥門冬一兩、人參、甘草(炙)、陳皮、白朮、厚朴(薑製,各半兩)。

將藥材研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盞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可根據病情輕重增減藥量。

前面方劑如果痘瘡熱毒氣虛導致口渴,則應該使用。如果因氣虛弱而口渴,則應該使用人參白朮散。

消毒散,治痘瘡六七日間,身壯熱,不大便,其脈緊盛者,用此藥以微利之。(一名消毒飲)

牛蒡子(四兩,杵,炒),荊芥穗,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徐徐溫服。

愚按:前方若毒在肌肉,尚未能盡發,而致斯症,脈浮而緊實,最宜此藥,疏解其毒。若痘頓輕,脈沉而緊者,毒在臟腑,宜用前胡、枳殼疏通,以絕其源,其痘尤輕。

白話文:

消毒散,用於治療長痘六七天,身體發熱,便秘,脈象緊實的患者,此藥能起到微利通便的作用,也稱消毒飲。

方劑組成:牛蒡子四兩,打碎後炒制;荊芥穗、甘草各一兩,甘草炙制。

將以上藥材混合成粗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水煎至八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古人認為,如果毒素在肌肉中,尚未完全發散,導致上述症狀,脈象浮緊,則最適合用此藥疏解毒素。如果痘症輕微,脈象沉緊,則毒素在臟腑,應使用前胡、枳殼疏通,阻斷毒源,痘症會更加輕微。

柴胡麥門冬散,治痘瘡壯熱,經日不止,更無他症,此藥治之。(即六味柴胡麥門冬散)

柴胡(二錢半),龍膽草(炒,一錢),麥門冬(三錢),甘草(炙),人參,黑參(各一錢半)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徐徐溫服。量大小加減。

愚按:前方若痘瘡表熱,根盤色赤,焮痛作渴,飲冷,或兩目作痛,或素有肝火,而患痘瘡者,尤宜用之。

射干鼠黏子湯,治痘瘡壯熱,大便堅實,或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皆餘毒所致。

白話文:

柴胡麥門冬散,用來治療痘瘡發熱,持續多日不退,沒有其他症狀,這個藥方可以治好。

方劑中包含柴胡二錢半、龍膽草(炒過,一錢)、麥門冬三錢、甘草(炙過)、人參、黑參(各一錢半)。

將藥材研磨成粗散,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水煎煮至六分,去除藥渣,不限時間,慢慢溫服。根據體質大小調整用量。

我個人認為,這個方子適用於痘瘡表熱、根部顏色發紅、紅腫疼痛、口渴、喝涼水、眼睛疼痛,或者平時有肝火,而患上痘瘡的人。

射干鼠黏子湯,用來治療痘瘡發熱、大便秘結、或口舌生瘡、咽喉腫痛,這些都是毒素殘留引起的。

鼠黏子(四兩,炒,杵),甘草(炙),升麻,射干(各一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溫服。

愚按:前方凡痘瘡初出,發熱焮痛,根盤赤盛,或咽喉口舌疼痛,作渴引飲者宜用。若因胃氣虛弱,發熱而致前症者,宜用人參麥門冬散。

桔梗甘草防風湯,治風熱咽喉不利。

桔梗(炒),甘草(炙),防風(各等分)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溫服,不拘時。量大小加減。

愚按:前方若上焦風熱,或痰涎上攻,咽喉不利,或口舌生瘡,作渴引飲者,須用此藥,發散解毒。痘雖出,亦在輕淺。

白話文:

鼠鬚草四兩,炒過後研磨成粉,甘草炙過,升麻和射干各一兩。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水煎煮至剩下六分,去渣,慢慢溫熱服用。

這方藥適合痘瘡剛長出來,發熱、腫痛、根部紅腫,或咽喉、口舌疼痛、口渴想要喝水的人。如果因為胃氣虛弱導致發熱而出現上述症狀,應該服用人參麥門冬散。

桔梗炒過,甘草炙過,防風各等份。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水煎煮至剩下六分,去渣,慢慢溫熱服用,不限時間。可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這方藥適合上焦風熱,或痰涎上涌,咽喉不利,或口舌生瘡,口渴想要喝水的人。服用此藥可以發散解毒。即使長了痘瘡,也屬於輕微的。

人參清膈散,治涕唾稠黏,身熱鼻乾,大便如常,小便黃赤,宜用此方治之。

人參,柴胡,當歸,芍藥(炒),知母(炒),桑白皮(炒),白朮(炒),黃耆(炒),紫菀,地骨皮,茯苓,甘草,桔梗(炒,各一兩),黃芩(半兩),石膏,滑石(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徐徐溫服。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人參清膈散

適用症狀:

患者出現鼻涕、唾液稠黏,身體發熱,鼻子乾燥,大便正常,小便顏色黃赤,可以用此方治療。

藥方組成:

  • 人參、柴胡、當歸、芍藥(炒)、知母(炒)、桑白皮(炒)、白朮(炒)、黃耆(炒)、紫菀、地骨皮、茯苓、甘草、桔梗(炒,各一兩)
  • 黃芩(半兩)
  • 石膏、滑石(各一兩半)

製備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

服用方法:

每次取三錢藥粉,加一大盞水,生薑三片,一同煎煮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慢慢溫服。根據體質大小適當加減藥量。

愚按:前症即癰疽因熱毒蘊結於臟腑經絡之間者,當用此藥,以疏導托裡,調和榮衛,使邪氣退,則元氣不傷,而痘瘡易愈也。

前胡枳殼散,治痰實壯熱,胸中煩悶,大便堅實,臥則喘急。

前胡(一兩),枳殼,赤茯苓,大黃,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量大小加減。如身溫脈微,並瀉劑,不可服。

愚按:前症若屬肺胃實熱,氣鬱痰滯,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煩渴飲冷,身熱脈數者,宜用之,以表散外邪,疏通內臟,使邪氣不壅滯,且痘瘡輕而易愈也。

白話文:

作者認為,如果痘瘡患者出現癰疽,是因為熱毒積聚在臟腑經絡之間,可以用前胡枳殼散來治療。這藥方可以疏導體內熱毒,調和人體正氣,使邪氣消散,這樣就不會損傷元氣,痘瘡也能更容易痊癒。

前胡枳殼散適用於痰多、體壯發熱、胸悶、便秘、躺下喘不過氣的患者。藥方包括前胡一兩、枳殼、赤茯苓、大黃、甘草(炙過的各半兩)。

將藥材混合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水煎煮,煎至六分,去渣,不限時間服用。可以根據患者的體質調整用量。如果患者體溫正常,脈象微弱,正在服用瀉藥,就不宜服用這個藥方。

作者還認為,如果痘瘡患者屬於肺胃實熱、氣鬱痰滯、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口渴想喝冷飲、發熱脈搏快等症狀,也適合用前胡枳殼散。這個藥方可以散發外邪,疏通內臟,使邪氣不至於積聚,讓痘瘡變得輕微,更容易痊癒。

人參白朮散,治痘瘡已靨,身熱不退。此藥清神生津,除煩止渴。

人參,白朮,藿香葉,木香,甘草,白茯苓(六味,各一兩),乾葛(三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徐徐服。

愚按:前症若痘瘡已靨,身熱,或津液少,而口乾引飲者,胃氣虛弱也,宜用人參白朮散。若腹脹泄瀉,口乾,足指寒冷者,脾氣虛寒也,宜用十一味木香散。若形寒惡寒,嘔吐不食,腹脹瀉渴等症,乃脾氣虛寒下陷也,用六君子加升麻、薑、桂。如不應,急加丁香。若發熱煩躁,身熱惡衣,屬血脫髮躁,用當歸補血湯。

白話文:

人參白朮散

功效: 治療痘瘡已結痂,但身體仍發熱不退。此藥可清心安神、生津止渴、去除煩躁、止渴。

組成:

  • 人參 一兩
  • 白朮 一兩
  • 藿香葉 一兩
  • 木香 一兩
  • 甘草 一兩
  • 白茯苓 一兩
  • 乾葛 三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水煎煮至六分,去渣後,不限時間,慢慢服用。

註解:

若患者痘瘡已結痂,身體發熱,或口渴,津液減少,屬於胃氣虛弱,宜用人參白朮散。

若患者腹部脹滿,腹瀉,口乾,手指冰冷,屬於脾氣虛寒,宜用十一味木香散。

若患者畏寒,嘔吐,食慾不振,腹部脹滿,腹瀉,口渴等症,屬於脾氣虛寒下陷,宜用六君子湯加升麻、薑、桂。若效果不佳,可急加丁香。

若患者發熱煩躁,身體發熱,厭惡穿衣,屬於血虛發熱,宜用當歸補血湯。

大凡痘瘡,若脾氣虛弱,出不快者,誤以為熱毒壅盛,用涼藥宣利解散,致脾胃受傷,元氣愈虛,使瘡不起發,不克滿,不結靨,不成痂,而癢塌煩躁喘渴,死者多矣。凡痘瘡首尾,不宜與水,則瘡靨之後,其痂落遲。或主癰腫,治失其法,必成疳蝕,瘡血水不絕,甚則面黃唇白,多致難愈。

蓋脾胃屬土,而主肌肉故也。

韶粉散,治小兒痘瘡才愈,而毒氣尚未全散,瘡痂雖落,其瘢雖猶黯,或凹凸肉起,當用此藥塗之。

韶粉(一兩),輕粉(一錢)

上研,和入煉豬脂油,拌勻如膏,薄塗瘡瘢上。如痘痂欲落不落,當用此方:羊𩩅骨髓(一兩),上煉,入輕粉一錢,研成白膏,瓷合盛之,塗瘡上。○如痘瘡癢,誤搔成瘡,及瘡痂欲落不落,用上等白蜜塗之,其痂自落,亦無紫黑瘢痕,神妙。

白話文:

一般來說,麻疹如果脾氣虛弱,發疹不順暢,有些人誤以為是熱毒堆積,就用寒涼的藥物來疏導,結果傷了脾胃,元氣更虛,導致疹子發不出來,不能滿佈,不結痂,還出現癢、煩躁、喘、渴,很多人都因此喪命。麻疹從開始到結束,都不宜碰水,否則痂會掉得慢。或者因為治療瘡腫的方法不對,就會形成疳蝕,瘡口流血不止,嚴重的話會面黃唇白,很難痊癒。

因為脾胃屬土,而土主肌肉。

韶粉散,用來治療小兒麻疹剛痊癒,但毒氣還沒有完全散去,瘡痂雖然掉了,但留下的疤痕還很暗,或凹凸不平,可以用這個藥塗抹。

取韶粉一兩,輕粉一錢,研磨混合,加入煉好的豬油,拌勻成膏狀,薄薄地塗在疤痕上。如果痘痂快要掉還沒掉,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取羊骨髓一兩,熬煉後加入輕粉一錢,研磨成白色膏狀,用瓷器密封保存,塗抹在患處。如果麻疹發癢,不小心抓破,或者痘痂快要掉還沒掉,可以用上等白蜜塗抹,痘痂就會自然脫落,也不會留下紫色或黑色的疤痕,非常神奇。

愚按:前症若痘瘡痕赤而作癢,屬血虛而有熱也,佐以四物、牡丹皮。若痕白而作癢,氣虛而有熱也,佐以四君、芎、歸。瘡痂欲落不落者,脾經血氣虛,八珍湯。若發熱而大便秘結者,腸胃內熱也,犀角消毒丸。發熱而大便調和者,肺胃熱也,麥門冬散。膿水淋漓者,肌表熱也,用敗草散敷之。

雄黃散,治小兒因痘瘡,牙齦生疳蝕瘡。

雄黃(一錢),銅綠(二錢)

白話文:

痘瘡留下的疤痕如果發紅且發癢,表示血虛而有熱,可以配合四物湯及牡丹皮。若疤痕發白且發癢,表示氣虛而有熱,可以配合四君子湯、川芎、當歸。如果痘痂要掉不掉的,表示脾經血氣虛,可以服用八珍湯。若發熱且大便秘結,表示腸胃內熱,可以用犀角消毒丸。發熱但大便正常,表示肺胃熱,可以服用麥門冬散。如果膿水不斷流出,表示肌表有熱,可以敷用敗草散。雄黃散可以治療小兒因痘瘡導致牙齦生疳蝕瘡,配方為雄黃一錢,銅綠二錢。

上二味,同研極細,量瘡大小干糝。

綿繭散,治小兒因痘瘡餘毒,肢體節骱,上有疳蝕瘡。膿水不絕。

出蛾綿繭(不拘多少),上用生白礬捶碎,實繭肉,以炭火燒礬汁干,取出為末,干貼疳瘡口內。如腫臖作痛,更服活命飲。

愚按:雄黃散,清肝,殺蟲解毒,外治之方也。其症所感之經,與所致之因,各有不同。若因手足陽明經蘊熱所致者,用犀角消毒散。若因脾經肝熱者,用大蕪荑湯。若因腎經虛熱者,用地黃丸。若因肝經疳熱者,用蕪荑湯,送大蘆薈丸。○其綿繭散,總治瘡毒膿水淋漓,收斂之外劑。

白話文:

將這兩種藥材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依照瘡的大小,直接撒在患處。

綿繭散可以用來治療小兒因痘瘡餘毒引起的肢體關節疼痛,患處有疳蝕瘡,膿水不斷流出。

取適量蠶繭,用生白礬敲碎後塞滿繭肉,用炭火燒至礬汁乾涸,取出研磨成粉末,直接敷在疳瘡口。如果腫脹疼痛,可以再服用活命飲。

我認為雄黃散具有清肝、殺蟲解毒的功效,是外用藥方。病症的病因和經絡有所不同。如果是因為手足陽明經積熱引起的,可以用犀角消毒散。如果是脾經肝熱引起的,可以用大蕪荑湯。如果是腎經虛熱引起的,可以用地黃丸。如果是肝經疳熱引起的,可以用蕪荑湯,並服用大蘆薈丸。

綿繭散主要用於治療瘡毒膿水不斷流出,具有收斂的功效。

若果系內無餘毒而未痊者,宜用斂之。若因氣血虛而不斂,宜用托裡散。若發熱腫痛,大便不結,用仙方活命飲,更以隔蒜灸法。若腫痛作渴,大便秘結,用四順清涼飲。若大便已通,腫痛未退,仍用活命飲。若發熱倦怠,大便調和,用八珍湯加犀角。如疳蝕未應,急用隔蒜灸。

若發熱口乾,肢體倦怠,用八珍湯加黃耆。若飲食少思,肢體倦怠,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若膿水不絕而發熱,用四物、參、耆、丹皮。若膿水不絕而惡寒,用四君、歸、耆。發表散者,用八珍、黃耆。若乳母肝經血虛發熱,用加味逍遙散。若肝經因怒發熱,用加味小柴胡湯。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部沒有多餘的毒素但病症尚未痊癒,應該使用收斂的藥物。如果因為氣血虛弱而無法收斂,應該使用托裡散。如果發燒腫痛,大便不成形,應該使用仙方活命飲,並配合隔蒜灸法。如果腫痛伴隨口渴,大便便秘,應該使用四順清涼飲。如果大便已經通暢,腫痛尚未消退,仍然使用活命飲。如果發燒疲倦,大便正常,應該使用八珍湯加犀角。如果疳蝕尚未癒合,應該緊急使用隔蒜灸。

如果發燒口乾,四肢疲倦,應該使用八珍湯加黃耆。如果食慾不振,四肢疲倦,應該使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如果膿水不斷流出且發燒,應該使用四物湯、人參、黃耆、丹皮。如果膿水不斷流出且畏寒,應該使用四君湯、當歸、黃耆。如果需要發表散寒,應該使用八珍湯、黃耆。如果哺乳期母親肝經血虛發燒,應該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肝經因生氣而發燒,應該使用加味小柴胡湯。

若肝經因郁發熱,用加味歸脾湯。仍參前痘瘡首尾誤飲水證。

穀精草散,治小兒痘瘡已靨,眼目翳膜,遮障瞳人,癮澀淚出,久而不退:或十二三日,瘡痂已落,其瘡瘢猶黯,或凹或凸。此肌肉尚嫩,不可澡浴,及食炙爆辛辣有毒之物,恐熱毒薰蒸肝膈,目生翳障。若不能守禁而致患者,須用此治之。

穀精草(一兩),生蛤粉(二兩)

上為細末,以獖豬肝一葉,用竹刀批片,糝藥在內,用草繩縛定,入瓷器內,量用水,慢火煮熟,令兒食之。

愚按:前症若痘瘡愈後,餘毒入於肝經而作痛者,宜用此方,羊肝散亦效。若肝經熱毒,眼睛作痛,佐以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或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如果肝經因鬱結而發熱,可以使用加味歸脾湯。這個情況類似痘瘡初期誤喝水引起的症狀。

穀精草散是用來治療小兒痘瘡痊癒後留下的眼翳,症狀包括眼膜遮蓋瞳孔、眼澀流淚、久久不退,或是在痘瘡痂皮脫落後,瘡疤仍舊暗沉、凹凸不平。因為孩子的肌肉還很嫩,不能洗澡,也不能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熱毒薰蒸肝膈,導致眼生翳障。如果孩子無法禁口而患病,就需要用穀精草散治療。

將穀精草和生蛤粉研磨成細粉,用豬肝包裹藥粉,用草繩綁緊,放入瓷器中,加水慢火煮熟,讓孩子食用。

我認為,如果痘瘡痊癒後,餘毒侵入肝經而導致疼痛,可以使用穀精草散,羊肝散也有效。如果肝經熱毒,眼睛疼痛,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或犀角地黃湯。

解毒湯,治一切熱毒腫痛,或風熱搔癢脾胃。

黃連(三分),金銀花,連翹(各五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症當審其臟腑部分,及各隨所因而治之。若在乳下,必當兼治其母。

參湯散,治水痘。

地骨皮(半分,炒),麻黃(一分去節),人參(一分),滑石(半分),大黃(一分,濕紙煨熟),知母,羌活(各一分),甜葶藶(一分,用濕紙炒),甘草(炙,半分)

白話文:

解毒湯

方劑名稱: 解毒湯

主治: 一切熱毒腫痛,或風熱搔癢脾胃。

藥物組成:

  • 黃連(三分)
  • 金銀花(五分)
  • 連翹(五分)

用法用量: 上述藥物以水煎服。

附註:

  • 愚按:治療此症時,應先辨別病症所屬的臟腑部位,並根據病因進行治療。若腫痛部位在乳房下方,應同時考慮治療其母體。

參湯散

方劑名稱: 參湯散

主治: 水痘。

藥物組成:

  • 地骨皮(半分,炒)
  • 麻黃(一分,去節)
  • 人參(一分)
  • 滑石(半分)
  • 大黃(一分,濕紙煨熟)
  • 知母(一分)
  • 羌活(一分)
  • 甜葶藶(一分,用濕紙炒)
  • 甘草(炙,半分)

上為末,每服五分,水一小盞,入小麥七粒,同煎至十數沸,每服三五匙,不可多服。

愚按:前方發表散邪,疏通內熱之峻劑。若遍身作痛,壯熱煩躁,作渴飲冷,大便秘結,小便澀滯,喘嗽等症,宜用此方,或前胡枳殼散。然水痘多屬表邪,若但發熱引飲,小便赤色者,當用升麻葛根湯。如無他症,不必用藥也。

上小兒瘡疹,無正方論,雖有王、譚、錢氏之書,止見其方,未見其源。療之者,往往以藥宣利解散,因耗傷真氣,遂至不救者多矣,深可痛憫。文中今將祖父秘傳方論,集為一卷。蓋守此方三十餘年,全活者甚眾,百不失一。今合廣其傳,使患劑無枉夭之禍,醫劑有活人之功,此僕之夙心也。

白話文:

藥方:每次服用五分,用一小碗水,加入七粒小麥,一起煎煮至沸騰十幾次,每次服用三到五匙,不可過量。

心得:前方的發表散是散發外邪、疏通內熱的強力藥物。如果病人全身疼痛、發高燒、煩躁不安、口渴想喝冷飲、便秘、小便困難、咳嗽等症狀,就應該使用這個藥方,或者使用前胡枳殼散。但如果只是水痘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發紅等症狀,就應該使用升麻葛根湯。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就不用吃藥。

小兒瘡疹沒有固定的藥方,雖然有王、譚、錢氏等人的書籍記載藥方,但只看到藥方,沒有看到藥方的根源。治療的人往往使用藥物宣泄、利尿、解散,結果損傷了真氣,導致無法救治的人很多,實在令人痛心。現在我將祖父傳下來的藥方整理成冊,已經使用這個藥方三十多年,救活的人很多,幾乎沒有失誤。現在我將它廣泛傳播,讓患病的人不再枉死,讓醫術能夠救人,這就是我長久以來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