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98)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98)

1. 治病要穴

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凡下體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前經絡注《素問》未載針灸分寸者,以此推之。

百會,主諸中等症及頭風,癲狂、鼻病、脫肛,久病大腸氣泄,小兒急慢驚風,癇證夜啼百病。

上星,主鼻淵、鼻塞、瘜肉及頭風目疾。

神庭,主風癇羊癲。

通天,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塊如朽骨,臭氣自愈。

腦空,主頭風目眩。

翳風,主耳聾及瘰癧。

率谷,主傷酒,嘔吐,痰眩。

風池,主肺中風,偏正頭風。

頰車,主落架風。

以上頭面部,詳前經絡,余仿此。

膻中,主哮喘,肺癰,咳嗽,癭氣。

巨闕,主九種心痛,痰飲吐水,腹痛息賁。

上脘,主心痛,伏梁,奔豚。

中脘,主傷暑及內傷脾胃,心脾痛,瘧疾,痰暈,痞滿反胃,能引胃中生氣強行。

水分,主膨脹繞臍。堅滿不食,分利水道,止泄。

神闕,主百病及老人、虛人泄瀉如神。又治水腫、膨脹、腸鳴。卒死,產後腹脹,小便不通,小兒脫肛。

氣海,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氣疾,陰證痼冷,及風寒暑濕水腫,心腹膨脹脅痛,諸虛癥瘕,小兒囟不合。丹溪治痢,昏僕上視,溲注汗泄,脈大,得之酒色,灸後服人參膏而愈。

關元,主諸虛腎積,及虛老人泄瀉,遺精,白濁,令人生子。

中極,主婦人下元虛冷虛損,月事不調,赤白帶下,灸三遍令生子。

天樞,主內傷脾胃,赤白休息痢疾,脾泄及臍腹膨脹,癥瘕。

章門,主痞塊。多灸左邊,腎積灸兩邊。

乳根,主膺腫乳癰,小兒龜胸。

日月,主嘔宿汁,吞酸。

大赫,主遺精。

帶脈,主疝氣,偏墜,水腎,婦人帶下。

以上胸腹部。

大杼,主遍身發熱及疸、瘧、咳嗽。

神道,主背上怯怯乏氣。

至陽,主五疸痞滿。

命門,主老人腎虛腰疼,及諸痔脫肛、腸風下血。

長強,主痔漏。

風門,主易感風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主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小兒龜背。

膈俞,主胸脅心痛,痰瘧,痃癖,一切血疾。

肝俞,主吐血,目暗,寒疝。

膽俞,主脅滿乾嘔,驚怕、睡臥不安,酒疸目黃,面發赤斑。

脾俞,主內傷脾胃,吐瀉瘧痢,喘急,黃疸,食症,吐血,小兒脾風。

胃俞,主黃疸,食畢頭眩,瘧疾,善飢不能食。

三焦俞,主脹滿,積塊,痢疾。

腎俞,主諸虛,令人有子,及耳聾,吐血,腰痛,女勞疸,婦人赤白帶下。

白話文:

治病要穴

針灸治療的穴位大致相同,但頭部和臉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胸部和膈膜是兩團火所在之處,不適合過度施灸。背部和腹部陰虛有火的人,也不適合施灸。只有四肢的穴位最好,凡是上身和骨頭部位,針刺要淺,艾灸要少;凡是下身和肌肉厚實的地方,針刺可以深一點,艾灸多一些也沒關係。以前的經絡著作,如《素問》沒有記載針灸的具體尺寸,可以根據這個原則來推斷。

頭面部穴位

  • 百會穴:主要治療各種中風等症狀以及頭風、癲狂、鼻病、脫肛,久病導致的大腸漏氣,小兒急性慢性驚風,癲癇夜啼等各種疾病。
  • 上星穴:主要治療鼻淵、鼻塞、鼻瘜肉以及頭風、眼疾。
  • 神庭穴:主要治療風癇(像羊癲瘋一樣的病)。
  • 通天穴:主要治療鼻痔(鼻息肉)。左邊鼻臭就灸右邊,右邊鼻臭就灸左邊,兩邊都臭就兩邊都灸。如果鼻子里有一塊像朽木一樣的東西,臭味自然就會消失。
  • 腦空穴:主要治療頭風、頭暈。
  • 翳風穴:主要治療耳聾和瘰癧(淋巴結核)。
  • 率谷穴:主要治療飲酒過量、嘔吐、痰多頭暈。
  • 風池穴:主要治療肺中風、偏頭痛和正頭痛。
  • 頰車穴:主要治療下巴脫臼。

以上頭面部的穴位,詳細情況可以參考之前的經絡書籍,其他穴位可以依此類推。

胸腹部穴位

  • 膻中穴:主要治療哮喘、肺癰、咳嗽、癭氣(甲狀腺腫大)。
  • 巨闕穴:主要治療各種心痛,痰飲吐水,腹痛和息賁(奔豚氣)。
  • 上脘穴:主要治療心痛、伏梁(腹部硬塊)、奔豚。
  • 中脘穴:主要治療中暑以及內傷脾胃,心脾痛,瘧疾,痰暈,胃部痞悶脹滿、反胃,能引導胃中產生生氣。
  • 水分穴:主要治療腹部膨脹、繞臍疼痛、腹脹不進食,能疏通水道、止瀉。
  • 神闕穴:主要治療各種疾病,對老年人和體虛的人腹瀉尤其有效。還可以治療水腫、腹脹、腸鳴。突然死亡、產後腹脹、小便不通、小兒脫肛等。
  • 氣海穴:多灸這個穴位可以讓人容易生育。主要治療各種氣病、陰虛體質的寒症、以及風寒暑濕引起的水腫、心腹膨脹脅痛、各種虛症、小兒囟門不閉合。丹溪用它來治療痢疾,昏迷倒地眼睛向上翻,小便頻繁、大量出汗、脈搏洪大,這是因為飲酒過度、色慾過度引起的,灸後服用人參膏就好了。
  • 關元穴:主要治療各種虛症、腎虛、老年人腹瀉、遺精、白濁(尿道分泌物),能讓人容易生育。
  • 中極穴:主要治療婦女下元虛寒、體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灸三次就能讓人容易生育。
  • 天樞穴:主要治療內傷脾胃、赤白痢疾、脾虛泄瀉以及臍腹膨脹、腹部腫塊。
  • 章門穴:主要治療腹部痞塊。左邊痞塊多灸左邊,腎虛積聚多灸兩邊。
  • 乳根穴:主要治療乳房腫脹、乳癰、小兒雞胸。
  • 日月穴:主要治療嘔吐酸水、吞酸。
  • 大赫穴:主要治療遺精。
  • 帶脈穴:主要治療疝氣、陰囊下墜、腎積水、婦女帶下病。

以上是胸腹部的穴位。

背部穴位

  • 大杼穴:主要治療全身發熱、黃疸、瘧疾、咳嗽。
  • 神道穴:主要治療背部虛弱、氣不足。
  • 至陽穴:主要治療各種黃疸、痞滿。
  • 命門穴:主要治療老年人腎虛腰痛、各種痔瘡脫肛、腸風下血。
  • 長強穴:主要治療痔漏。
  • 風門穴:主要治療容易感冒、咳嗽、痰血、鼻出血、各種鼻病。
  • 肺俞穴:主要治療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肺萎縮),小兒龜背。
  • 膈俞穴:主要治療胸脅心痛、痰瘧、痃癖(腹部硬塊)、各種血病。
  • 肝俞穴:主要治療吐血、視力模糊、寒疝。
  • 膽俞穴:主要治療脅部脹滿、乾嘔、驚嚇、睡眠不安、酒疸(黃疸)、眼睛發黃、臉上出現紅斑。
  • 脾俞穴:主要治療內傷脾胃、吐瀉、瘧疾、痢疾、喘急、黃疸、食積、吐血、小兒脾風。
  • 胃俞穴:主要治療黃疸、飯後頭暈、瘧疾、容易餓卻吃不下。
  • 三焦俞穴:主要治療脹滿、腹部腫塊、痢疾。
  • 腎俞穴:主要治療各種虛症、能讓人容易生育、以及耳聾、吐血、腰痛、女勞疸(黃疸)、婦女赤白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