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中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附方 (8)

回本書目錄

附方 (8)

1. 附方

柴胡(二錢),黃芩(炒,一錢半),人參,半夏(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子母同服。

愚按:前方若肝膽經風熱,肝火瘰癧,寒熱往來,日晡發熱,潮熱身熱,不欲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或肋痛胸滿,小便不利;或泄瀉吐酸苦水;或肢體搐動,唇目抽札,並宜用之。

砭法,治丹毒疔瘡,紅絲走散,或時毒瘀血壅盛,或色赤走亂。用細磁器擊碎,取有鋒芒劑,以箸劈開頭夾之,麻線纏定,兩指輕撮箸,稍令磁芒正對患處,懸寸許,再用箸頻擊。

神功散,治痘毒腫焮作痛。未成者敷之即散;已潰者敷之,腫痛即消。

黃柏(炒),草烏(炒),血竭(加)

上為末,等分,津調敷患處。

製附子法

附子,重一兩三四錢,有蓮花瓣,頭圓底平者。先備童便五六碗。將附子先放在灶上煙櫃中間良久,乘熱投入童便,浸五七日後,潤透揭皮,切四塊,仍浸二三日,用粗紙數層包之,浸濕,埋灰火,半日取出。切片檢視,有白星者,仍用瓦上炙熟,至無白星為度。如急用,即切大片。用童便煮二三沸,熱瓦熟用之。

丹溪先生解瘡毒藥

絲瓜,升麻,芍藥(炒),生甘草,山楂,黑豆,赤小豆,犀角(鎊,各等分)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徐徐溫服。量大小加減。

稀痘方

用老鼠去皮取肉,水煮熟,量兒大小,與食數次,出痘甚稀。未食葷時,與食尤效。屢試屢驗。

白話文:

[附方]

柴胡、黃芩(炒)、人參、半夏(各適量)、炙甘草(適量),用生薑水煎服,藥渣和藥汁一起服用。

這個方子適用於肝膽經風熱、肝火引起的瘰癧、寒熱往來、午後發熱、潮熱、發熱不想吃東西;或者因為肝火旺盛而出現口苦、耳聾、咳嗽;或者肋痛、胸悶、小便不利;或者腹瀉、嘔吐酸苦水;或者肢體抽搐、嘴唇和眼睛抽動等症狀。

**砭法:**治療丹毒、疔瘡、紅腫擴散、毒瘀血壅盛,或紅腫部位擴散不定。用細瓷器敲碎,取鋒利的碎片,用筷子夾住,用麻線纏緊,用兩指輕輕捏住筷子,使瓷片的尖端對準患處,懸空約一寸,然後用筷子頻頻敲擊患處。

**神功散:**治療痘瘡腫脹疼痛。痘瘡未破者,敷上即可消散;痘瘡已破者,敷上即可消腫止痛。

黃柏(炒)、草烏(炒)、血竭(適量),研磨成粉末,等量混合,用唾液調和後敷於患處。

附子炮製方法:

選擇重一兩三四錢,形似蓮花瓣,頭圓底平的附子。準備五六碗童尿。將附子放在灶上的煙囪裡烘烤一段時間,趁熱放入童尿中浸泡五到七天,泡軟後去除外皮,切成四塊,繼續浸泡二到三天,用幾層粗紙包裹,浸濕後埋入灰燼中火烤半天取出。切片檢查,如果有白色斑點,就用瓦片炙烤至無白色斑點為止。如果急用,就切成大片。用童尿煮沸兩三次,用熱瓦片烤熟後使用。

丹溪先生治療瘡毒的藥方:

絲瓜、升麻、炒芍藥、生甘草、山楂、黑豆、赤小豆、犀角(刮成薄片),各等量混合,研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水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劑量可根據病情輕重調整。

稀痘方:

取老鼠去皮取肉,水煮熟,根據孩子的大小,分次餵食,可以使出痘稀疏。孩子未吃葷食前服用效果更佳。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