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南宋醫家陳文中對痘疹學的深邃探索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是南宋醫家陳文中嘔心瀝血之作,一部專門論述小兒痘疹的經典醫學著作。陳文中,字仲文,號東山,生於1156年,卒於1228年,活動於南宋臨安一帶。他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入的理論研究,為後世小兒痘疹的診治奠定了重要基礎,尤其在瘟疫流行、小兒疾患高發的時代背景下,此書的價值更顯非凡。全書共分三卷,涵蓋了痘疹的病因病機、臨床證候、治療方藥以及預防方法,結構嚴謹,內容實用。

痘疹作為一種烈性傳染病,對小兒生命構成嚴重威脅,歷代醫家多有論述,而陳文中此書獨具特色。他對痘疹的認識始於其病因,認為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與胎稟密切相關,強調母親在懷孕期間若「不知禁戒,縱情厚味,好啖辛酸,或食毒物」,其氣血穢濁之氣會傳於胎兒,形成所謂的「三穢液毒」。這三種穢液毒——五臟六腑穢液、皮膜筋肉穢液、氣血骨髓穢液——分別對應發為水泡瘡、膿水泡瘡、膿血水泡瘡等不同類型的痘疹,此為先天之毒。外因則與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侵襲有關。這種將胎稟與外邪結合的病因觀,顯示了中醫整體觀念的應用,也提示了孕期調養的重要性。此外,書中特別強調了子母在發病期間及前後應嚴格忌口,如蔥、韭、蒜、醋、酒、鹽、醬、獐、兔、雞、犬、魚腥等發物或有毒之物,認為世俗不察,誤食傷人甚多,可見其對飲食禁忌的重視。

在病機方面,陳文中認為痘疹的發生發展涉及邪毒內侵、營衛失和、臟腑功能失調等多個環節。然而,本書最為精闢和實用之處,在於他對痘疹臨床表現的細膩觀察與分類,並據此提出相應的治療原則。與後世一些著作按風熱、濕熱、陰寒等大類分類不同,陳文中更加強調在痘疹已出或未出階段,結合患者體質和疾病進展來區分「表裡虛實」。這是他診治痘疹的核心思路。

他認為,「表裡俱實者,其瘡易出易靨」;「表裡俱虛者,反是」;「表實裡虛者,其瘡易出難靨」;「表虛里實者,亦反是」。這種基於表裡虛實的判斷,直接指導了治療方向。書中將治療痘疹的法則與治療癰疽類病症相類比,指出「治痘疹之法,與癰疽無異」,強調對實證要「折其太過」,對虛證要「益其不足」。

具體而言,對於「邪氣在裡而實熱者」,主張用前胡枳殼散清瀉;「元氣怯而虛熱者」,用參耆四聖散益氣清熱;「虛弱者」,用紫草木香湯;「虛寒者」,用參耆內托散溫補;「虛寒內脫者」,用木香散扶陽固脫。對於「邪氣在表而實熱者」,則用麻黃甘葛湯解表散邪。這種分類和用藥思路非常細緻,直指病機核心。

書中還詳細描述了不同虛實證候的臨床表現。例如,「瘡疹已出未出之間,或瀉渴,或腹脹,或氣促,謂之裡虛」,急用十一味木香散救治。他深入分析「裡虛」的本質,結合《內經》「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之旨,認為「實謂邪氣實而真氣虛也」。並進一步區分裡虛證中表現為「陽氣虛寒」者(喜熱飲食,手足並冷,不食嘔吐)宜用辛熱之劑補之;表現為「陽氣實熱」者(喜冷飲食,手足不冷,唇舌黑裂)宜用苦寒之劑瀉之。這種對真虛假實或真熱假寒的辨識,是臨床經驗的結晶,極具指導意義。

同樣,對於「瘡疹已出未愈之間,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謂之表虛」,應急用十二味異功散扶表。書中引用張翼之的觀點,將「吐瀉少食」視為裡虛,「陷伏倒靨灰白」視為表虛,「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可用異功散,甚至薑、附、靈砂等峻藥急救。若能食便閉,而陷伏倒靨者,則判為「裡實」,治以射干鼠黏子湯或前胡枳殼散。若瘡痘紅活綻凸為「表實」,此時若誤用補表之藥,反而會導致潰爛不結痂。這些論述精闢入裡,充滿了臨床智慧和對病機的深刻洞察。

陳文中特別強調「表裡俱虛寒」的危重情況,認為「此發《內經》微旨,陰陽蘊奧,非神於朮者,豈能言哉!」他指出這類病症是陽氣內虛寒而外假熱的「敗症」,類似於癰疽脾胃虧損、諸臟虛寒的情況,必須急用十一味異功散等方救胃氣,尚有可生之機。書中記載的多則臨床案例,如施院使應用十二味異功散救治表裡虛寒致不起發紅活、腹脹瀉渴的患兒,錢春林御醫用木香散加人參丁香救治脾氣虛寒、下紫血、痘瘡不起的患兒,以及先君(應指陳文中之父或其他前輩)用犀角地黃湯、紫草快癍湯、四君子湯加減等方治療熱毒、肝火熾盛、氣血虧虛等症的案例,都生動地印證了他根據表裡虛實、寒熱屬性進行精準辨證論治的療效。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治療方法,更體現了對複雜病情的判斷和處理能力。

第二卷「類集痘疹已效名方」與第三卷「附方」收錄了大量臨床有效的方劑,是本書實用性的重要體現。這些方劑針對不同的證候,如葛根麥門冬散用於表裡熱毒,生地黃散用於肺經熱,惺惺散用於表虛風熱,四味升麻葛根湯用於表實熱毒等。其中,十一味異功散更是治療脾胃虛寒、表裡俱虛等危急重症的代表方。附方中的三豆飲(赤豆、黑豆、綠豆、甘草節煮食)作為簡易的預防和輕症方廣為流傳,紫草木通湯、升均湯等則針對出痘不快、不勻等具體問題。這些方劑的收錄,為臨床醫生提供了豐富的武器庫。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在痘疹治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超越了單純的經驗方記錄,而是建立在深入的病機分析和精細的證候分類之上。尤其對表裡虛實的辨證,以及將痘疹與癰疽相類比的治療思路,是其獨創性和貢獻所在。後世醫家對此書評價甚高。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讚譽其「論痘疹之源流、病機、證候、治法,悉皆精當,為後世醫家所重。」清代溫病學大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也稱其「論痘疹之治法,最為精當。」這些評價無疑肯定了陳文中在痘疹領域的權威地位和此書的學術價值。

總結來說,《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是一部理論聯繫實際、臨床指導意義極強的醫學著作。陳文中對痘疹病因的認識、對表裡虛實和寒熱錯雜證候的精準辨識、對治療原則的靈活掌握,以及其收錄的大量驗方,都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尤其在當時醫學條件下,他能對如此複雜危重的傳染病進行如此深入細緻的研究並取得顯著療效,更顯其醫術之高超。儘管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痘疹已基本被消滅,但此書所蘊含的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認識、以及對瘟疫病邪性質的探討,對於研究中醫兒科史、溫病學,乃至應對當代傳染病,都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學術啟迪意義。它是中國古代醫學寶庫中關於小兒痘疹病防治的瑰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學習。


論痘疹受病之由

論痘疹治法 (1)

論痘疹治法 (2)

論痘疹治法 (3)

論痘疹治法 (4)

論痘疹治法 (5)

論痘疹治法 (6)

論痘疹治法 (7)

論痘疹治法 (8)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1)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2)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3)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4)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5)

附方 (1)

附方 (2)

附方 (3)

附方 (4)

附方 (5)

附方 (6)

附方 (7)

附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