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中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附方 (4)

回本書目錄

附方 (4)

1. 附方

穿山甲,白芷,防風,沒藥,甘草,赤芍藥,當歸尾,乳香,天花粉,貝母(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皂角刺(二錢)

上每服二三錢,酒水各半煎。

神效隔蒜灸法,治痘疔毒氣熾盛,使諸痘不能貫發,已起發者不能貫膿,已貫膿者不能收靨,或大痛,或麻木。痛者灸至不痛,不痛劑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京師嘗見治此者,即已線針挑破,出毒血諸毒,隨時貫膿。若挑破不痛、不出血者,難治。若用此法灸之即知痛,更用針挑破,紫血隨出,諸痘隨貫,亦有生者。其法用大蒜頭切三分厚,安痘疔上,用小艾炷於蒜上灸之,每五壯,易蒜再灸。若紫血出後,腫痛不止,尤宜當灸。治者審之。

神效當歸膏,治痘毒津淫,或湯火等瘡,不問已潰未潰。

當歸,黃蠟,生地黃(各一兩),麻油

上先將當歸、地黃,入油煎黑去渣,入蠟熔化,候冷攪勻,即成膏矣。

蛇蛻散,治痘毒目翳。

蛇蛻(二錢,為末),瓜蔞仁(五錢,研爛)

上用羊肝一片,批開,入藥末二錢,線紮緊,用米泔煮熟,頻與兒食,或乳母食。

荊齊甘草防風湯,解痘毒。

荊芥,甘草,防風(各等分)

上每服一錢,水煎。

防風芍藥甘草湯,解痘毒。

防風,芍藥,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錢,水煎。

麻黃甘草湯,治表實痘毒熾盛。

麻黃(五分),生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輕粉散,治出痘,眼內生臀。

真輕粉,黃丹(各等分)

上研,左眼有翳,吹入右耳;右眼有翳,吹入左耳。更以綠豆皮、穀精草、白菊花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乾柿一枚,米泔一盞煎乾,將柿去核食之,不拘時候,日三枚。

成都方士禹太和云:治痘瘡黑陷垂死者,用壁間喜蜘如黃豆者一枚,擂爛。若一歲兒,用雄黃一釐,二歲者用二釐,十歲者一錢。再同蜘蛛研勻,用好燒酒一杯調和,徐徐服之。余意此方,即同前十二味,與十一味異功散之相類也。若因陽氣虛寒,不能營運周身,以致四肢逆冷,腹脹唇青,其色黑陷劑,宜用燒酒。

若因元氣虛乏,或色淡白,隱隱見於肌膚,而不能起發者,宜用陳酒亦可,不可拘滯於燒酒也。若小兒未周歲者,宜酌量與服之,亦不可拘於杯許也。又有一等氣血俱虛者,或色淡紅而不光澤,又不起發,或驚悸咬牙,用紫草與紅花,以煮陳酒,濃煎與兒服之,亦可以保其全生也。用者宜審諸。

抱龍丸,治痰熱喘嗽,發熱,驚悸不安,亦能發痘瘡。

膽星(四兩),天竺黃(一兩),雄黃,硃砂(各五錢),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用甘草一斤,煮汁為丸,每一兩作二十丸。用薄荷,或燈心湯化下。

造膽星法:南星不拘多少,臘月蠟水浸洗切塊,曬乾為末,用黃牛膽汁拌勻,仍用牛膽殼裝入填滿,以線扎口,懸掛當風處陰乾,隔年方可用。

白話文:

[附方]

穿山甲、白芷、防風、沒藥、甘草、赤芍藥、當歸尾、乳香、天花粉、貝母(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皂角刺(二錢),每劑用二至三錢,以酒水各半煎服。

神效隔蒜灸法:治療痘瘡毒氣盛,痘疹不能發出,已發出的痘疹不能化膿,已化膿的痘疹不能結痂,或疼痛劇烈,或麻木不仁。疼痛者灸至不痛為止,不痛者灸至疼痛為止,痘毒隨之散去。京師曾見用此法治療,先用線針挑破痘疹,排出毒血等毒物,痘疹隨即化膿。如果挑破不痛、不出血,則難以治療。若用此法灸之則能感到疼痛,再用針挑破,紫黑色血液流出,痘疹隨之化膿,甚至能痊癒。方法是用大蒜頭切成三分厚,放在痘瘡上,用小艾炷在蒜頭上灸,每灸五壯,換一片蒜頭再灸。若紫黑色血液流出後,腫痛不止,更應灸治。施治者需仔細判斷。

神效當歸膏:治療痘毒引起的津液過多,或湯火等引起的瘡瘍,無論是否已潰爛。當歸、黃蠟、生地黃(各一兩)、麻油,先將當歸、生地黃放入麻油中煎煮至發黑,去渣,加入黃蠟熔化,待冷卻後攪拌均勻,即成膏。

蛇蛻散:治療痘毒引起的目翳。蛇蛻(二錢,研成粉末)、瓜蔞仁(五錢,研磨成泥),用一片羊肝剖開,放入藥粉二錢,用線紮緊,用米湯煮熟,多次餵食患兒,或讓哺乳母親食用。

荊芥甘草防風湯:解痘毒。荊芥、甘草、防風(各等分),每劑用一錢,水煎服。

防風芍藥甘草湯:解痘毒。防風、芍藥、甘草(各等分),每劑用一錢,水煎服。

麻黃甘草湯:治療表實證痘毒熾盛。麻黃(五分)、生甘草(三分),水煎服。

輕粉散:治療出痘後,眼內生翳。真輕粉、黃丹(各等分),研磨,左眼有翳,吹入右耳;右眼有翳,吹入左耳。另用綠豆皮、穀精草、白菊花各一兩,研成粉末,每服三錢。乾柿一枚,米湯一碗煎乾,將柿子去核食用,不拘時間,每日三次。

成都方士禹太和云:治療痘瘡顏色發黑、凹陷、垂危的患者,用牆壁上的蜘蛛(如黃豆大小)一隻,研磨成泥。若是一歲小孩,用雄黃一釐,兩歲用二釐,十歲用一錢,再與蜘蛛泥混合研勻,用好燒酒一杯調和,慢慢服用。我的看法是,此方與前十二味藥以及十一味異功散類似,功效不同。若因陽氣虛寒,不能運布全身,導致四肢冰冷,腹脹、嘴唇發青,顏色發黑凹陷,宜用燒酒。若因元氣虛弱,或顏色淡白,隱隱約約地顯現於皮膚,而不能發出的痘疹,宜用陳酒,不必拘泥於燒酒。若小兒未滿周歲,宜酌量服用,不必拘泥於一杯的劑量。還有一種氣血都虛弱的人,或顏色淡紅而無光澤,痘疹不能發出,或驚悸、咬牙,可用紫草和紅花,用陳酒煎煮濃縮後給孩子服用,也可以保全性命。用藥者應仔細判斷。

抱龍丸:治療痰熱引起的咳嗽、喘息、發熱、驚悸不安,也能促進痘瘡發出。膽星(四兩)、天竺黃(一兩)、雄黃、硃砂(各五錢)、麝香(少許),研成細末,用甘草一斤,煮汁製成丸劑,每兩分成二十丸。用薄荷水或燈心湯送服。

製備膽星的方法:南星不拘多少,臘月用蠟水浸泡清洗切塊,曬乾研成粉末,用黃牛膽汁拌勻,再用牛膽殼裝滿,用線扎緊,懸掛在通風處陰乾,隔年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