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戴思恭

《丹溪心法》~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下血二十四

下血,其法不可純用寒涼藥,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和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有熱,四物加炒山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去大腸濕熱;屬虛者,當溫散,四物加炮乾薑、升麻。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也。

入方

白芷,五倍子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服五十丸,米湯下。

〔附錄〕下血當別其色,色鮮紅為熱,以連蒲散。又若內蘊熱毒,毒氣入腸胃,或因飲酒過多,及淡糟藏炙爆引血入大腸,故下血鮮紅,宜黃連丸,或一味黃連煎。余若大下不至者,宜四物湯加黃連、槐花,仍取血見愁少許,生薑搗取汁,和米大服。於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與生薑同搗汁,尤好。

毒暑入腸胃下血者,亦宜加味黃連、槐花入煎服。血色瘀者為寒,血逐氣走,冷寒入客腸胃,故上瘀血,宜理中湯溫散。若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濕毒,並宜胃風散加枳殼、荊芥、槐花。攧撲損惡,血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酒調下。《內經》云:「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用枳殼一味服;又方:用黃連二兩,枳殼二兩,槐花八兩炒上一味,去槐花不用,止以二味煎服,立效,以解絡脈之結也。

附方

血餘灰,鞋底灰,豬牙皂角灰(等分)

上為末。酒調三錢匕。

又方,治下血劫劑。

百藥煎(一兩,取一半燒為灰)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服六十丸,空心米湯下。

槐花散,治腸胃不調,脹滿下血。

蒼朮,厚朴,陳皮,當歸,枳殼(各一兩),槐花(二兩),甘草(半兩),烏梅(半兩)

上以水煎,空心服。

又方,治下鮮血。

梔子仁(燒灰)

上為末。水和一錢匕,服。

又方,治糞前有血,面色黃。

石榴皮

上為末。煎茄子枝湯,調一錢匕。

又方,治糞後下血不止。

艾葉(不以多少)

上以生薑汁三合,和服。

又方

槐花,荊芥穗(等分)

上為末。酒調下一錢匕,仍空心食豬血,妙。

又方,治臟毒下血。

苦楝(炒令黑)

上為末,蜜丸。米飲下二十丸,尤炒。

又方,治卒下血。

赤小豆(一升,搗碎)

水二升,絞汁飲之。

烏梅丸,治便血,下血。

烏梅(三兩,燒灰存性)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空心服七十丸,米湯下。

酒煮黃連丸,見泄瀉類。

黃連丸

黃連(二兩),赤茯苓(一兩),阿膠(二兩)

上用黃連、茯苓為末,調阿膠,眾手丸。每三十丸,食後飲下。

黃連香薷飲,見中暑。

理中湯,見中寒。

胃風湯,見下痢。

黑神散

百草霜(研細)

上用酒調下。

白話文:

[下血二十四]

便血的情況,治療方法不能單純使用寒涼的藥物,必須在寒涼藥物中加入辛辣的藥作為輔助。如果長期未能痊癒,後續應使用溫和的藥劑,且必須包含提升功效的成分。藥物中可加入酒浸泡炒制的寒涼藥,例如和酒一起煮的黃連丸這類藥物,這是因為利用熱性來促進寒性藥物的作用。如果存在熱症,可在四物湯中加入炒山梔子、升麻、秦艽、阿膠珠,用以清除大腸中的濕熱;如果是虛弱導致的,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進行散寒,可在四物湯中加入炮乾薑、升麻。在使用止血藥物時,不可單一使用。

處方中包括白芷、五倍子,將這些藥物磨成粉末,再用粥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米湯送服。

對於便血,應根據血的顏色來判斷,鮮紅色的血液代表有熱症,可用連蒲散。如果體內有熱毒,毒素進入腸胃,或者因為飲酒過量,以及食用過多刺激性的食物,導致血液進入大腸,造成鮮紅色的便血,應該使用黃連丸,或者單純使用黃連煎煮。如果大出血沒有停止,可以使用四物湯加黃連、槐花,同時取少量血見愁,和生薑一起搗碎,取出汁液,用米飯和服。在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與生薑一同搗碎取汁,效果更佳。

如果因為熱毒進入腸胃導致便血,也可在煎煮的藥物中加入黃連、槐花。如果血液呈深色,表示有寒症,血液隨氣流而動,寒冷進入腸胃,導致血液凝結,應該使用理中湯進行溫暖散寒。如果風邪進入腸胃,只出現清澈的血液,或者有濕毒,應該使用胃風散,並加入枳殼、荊芥、槐花。如果是跌打損傷,導致血液進入腸胃,呈現深色的血液,應該使用黑神散,並加入老黃茄,用酒調和服用。

《內經》提到,便血是因為內部血管受損所導致的,可以單純使用枳殼進行治療。另一種配方是使用黃連、枳殼各二兩,槐花八兩炒製,去掉槐花不用,僅使用黃連和枳殼煎煮服用,立即見效,可以解除血管的結塊。

附錄的處方中,包括血餘灰、鞋底灰、豬牙皁角灰,這些藥物應等量使用,用酒調和三錢匙服用。

另一個處方,用於治療大量便血。百藥煎一兩,取一半燒成灰,將這些藥物磨成粉末,用糊狀物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服用六十粒,用米湯送服。

槐花散,用於治療腸胃失調,脹滿和便血。蒼朮、厚朴、陳皮、當歸、枳殼各一兩,槐花二兩,甘草半兩,烏梅半兩,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另一個處方,用於治療鮮紅色的便血。梔子仁燒成灰,將這些藥物磨成粉末,用水和一錢匙服用。

另一個處方,用於治療排便前出血,面色發黃。石榴皮磨成粉末,用茄子枝煎湯調和一錢匙服用。

另一個處方,用於治療排便後出血不止。艾葉,用量不限,用生薑汁三合和服。

另一個處方,用於治療臟器毒血。苦楝炒至黑色,將這些藥物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二十粒,用米湯送服。

另一個處方,用於治療突然的便血。赤小豆一升,搗碎,用水二升,絞汁飲用。

烏梅丸,用於治療便血。烏梅三兩,燒成灰,保持藥物的活性,將這些藥物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服用七十粒,用米湯送服。

酒煮黃連丸,在瀉痢類中可見。

黃連丸,黃連二兩,赤茯苓一兩,阿膠二兩,將黃連、茯苓磨成粉末,調和阿膠,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三十粒,飯後飲用。

黃連香薷飲,在中暑類中可見。

理中湯,在中寒類中可見。

胃風湯,在下痢類中可見。

黑神散,百草霜研細,用酒調和服用。

2. 腸風臟毒二十五

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若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

入方

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

治腸風下血

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蒼朮(等分)

上以水煎服,或以蒼朮、生地黃,不犯鐵器為末,丸服。

又方

茄蒂(燒存性),梔子(炒)

上為末,搗飯丸如梧子大。每服空心一百丸,米湯下。

又方,便血久遠,傷血致虛,並麻風癬見面者。

龜板(二兩,酥炙),升麻,香附(各五錢),芍藥(一兩五錢),側柏葉,椿根皮(七錢五分)

上為末,粥丸。以四物湯加白朮、黃連、甘草、陳皮作末,湯調送下丸藥。

又方,脈緩大,口渴,月經紫色,勞傷挾濕。

白朮(五錢),黃柏(炒),生地黃,白芍(各三錢),地榆(二錢),黃芩(二錢),香附(二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又方,治積熱便血。

蒼朮,陳皮(一兩五錢),黃連,黃柏,條芩(各七錢五分),連翹(五錢)

上為末,生地黃膏六兩,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方

腸風脫露,以車荷鳴五七個,焙乾,燒灰,醋調搽。仍忌濕面酒辛熱物。

〔附錄〕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藏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挾冷下血,濁以色黯,腹中略痛;清則為腸風,濁則為臟毒。有先便而後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後便者,其來也近。

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熱則用敗毒散,冷者與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當歸,後隨其冷熱而治之。芎歸湯一劑,又調血之上品,熱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雖然精氣血氣,生於穀氣,靖為大腸下血,大抵以胃藥收功,以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於經絡矣。

腸風者,邪氣併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三因方》五痔、腸風、臟毒,辨之甚詳。前二證皆以四物湯加刺蝟皮。

附方

蒜連丸(一名金屑萬應膏)

獨頭蒜(十個),黃連(不以多少)

上先用獨蒜煨香熟,和藥杵勻,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四十丸。

又方,治腸風。

香附(一兩,炒),枳殼(七錢五分,炒),當歸(五錢),川芎(五錢),槐花(炒),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生薑三片,棗一個。

敗毒散,見瘟疫。

不換金正氣散

厚朴(薑製),藿香,甘草(炙),半夏,蒼朮(米甘浸),陳皮(去白)

上等分,姜三片,棗二個煎,食前熱服。

芎歸湯

川芎,當歸

上等分,水煎。

參苓白朮散,見脾胃類。

枳殼散

枳殼(麩炒去穰),槐子(微炒黃),荊芥穗(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薄粟米粥調下,如人行一二里,再用粥壓下,日進二三服。

小烏沉湯

香附(二十兩),烏藥(十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湯調下。

白話文:

標題:[腸風髒毒二十五]

內容翻譯如下:

腸風病只發生在胃部與大腸。如果伴有風邪,可用蒼朮、秦艽、芍藥、香附。

入方

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

治腸風下血

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蒼朮(等量)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或者將蒼朮、生地黃研磨成粉,避免使用鐵器,製成丸劑服用。

又方

茄蒂(燒存性),梔子(炒)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搗碎飯糰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空腹服用一百丸,米湯送下。

又方,針對長期便血,導致身體虛弱,以及麻風癬出現在面部的情況。

龜板(二兩,酥炙),升麻,香附(各五錢),芍藥(一兩五錢),側柏葉,椿根皮(七錢五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粥製成丸劑。使用四物湯加上白朮、黃連、甘草、陳皮研磨成末,湯調送下丸藥。

又方,脈緩大,口渴,月經紫色,勞傷挾溼。

白朮(五錢),黃柏(炒),生地黃,白芍(各三錢),地榆(二錢),黃芩(二錢),香附(二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蒸餅丸服。

又方,治療積熱便血。

蒼朮,陳皮(一兩五錢),黃連,黃柏,條芩(各七錢五分),連翹(五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生地黃膏六兩,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白湯送下。

又方

腸風脫露,可用車荷鳴五七個,烘乾,燒灰,用醋調和塗抹。同時應忌食溼面、酒、辛辣熱物。

〔附錄〕腸胃健康時,邪氣無從入侵。人們因坐臥於潮溼環境,醉酒飽食後房事勞累,食用生冷食物,飲酒後面部積熱,導致血液循環失常,血液滲入大腸,從而引發腸風藏毒。挾熱下血,血液清澈且顏色鮮紅,腹部會有疼痛感;挾冷下血,血液渾濁且顏色較暗,腹部略有疼痛感;血液清澈爲腸風,血液渾濁爲髒毒。有的先排便後出血,說明病源遠離;有的先出血後排便,說明病源接近。

世俗所說的糞前糞後的說法是錯誤的。治療方法的大要,首先應當驅散腸胃中的風邪,熱則使用敗毒散,冷則使用不換金正氣散,加上川芎、當歸,之後根據冷熱進行治療。芎歸湯一劑,是調理血氣的上品,熱者加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這是根本的理論。然而精氣血氣,來源於谷氣,對於大腸下血,大多以胃藥收效,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枳殼散、小烏沉湯進行調和。胃氣恢復後,血液自然會遵循經絡運行。

腸風是邪氣合併進入體內,隨感而發;髒毒是長期積毒才顯現,《三因方》對五痔、腸風、髒毒有詳細的辨析。前兩種症狀都可使用四物湯加上刺蝟皮。

附方

蒜連丸(又稱金屑萬應膏)

獨頭蒜(十個),黃連(不限量)

先將獨頭蒜煨至香味濃郁,然後與藥物混合均勻,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空腹用米湯送下四十丸。

又方,治療腸風。

香附(一兩,炒),枳殼(七錢五分,炒),當歸(五錢),川芎(五錢),槐花(炒),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加入三片生薑,一個紅棗。

敗毒散,見瘟疫。

不換金正氣散

厚朴(姜制),藿香,甘草(炙),半夏,蒼朮(米甘浸),陳皮(去白)

以上藥材等量,加入三片生薑,兩個紅棗煎煮,飯前熱服。

芎歸湯

川芎,當歸

以上藥材等量,用水煎煮。

參苓白朮散,見脾胃類。

枳殼散

枳殼(麩炒去瓤),槐子(微炒黃),荊芥穗(各五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稀薄的粟米粥調和送下,等人體行進一二里後再用粥壓下,每日可進二三服。

小烏沉湯

香附(二十兩),烏藥(十兩),甘草(炙,一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湯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