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5)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5)
1.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愚按:前症若痘瘡愈後,餘毒入於肝經而作痛者,宜用此方,羊肝散亦效。若肝經熱毒,眼睛作痛,佐以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或犀角地黃湯。
解毒湯,治一切熱毒腫痛,或風熱搔癢脾胃。
黃連(三分),金銀花,連翹(各五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症當審其臟腑部分,及各隨所因而治之。若在乳下,必當兼治其母。
參湯散,治水痘。
地骨皮(半分,炒),麻黃(一分去節),人參(一分),滑石(半分),大黃(一分,濕紙煨熟),知母,羌活(各一分),甜葶藶(一分,用濕紙炒),甘草(炙,半分)
上為末,每服五分,水一小盞,入小麥七粒,同煎至十數沸,每服三五匙,不可多服。
愚按:前方發表散邪,疏通內熱之峻劑。若遍身作痛,壯熱煩躁,作渴飲冷,大便秘結,小便澀滯,喘嗽等症,宜用此方,或前胡枳殼散。然水痘多屬表邪,若但發熱引飲,小便赤色者,當用升麻葛根湯。如無他症,不必用藥也。
上小兒瘡疹,無正方論,雖有王、譚、錢氏之書,止見其方,未見其源。療之者,往往以藥宣利解散,因耗傷真氣,遂至不救者多矣,深可痛憫。文中今將祖父秘傳方論,集為一卷。蓋守此方三十餘年,全活者甚眾,百不失一。今合廣其傳,使患劑無枉夭之禍,醫劑有活人之功,此僕之夙心也。
白話文:
痘瘡痊癒後,若餘毒侵犯肝經導致疼痛,可用此方,羊肝散也有效。若肝經熱毒導致眼睛疼痛,可加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或犀角地黃湯。
解毒湯,能治療各種熱毒腫痛,或風熱引起的搔癢及脾胃不適。 藥方:黃連三分,金銀花、連翹各五分,水煎服。
治療前需仔細診察臟腑受損部位,並根據具體情況治療。若腫痛位於乳房下方,務必同時治療其母體(指乳房)。
參湯散,用於治療水痘。藥方:地骨皮(炒)半分,麻黃(去節)一分,人參一分,滑石半分,大黃(濕紙煨熟)一分,知母、羌活各一分,甜葶藶(濕紙炒)一分,炙甘草半分。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分,用一小盞水,加入小麥七粒同煎至沸騰十幾次,每次服用三到五匙,不可服用過量。
上述藥方具有發表散邪、疏通內熱的功效。若全身疼痛、壯熱煩躁、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澀滯、咳嗽氣喘等症狀,可用此方,或前胡枳殼散。但水痘多屬表邪,若僅有發熱、口渴、小便赤等症狀,則應使用升麻葛根湯。如無其他症狀,則不必服藥。
兒童瘡疹方面,缺乏正規的治療方法。雖然有王、譚、錢氏等醫家的著作,但僅列出藥方,未說明其原理。許多醫生往往使用發散、利尿、通便的藥物,結果耗傷元氣,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令人痛心。本文彙集祖父秘傳的藥方,本人遵循這些藥方三十餘年,治愈許多病人,幾乎沒有失手。如今將這些藥方廣泛傳播,希望能避免因治療不當而導致的死亡,讓醫術真正發揮救治病人的功效,這是我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