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中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2)

回本書目錄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2)

1.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十二味異功散

木香(三錢半),官桂(二錢,去粗皮),當歸(三錢半),人參(二錢半),茯苓(二錢),陳皮,厚朴(薑製,二錢半),白朮(二錢),半夏(薑製,一錢),丁香,肉豆蔻,附子(炮,去皮,一錢半)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半,生薑五片,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三歲兒作三服,五歲兒作兩服,一周兩歲兒作三五服。病有大小,以意加減。此藥家傳五世,累經效驗。

愚按:前方治痘瘡已出未出,不起發,不光澤,不紅活,謂之表虛,宜用此藥治之。若已出未愈,瘡不光澤,或不起發,不紅活,或腹脹作渴,泄瀉氣促,謂之表裡虛寒,急用此藥送豆蔻丸。或十一日間不靨,壯熱悶亂不寧,臥則煩渴咬牙,手足指冷,數飲沸湯而不熱,圍火重衾而仍寒,悉屬表裡虛寒也。王太僕云:大寒而盛,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當益其心火,急用前藥以回其陽,亦有生者。

肉豆蔻丸(七味),治瀉水穀,或白或淡黃,不能止者。

木香,宿砂(三錢),白龍骨(半兩),訶子肉(半兩),赤石脂(七錢),枯白礬(七錢半),肉豆蔻(半兩)

上為細末,用麵糊為丸,如黍米大。一周歲兒,每服三五十丸。三歲兒,服百丸。溫米飲下。瀉甚者煎木香散,或異功散送下。瀉止住服,不止多服。

愚按:前方治陽氣虛寒,腸滑泄瀉之澀劑。蓋腎主大便,若因腎氣不固,而致前症者,宜用木香散送四神丸。如不應,急煎六君子湯,送四神丸補之。蓋豆蔻丸澀滯之功多,補益之功少也。

人參麥門冬散,治痘瘡微渴。(一名麥門冬散)

麥門冬(一兩),人參,甘草(炙),陳皮,白朮,厚朴(薑製,各半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溫服,不拘時。量大小增減。

愚按:前方若痘瘡熱毒氣虛作渴,宜用之。若因氣虛弱作渴,用人參白朮散。

消毒散,治痘瘡六七日間,身壯熱,不大便,其脈緊盛者,用此藥以微利之。(一名消毒飲)

牛蒡子(四兩,杵,炒),荊芥穗,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徐徐溫服。

愚按:前方若毒在肌肉,尚未能盡發,而致斯症,脈浮而緊實,最宜此藥,疏解其毒。若痘頓輕,脈沉而緊者,毒在臟腑,宜用前胡、枳殼疏通,以絕其源,其痘尤輕。

柴胡麥門冬散,治痘瘡壯熱,經日不止,更無他症,此藥治之。(即六味柴胡麥門冬散)

柴胡(二錢半),龍膽草(炒,一錢),麥門冬(三錢),甘草(炙),人參,黑參(各一錢半)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徐徐溫服。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十二味異功散 此方用於治療痘瘡發疹不暢或已出未愈的情況。症狀包括疹子不光澤、不紅潤、不起發,或伴有表虛、表裡虛寒的表現,如腹脹口渴、泄瀉氣促、手腳冰冷等。藥方組成:木香、官桂、當歸、人參、茯苓、陳皮、厚朴(薑製)、白朮、半夏(薑製)、丁香、肉豆蔻、附子(炮,去皮)。用法:每服三錢,加水一大盞半,生薑五片,肥棗三枚煎服。劑量依年齡調整,三歲服三劑,五歲服兩劑,一週歲服三到五劑,可根據病情增減藥量。此方為家傳五代之方,屢經驗證。若病情屬於表裡虛寒,可搭配肉豆蔻丸服用。

肉豆蔻丸 此方用於治療因陽氣虛寒導致的腸滑泄瀉,症狀為大便稀薄,色白或淡黃,難以止瀉。藥方組成:木香,宿砂、白龍骨、訶子肉、赤石脂、枯白礬、肉豆蔻。用法:研成細末,用麵糊做成黍米大小的丸藥。劑量依年齡調整,一週歲服三十到五十丸,三歲服百丸,溫米飲送服。瀉瀉嚴重者,可搭配木香散或異功散服用。

人參麥門冬散 此方用於治療痘瘡伴隨輕微口渴的症狀。藥方組成:麥門冬、人參、甘草(炙)、陳皮、白朮、厚朴(薑製)。用法:每服三錢,加水一大盞煎服,不拘時辰服用,可根據大小增減藥量。若因氣虛導致口渴,則應服用人參白朮散。

消毒散 此方用於治療痘瘡發病六七天,伴有身熱、便秘、脈象緊實的症狀。藥方組成:牛蒡子(杵,炒)、荊芥穗、甘草(炙)。用法:每服三錢,加水一大盞煎服,不拘時辰服用。若痘瘡輕微,脈象沉而緊,則毒邪在臟腑,應服用前胡、枳殼等藥疏通經絡。

柴胡麥門冬散 此方用於治療痘瘡高燒持續多日,無其他併發症的情況。藥方組成:柴胡、龍膽草(炒)、麥門冬、甘草(炙)、人參、黑參。用法:每服三錢,加水一大盞煎服,不拘時辰服用,可根據大小增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