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斑疹七
斑屬風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於外,通聖散中消息,當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內傷斑者,胃氣極虛,一身火遊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於《陰症略例》中求之。發斑似傷寒者,痰熱之病發於外,微汗以散之,若下之非理。疹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疹即瘡疹,汗之即愈,通聖散中消息之。癮疹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言癮疹也。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兼溫之殊,色紅者,兼火化也。黃瓜水調伏龍肝去紅點斑。
戴云: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疹浮小有頭粒者,隨出即收,收則又出是也,非若斑之無頭粒者,當明辨之。
〔附錄〕斑疹之病,其為證各異。瘡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又傷寒陽症發斑有四,惟溫毒發斑至重,紅赤者為胃熱也,紫黑者為胃爛也,一則下早,一則下之晚,乃外感熱病發斑也,以玄參、升麻、白虎等藥服之。陰症發斑,亦出背胸,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紅,若作熱症,投之涼藥大誤矣。
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於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蝨、蚤咬形狀,而非錦紋也。只宜調中溫胃,加以茴香、芍藥,或以大建中之類,其火自下,斑自消退,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
入方
調中湯,治內傷外感而發陰斑。
蒼朮(一錢半),陳皮(一錢),砂仁,藿香,芍藥(炒),甘草(炙),桔梗,半夏,白芷,羌活枳殼(各一錢),川芎(半錢),麻黃,桂枝(各半錢)
上㕮咀。姜三片,水煎服。
消毒犀角飲子,治斑及癮疹。
牛蒡子(六錢),荊芥,防風(各三錢),甘草(一錢)
上㕮咀。水煎。
通聖散,出丹溪經驗方。
川芎,當歸,麻黃,薄荷,連翹,白芍,黃芩,石膏,桔梗(一兩),滑石(三兩),荊芥,梔子,白朮(二錢半)甘草
上銼。水煎服。如身疼,加蒼朮、羌活;痰嗽,加半夏。每服細末三錢,生薑三片,擂細蕩起,煎沸服之。
玄參升麻湯,斑在身,治汗下吐後毒不散,表虛里實發於外,甚則煩燥譫妄。
玄參,升麻,甘草(等分)
上㕮咀。水煎。
化斑湯,治傷寒汗吐下後,斑發脈虛。
白虎湯加人參,守真再加白朮。
上㕮咀。時時煎服。
大建中湯
黃耆,當歸,桂心,芍藥(各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黑附(炮去皮,各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食前服。
白話文:
[斑疹七]
斑疹是由風熱夾雜痰濕所引發,它們從身體內部爆發到外表,對於通聖散中的成分,應當採用微微發汗的方式來散除,絕對不能使用瀉下法。由內傷導致的斑疹,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導致全身的火氣在外遊走所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用補法,同時讓火氣下降,詳細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陰症略例》。出現類似傷寒的斑疹,是痰熱的病症從外爆發,可以透過輕微發汗來散除,如果使用瀉下法就不太合適了。疹子通常和熱及痰濕有關,位於肺部,應當清理肺火,降低痰濕,或者透過發汗來散除,有些情況下,也可以使用瀉下法。
疹子就是一種瘡疹,發汗就可以治癒,在通聖散的成分中,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癮疹大多和脾臟有關,隱藏在皮膚之下,所以被稱為癮疹。一旦爆發,通常會感到癢,或者失去知覺,這取決於是否伴隨風邪或溫熱,顏色紅豔的,通常伴隨著火氣。可以使用黃瓜水調和伏龍肝來去除紅點斑。
戴氏說,斑疹有著不同的特徵,斑疹有顏色,但是沒有突出的顆粒,疹子則是浮在表面的小顆粒,一旦出現就會迅速消失,然後再次出現,這和斑疹不同,需要明確區分。
斑疹的疾病,各種症狀都有。如果瘡口在外部發炎腫脹,這屬於少陽三焦相火,被稱為斑;如果紅色的疹子在皮膚中,無法突起,這屬於少陰君火,被稱為疹。傷寒導致的陽性斑疹有四種,其中溫毒發斑最嚴重,紅色的斑疹表示胃熱,紫色或黑色的斑疹表示胃部受損,一個是過早瀉下,一個是瀉下的時間太晚,這都是外感熱病引發的斑疹,可以使用玄參、升麻、白虎等藥物來治療。陰性斑疹,可能出現在背部、胸部,也可能出現在手腳,顏色淡紅,數量不多,如果把它當作熱性病症,使用冷卻藥物,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這是無根失守的火氣,在胸腔聚集,單獨薰蒸肺部,傳遞到皮膚形成斑點,形狀就像蚊蟲、蝨子、跳蚤叮咬,但並不是錦紋。應該調理中焦,溫暖胃部,加上小茴香、芍藥,或者使用大建中湯一類的藥物,火氣自然會下降,斑疹也會自行消退,這就是所謂的治本而不是治標。
以下是一些藥方:
- 調中湯:用於內傷外感導致的陰性斑疹。
- 消毒犀角飲子:用於治療斑疹和癮疹。
- 通聖散:出自丹溪經驗方。
- 玄參升麻湯:用於治療斑疹,特別是在汗下吐後,毒素未能散去,導致表虛裡實,斑疹從外爆發,嚴重時會出現煩躁、胡言亂語。
- 化斑湯:用於治療傷寒後,汗吐下後,斑疹出現,脈象虛弱。
- 大建中湯:用於治療陰性斑疹。
3. 瘧八
瘧疾有風、暑、食、痰、老瘧、瘧母。六法,風暑當發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其汗而不泄故也。惡飲食者,必自飲食上得之。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者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
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瘧病感虛者,須以人參、白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使他藥。內傷挾外邪同發,內必主痰,外以汗解散,二陳湯加柴胡、黃芩、常山、草果煎服。久瘧不得汗者,二陳湯加檳榔、倍蒼朮、白朮,一方加柴胡、葛根,川芎,一補一發,不可直截。老瘧病,此係風暑於陰分,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
入方,宜
川芎,撫芎,紅花,當歸,炒柏,白朮,蒼朮,甘草,白芷
上銼。水煎,露一宿,次早服。
治瘧一日間一日發者,補藥帶表,藥後以截瘧丹截之。若在陰分者,用藥掣起陽分,方可截,即前藥之屬。
充案:瘧在陰分須徹起陽分者,即《格致論》中雲:臟傳出至腑,亂而失期也。又當因其汗之多寡,而為補養升發之術。下陷,謂陽氣下陷入陰血中,無汗要有汗,多用川芎、蒼朮、乾葛、升麻、柴胡之屬。此丹溪治瘧之微旨,學者所當知也。
截瘧常山飲
穿山甲(炮),草果,知母,檳榔,烏梅,甘草(炙),常山
上㕮咀。水酒一大碗,煎半碗,露一宿,臨發日早服,得吐為順。一云加半夏、柴胡,去穿山甲。如吐,加厚朴,又或加青皮、陳皮。
又方
柴胡,草果,常山,知母,貝母,檳榔
上用酒水同煎,露一宿,臨發前二時服。
又治瘧母,此藥消導。
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鱉甲(醋煮為君),三稜,莪朮,海粉,香附(並用醋煮)
上為末,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治瘧,寒熱頭痛如破,渴飲冰水,外多汗出。
人參,白朮,黃耆,黃芩,黃連,山梔,川芎,蒼朮,半夏,天花粉
上㕮咀。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又治瘧病發渴。
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葛根,炒柏,生甘草
上㕮咀。水煎。
截瘧青蒿丸
青蒿(半斤),冬瓜葉,官桂,馬鞭草
上焙乾為末,水丸胡椒大。每一兩分四服,於當發之前一時服盡。又云:青蒿一兩,冬青落二兩,馬鞭草二兩,桂二兩。未知孰是,姑兩存之,以俟知者。
截瘧
檳榔,陳皮,白朮,常山(三錢),茯苓,烏梅,厚朴(各一錢半)
上㕮咀。作二服,水酒各一鍾,煎至一鍾,當發前,一日一服,臨發日早一服,服後少睡片時。
又瘧疾後
白朮,半夏(一兩),黃連(半兩),白芍(三錢),陳皮(半兩)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薑湯下。
白話文:
瘧疾的成因有很多種,包括風邪、暑邪、飲食不當、痰濕,以及老舊的瘧疾和瘧母(指瘧疾久病不癒導致的腹部腫塊)。治療方法有六種:
- 風邪、暑邪引起的瘧疾,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夏天多在陰涼的地方休息,身體的汗液因為沒有適當發散而鬱積在體內,就會引發瘧疾。
- 如果食慾不振,一定是飲食出了問題。
- 沒有出汗的患者,要設法讓身體出汗,以驅散病邪為主,同時佐以補益;已經出汗的患者,要設法讓汗停止,以扶助正氣為主,同時佐以驅散病邪。
- 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表示病程約一個月;間隔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表示病程約半年;間隔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表示病程約一年。
- 連續兩天發作,休息一天又發作的瘧疾,表示氣血都受到了損傷。
- 瘧疾患者身體虛弱,需要先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一兩帖,扶住正氣,防止正氣下陷,然後再使用其他藥物。
內傷夾雜外邪一起發作的瘧疾,內在因素多為痰濕,外在因素要用發汗的方法驅散,可以用二陳湯加柴胡、黃芩、常山、草果煎服。久病不癒、沒有汗液的瘧疾,可以用二陳湯加檳榔、加倍的蒼朮、白朮,也可以用另一個方子,加入柴胡、葛根、川芎,一邊補益一邊發散,不能直接用峻猛的藥物。
老舊的瘧疾,是因為風邪和暑邪侵入體內陰分所致,要用補血的藥物將病邪從陰分引到陽分,才能驅散。
以下是具體的藥方:
第一個藥方:
川芎、撫芎、紅花、當歸、炒柏、白朮、蒼朮、甘草、白芷。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煎煮,放置一晚,第二天早上服用。
治療瘧疾一天發作一次或間隔一天發作一次的: 要使用補益的藥物,同時兼顧表證(即發散病邪),服藥後,再用截瘧丹來截斷瘧疾。如果病邪在陰分,要先用藥將陽氣提升,才可以截斷瘧疾,也就是之前所說的藥物。
補充說明: 瘧疾在陰分,必須將陽氣提升,這就像《格致論》中說的,疾病從臟傳到腑,就會紊亂而沒有規律。同時,要根據患者出汗的多少,來決定補益、升發的方法。所謂“下陷”,是指陽氣下沉到陰血之中。沒有汗的,要設法讓身體出汗,多用川芎、蒼朮、葛根、升麻、柴胡等藥物。這些是朱丹溪治療瘧疾的要旨,學者應該了解。
截瘧常山飲
穿山甲(炮製過)、草果、知母、檳榔、烏梅、甘草(炙過)、常山。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一大碗水酒混合煎成半碗,放置一晚,在瘧疾發作的當天早上服用,能吐出痰涎最好。也有人說要加半夏、柴胡,去掉穿山甲。如果服用後出現嘔吐,要加入厚朴;或再加青皮、陳皮。
另一個藥方:
柴胡、草果、常山、知母、貝母、檳榔。
將以上藥材用水酒一起煎煮,放置一晚,在瘧疾發作前兩個時辰服用。
治療瘧母的藥方: 這個藥方可以消導積滯。 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鱉甲(醋煮,作為君藥)、三稜、莪朮、海粉、香附(都用醋煮)。 將以上藥材研成粉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治療瘧疾,出現寒熱、頭痛如裂、口渴想喝冰水、身體多汗: 人參、白朮、黃耆、黃芩、黃連、山梔、川芎、蒼朮、半夏、天花粉。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煎煮後服用。
治療瘧疾發渴: 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葛根、炒柏、生甘草。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截瘧青蒿丸 青蒿(半斤)、冬瓜葉、官桂、馬鞭草。 將以上藥材烘乾,研成粉末,用水做成胡椒大小的藥丸。每次一兩分為四次服用,在瘧疾發作前一個時辰服完。也有人說:青蒿一兩,冬青葉二兩,馬鞭草二兩,桂二兩。不知道哪個說法正確,暫且都記錄下來,等待了解的人來考證。
截瘧的藥方: 檳榔、陳皮、白朮、常山(三錢)、茯苓、烏梅、厚朴(各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切碎,分成兩份。每次用水酒各一碗,煎至一碗,在瘧疾發作前一天服用一份,在瘧疾發作當天早上服用一份,服藥後稍作休息。
治療瘧疾痊癒後身體虛弱的藥方: 白朮、半夏(各一兩)、黃連(半兩)、白芍(三錢)、陳皮(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成粉末,用粥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六十丸,用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