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4)

回本書目錄

上卷 (4)

1. 諸瀉

總括,脾虛胃弱病根成,水穀如何運化行;清濁相干應吐瀉,久傳虛瀉使風生。

脈法,泄主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者死。

《內經》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曰:濕勝則濡泄。夫脾胃同濕土之化,主腐熟水穀,胃氣和平,飲食入胃,清氣則輸於脾土,歸於肺金,行於百脈而成營衛。若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而為飧泄矣!(批:大凡瀉屬氣虛、火、痰、食積,瀉水而腹不滿者是濕。

飲食入胃不行,完穀不化是氣虛;腸鳴瀉水,痛一陣,瀉一陣是火;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是食積。)

暴泄非陰,久泄非陽。諸書皆以泄瀉宜利小便,此乃萬古不易之定論。若久瀉脾虛,陽氣衰弱,伏於陰中,若用淡滲之藥是降之又降,抑其陰而重竭其陽,則陽愈削而精神愈短矣。宜用升陽氣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防風甘草治之。大法寒濕之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病去矣,此東垣治法。

冷瀉多是白水,瀉密而少,腹痛而鳴,眉皺目慢,面帶白色,額上汗多,此為冷瀉,用守中湯、益中膏。

熱瀉大便黃色,如筒吊水,瀉過即止,半日復然,心煩口渴小便黃少,食乳必粗,此為熱瀉,用五苓散及香茹飲。

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故大便不聚,臭如破卵,宜三稜散。

水瀉謂之洞瀉,乃陰陽不順,水穀不分,瀉黃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無度,此為冷熱相激,清濁渾亂。或因乳有熱氣,遂以哺之,令兒脾胃不和,水穀交雜而下,以㕮咀五苓散加薏苡、車前子、半夏水姜煎服,後用香薷飲。妙!

積瀉者脾氣虛弱,乳食入胃不能運化,積滯日久,又為冷食所傷,傳之大腸遂成泄瀉。留連不止,諸藥無效,蓋以積在脾胃,積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去積後止瀉,瀉止實脾則病除矣。三稜散、香橘餅、參苓白朮散。

(批:燥濕,四苓散加蒼朮,倍加白朮。甚者二術炒為末,水飲調服。氣虛用人參、白朮、芍藥。火宜伐火利小水,四苓加滑石、黃芩、梔子、木通。痰用海石、青黛、黃芩、神麯為丸服。或用吐,以提其清氣。食積宜消導疏滌之,神麯、大黃、枳實之類。水瀉用蒼朮、厚朴、陳皮、茯苓、豬苓、澤瀉、地榆,甘草,冬加乾薑。

胃不和者用胃苓湯。世以澀藥治瀉,病久而虛者可,若初得必變他症,為禍不小。不知瀉多因於濕,利小水者為上。)

驚瀉者糞青如苔,稠若膠黏,不可便止,但鎮心益肝,和脾胃,消乳食,斯為治矣,投三解散、五苓散,水姜倉米煎服。

疳積釀瀉,其候面赤,萎黃,肚脹腳弱,頭大項小,發稀直豎,肌肉削瘦,不思飲食,晝涼夜熱,或腹內有癥瘕氣塊,瀉則顏色不等,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一月半月一番,自瀉自止,先用當歸散加三稜、陳皮煎服,次投三稜散。

俗云:受肚瀉,乃飲食滿腹、脾弱運化不及,故積滿而瀉,瀉盡而止,後又如是,宜調脾胃,節飲食為上。

〔附方〕

守中湯,桔梗,蒼朮,甘草,薑汁

益中湯,肉果,丁香,砂仁,訶子,陳皮,青皮,馬芹,甘草

五苓散,見驚風症內。

香薷飲,見諸吐症內。

三稜散,莪朮,三稜,益智,陳皮,神麯,麥芽,甘草,嗽加半夏。

香橘餅,木香,陳皮,青皮,厚朴,砂仁,神麯,麥芽,三稜

參苓白朮散,人參,茯苓,白朮,砂仁,薏苡,蓮肉,扁豆,甘草,桔梗,山藥

三解散,見驚風症內。

當歸散,當歸,赤芍,大黃,川芎,麻黃,甘草

四苓散,澤瀉,豬苓(去皮),白朮,茯苓,加木通,水煎服。或為末,白湯調下。

白話文:

總論:

脾胃虛弱是導致腹瀉的根本原因,因為脾胃功能不好,無法好好運化食物。當身體內部的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時,就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的現象。如果腹瀉持續很久,變成慢性腹瀉,就可能產生風邪。

脈象:

腹瀉時的脈象通常是比較緩慢的,如果脈象出現小結,通常是好轉的跡象。如果脈象是浮大而無力,情況就很危險了。

《內經》的觀點:

《內經》認為,春天如果受到風邪的侵襲,夏天就容易出現腹瀉。另外,濕氣太重也會導致腹瀉。脾胃在中醫五行中屬土,負責消化食物。胃氣平和,吃下去的食物,其中的精華部分會被脾臟吸收,再傳輸到肺部,然後輸送到全身,形成身體的能量。如果飲食不當,或者作息不規律,就會損害胃氣,導致本來應該上升的精華之氣反而下降,變成腹瀉(也就是吃下去的食物沒消化好就排出來)。一般來說,腹瀉多半是因為氣虛、火、痰、或食積造成的。腹瀉時拉出水狀物,但肚子不會脹滿,通常是濕氣太重。如果吃下去的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來,就是氣虛。腸鳴腹瀉,而且一陣痛一陣瀉,這是火氣大。時而腹瀉,時而不瀉,或者腹瀉量多量少,通常是體內有痰。如果腹痛得很厲害,瀉後疼痛減輕,就是食物積滯。

急性和慢性腹瀉的區別:

急性腹瀉通常不是陰虛導致,慢性腹瀉則通常不是陽虛引起。各種醫書都認為,腹瀉應該通過利小便來治療,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如果慢性腹瀉是因脾虛導致陽氣衰弱,潛伏在身體內,如果還用利尿的藥物,就會使情況更糟,反而會使陽氣更加衰弱。這時應該使用能提升陽氣的藥物,例如羌活、獨活、柴胡、升麻、防風、甘草等。總的原則是,如果寒濕比較嚴重,應該用一些可以祛風的藥物來平衡它。還有一種觀點是,應該把下降的氣機提升起來,讓陽氣上升,病自然就會好,這是名醫李東垣的治療方法。

不同類型的腹瀉:

  • **冷瀉:**拉出來的大便多是清水狀,量少但次數頻繁,腹痛且腸鳴,眉頭緊皺,眼睛無神,臉色蒼白,額頭容易出汗,這是冷瀉的表現。可以用守中湯、益中膏來治療。

  • **熱瀉:**拉出來的大便是黃色的,像水龍頭出水一樣,瀉過之後就暫時停止,但過半天又會復發,並且會感到心煩口渴、小便黃且量少,如果喝了牛奶,大便會更加粗糙。這是熱瀉的表現,可以用五苓散和香薷飲來治療。

  • **傷食瀉:**因為飲食過量,傷害了脾氣,導致腹瀉。大便不會成形,味道像臭雞蛋,應該用三稜散來治療。

  • **水瀉(洞瀉):**這是因為體內陰陽不協調,水穀不分,導致拉出黃水,小便量少,腹瀉次數頻繁。這是體內寒熱交戰,清氣和濁氣混亂的表現。有時是因為母親的乳汁有熱氣,導致嬰兒脾胃不和,水穀不分而腹瀉。可以用㕮咀五苓散加薏苡、車前子、半夏、生薑煎服,之後再用香薷飲。

  • **積瀉:**這是因為脾氣虛弱,吃下去的乳汁或食物不能好好消化,積滯久了,又受到寒冷食物的傷害,影響到大腸,導致腹瀉。這種腹瀉會持續不斷,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因為積滯在脾胃裡面,必須先去除積滯才能止瀉。去除積滯後再補脾,病就會痊癒。可以用三稜散、香橘餅、參苓白朮散來治療。

(總結:如果濕氣太重,可以用四苓散加蒼朮,並加倍白朮。更嚴重的,可以把白朮和蒼朮炒熟後磨成粉,用水沖服。氣虛的話,可以用人參、白朮、芍藥。火氣大,應該瀉火、利小便,可以用四苓散加滑石、黃芩、梔子、木通。痰多的話,可以用海石、青黛、黃芩、神麯做成藥丸服用,或者用催吐的方法,提升清氣。食物積滯應該用消食導滯的藥物,如神麯、大黃、枳實等。水瀉的話,可以用蒼朮、厚朴、陳皮、茯苓、豬苓、澤瀉、地榆、甘草,冬天可以加乾薑。如果脾胃不和,可以用胃苓湯。世俗認為,可以用收澀的藥物來止瀉,但對於久病體虛的人還可以,如果是剛開始的腹瀉就用收澀的藥,很可能會使病情惡化。其實,很多腹瀉是因為濕氣太重引起的,所以利小便才是最好的方法。)

  • **驚瀉:**拉出來的大便顏色青綠像苔蘚,稠黏如膠,這種腹瀉不能馬上止住,而是應該先鎮靜安神、益肝健脾、幫助消化乳食,這才是治療的根本。可以用三解散、五苓散,用水和生薑、米一起煎服。

  • **疳積引起的腹瀉:**症狀是面色發紅或萎黃,肚子脹大,腿腳無力,頭大脖子細,頭髮稀疏直立,肌肉消瘦,不想吃飯,白天覺得涼,晚上覺得熱,有時腹部有腫塊,腹瀉時大便顏色不均,臭味很重。這種腹瀉有時會持續一兩個星期,然後自己停止,過一段時間又開始。應該先用當歸散加三稜、陳皮煎服,然後再用三稜散。

民間說法:

民間說“受肚瀉”,意思是吃太多東西,脾胃虛弱無法消化,導致積滯,然後腹瀉,瀉完就停止,過後又會這樣。應該通過調理脾胃、節制飲食來治療。

附錄方劑:

  • 守中湯: 桔梗、蒼朮、甘草、生薑汁
  • 益中湯: 肉豆蔻、丁香、砂仁、訶子、陳皮、青皮、馬芹、甘草
  • 五苓散: (詳見驚風症)
  • 香薷飲: (詳見諸吐症)
  • 三稜散: 莪朮、三稜、益智、陳皮、神麯、麥芽、甘草,咳嗽加半夏
  • 香橘餅: 木香、陳皮、青皮、厚朴、砂仁、神麯、麥芽、三稜
  • 參苓白朮散: 人參、茯苓、白朮、砂仁、薏苡、蓮肉、扁豆、甘草、桔梗、山藥
  • 三解散: (詳見驚風症)
  • 當歸散: 當歸、赤芍、大黃、川芎、麻黃、甘草
  • 四苓散: 澤瀉、豬苓(去皮)、白朮、茯苓,加木通,水煎服。也可以磨成粉,用白水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