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中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附方 (6)

回本書目錄

附方 (6)

1. 附方

羚羊角(鎊),黃芩,黃耆,草決明,車前子,升麻,防風,大黃,芒硝(各等分)

上以水一盞,煎半盞,去滓,稍熱服。

消毒化癍湯,治小兒癍疹,未滿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餘症上同。(即消毒救苦湯)

羌活(五分),藁本(二分),細辛(二分),黃連(三分),黃芩(一分),酒芩(二分),酒柏(三分),生地黃(三分),麻黃(五分),升麻(五分),白朮(一分),蒼朮(二分),生甘草(一分),吳茱萸(半分),陳皮(一分),紅花(半分),蘇木(一分),當歸(三分),連翹(三分),防風(五分),川芎(二分),葛根(一分),柴胡(二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穀精草散,治痘疹已靨,翳膜遮障瞳子等症。

穀精草,蛤粉,黑豆(各二兩)

上為末,用雄豬肝一葉,竹刀批開,摻藥在內,以麻線縛定,用罐內水煮熟,令兒食之。

當歸補血湯,治血氣損傷,或妄服峻劑,致氣血益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病多得於飢飽勞役者。

黃耆(炙,一兩),當歸(三錢,酒製)

上水煎,乳母同服。

濟生犀角地黃湯,治鬱熱不解,經絡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吐血;或余血停滯,面色痿黃,大便色黑者。

犀角,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各一錢)

上水煎服,乳母同服。

四神丸,治脾胃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或泄利腹痛等症。

肉豆蔻(二兩),補骨脂(四兩),五味子(二兩),吳茱萸(浸炒,一兩)

上為末,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和末,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或食前,白湯服。去五味子、吳茱萸,名二神丸。

四味肥兒丸,治小兒食積五疳,或白禿體瘦,肚大筋青,發稀成穗,或遍身瘡疥等症。

蕪荑(炒),神麯(炒),麥櫱(炒),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豬膽汁丸,黍豆大。每服三十丸,木通煎湯下。

九味蘆薈丸,治小兒肝脾疳積,體瘦熱渴,大便不調,或瘰癧結核,耳內生瘡等症。

胡黃連,黃連,蘆薈,木香,蕪荑(炒),青皮,白雷丸,鶴膝草(各一兩),麝香(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白湯下。

大蕪荑湯(一名梔子茯苓湯),治小兒脾疳少食,發熱作渴,大便不調,發黃脫落,面黑便清,鼻下生瘡,能乳食土等症。

山梔(三分),黃柏,甘草(炙,各二分),蕪荑(五分),黃連,防風(各二分),麻黃,羌活,柴胡(各三分),白朮,茯苓,當歸(各四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濟生歸脾湯,治脾血虧損,健忘驚悸等症。

人參,黃耆,茯神(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白朮(炒,一錢),木香(五分),遠志,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各一錢)

白話文:

[附方]

消毒化癍湯:治療小兒麻疹,發病未滿二十一日,且伴有眼疾的症狀,其他症狀與消毒救苦湯相同。

穀精草散:治療痘疹痊癒後,眼部翳膜遮擋瞳孔等症狀。

當歸補血湯:治療氣血受損,或因服用過猛的藥物導致氣血虛弱,身體發熱,口渴欲飲,眼紅面赤,脈搏洪大而虛弱,按壓脈搏則全無反應。此病多見於飢飽勞累者。

濟生犀角地黃湯:治療鬱熱不解,經絡氣血衝擊而導致鼻出血;或因經絡阻塞,血液流入胃部而吐血;或因瘀血滯留,面色萎黃,大便顏色發黑。

四神丸:治療脾胃虛弱,大便不成形,食慾不振,或腹瀉腹痛等症狀。

四味肥兒丸:治療小兒積食引起的五疳,或身體消瘦、腹部膨大、肌肉鬆弛、頭髮稀疏成束,或全身長瘡疥等症狀。

九味蘆薈丸:治療小兒肝脾積滯,身體消瘦、口渴,大便不調,或患有瘰癧結核,耳內生瘡等症狀。

大蕪荑湯(又名梔子茯苓湯):治療小兒脾胃積滯導致少食,發熱口渴,大便不調,頭髮發黃脫落,面色發黑,大便稀薄,鼻下生瘡,愛吃泥土等症狀。

濟生歸脾湯:治療脾臟血液虧虛,健忘、心悸等症狀。

各藥方組成及用法用量已在原文中詳細說明,因篇幅較長,此處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