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97)
內集·卷一 (97)
1. 禁針穴
腦戶囟會及神庭,玉枕絡郄到承靈;顱囟角孫承泣穴,神道靈臺膻中明。水分神闕會陰上,橫骨氣衝針莫行;箕門承筋手五里,三陽絡穴到青靈。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稱;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孕不成。外有云門並鳩尾,缺盆主客深暈生;肩井深時亦暈倒,急補三里人還平。
刺中五臟膽皆死,衝陽血出投幽冥;海泉顴髎乳頭上,脊間中髓傴僂形。手魚腹陷陰股內,膝臏筋會及腎經;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關節皆通評。
白話文:
[禁針穴位]
腦戶、囟會以及神庭穴,還有玉枕、絡郄到承靈;顱囟、角孫、承泣穴,神道、靈臺、膻中也明亮。水分、神闕、會陰之上,橫骨、氣衝針不可行;箕門、承筋、手五里,三陽絡穴到青靈。
懷孕婦女不適合針灸合谷穴,三陰交內也是同樣的道理;石門針灸應該要避免,否則女子終身無法懷孕。另外雲門和鳩尾,缺盆主客深度若過深也會產生暈眩;肩井若針得太深也會導致暈倒,緊急時可補三里穴來平衡。
針刺中五臟或膽,都將導致死亡;衝陽血出則如投入幽冥。海泉、顴髎、乳頭上,脊間中髓使人彎腰駝背。手魚、腹陷、陰股內,膝臏、筋會及腎經;腋下、大腿下各三寸,目眶、關節都需進行評估。
以上都是針灸時應當避開的穴位。
2. 造針法
昔黃帝制九針各不同形:一曰鑱針,應天,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以瀉陽氣;二曰員針,應地,長一寸六分,鋒如卵形揩磨,不傷肌肉,以瀉分氣;三曰鍉針,應人,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狀,主脈勿陷,以致其氣;四曰鋒針,應四時,長一寸六分,刃三隅以發痼疾;五曰鈹針,應五音,長四寸,廣二分半,末如劍峰以取大膿;六曰員利針,應六律,長一寸六分,大如釐,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七曰毫針,應七星,長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九留之而癢,以取痛痹;八曰長針,應八氣,長七寸,鋒利身薄,所取遠痹;九曰大針,應九野,長四寸,其鋒微尖如挺,以瀉機關之水,九針畢矣。此言九針之妙。
毫針最精,能應七星,又為三百六十穴之針。
白話文:
在過去,黃帝創製了九種形狀各異的針具:第一種叫鑱針,象徵天空,長度為一寸六分,針頭大而末端尖銳,用來排除過盛的陽氣;第二種是圓針,象徵大地,同樣長一寸六分,針尖呈卵形並經過打磨,不會傷害到肌肉,用於調節體內的分氣;第三種是鍉針,象徵人類,長三寸半,針尖像穀粒的形狀,用於治療脈絡疾病,避免針刺太深,以引導體內氣血;第四種是鋒針,象徵四季,長一寸六分,有三個邊緣的刀刃設計,用於治療難治的痼疾;第五種是鈹針,象徵五音,長四寸,寬二分半,針尖像劍尖,用於抽取大塊的膿包;第六種是圓利針,象徵六律,長一寸六分,針身細如毛髮,既圓潤又尖銳,針身中部略粗,用於治療急性的氣血失調;第七種是毫針,象徵七星,長三寸六分,尖端像蚊子或蠅子的口器,操作時要平穩緩慢,輕輕插入,使病人感到微癢,用於治療疼痛和麻木;第八種是長針,象徵八氣,長七寸,針尖銳利且針身薄,用於治療距離較遠的痹症;第九種是大針,象徵九野,長四寸,針尖稍微尖銳,類似棍棒的形狀,用於排除關節或組織間的積水。這就是九種針具的神奇之處。
其中,毫針是最精細的一種,它不僅象徵七星,還是三百六十個穴位適用的針具。
3. 煮針法
第一次用竹筒一個去青,盛羊腦髓、人乳汁、磁石,水煮一晝夜。第二次用硫黃、檳榔、當歸、防風、羊腦髓及骨髓、乳香、沒藥、荊芥、黑牽牛、人乳汁,煮一晝夜取出埋土內七日,犬肉煮過。
第三次用乳香、沒藥、磁石、牙皂、硇砂、虎骨、天麻、川烏、草烏、雄黃、防風、薄荷、人參、當歸、川芎、細辛、羊腦髓及骨髓、人乳汁拌勻,裝入竹筒內,緊封筒口,用燒酒二斤,水八斤,煮一晝夜,埋土內七日,取出用糠擦光,後用麻油再擦,常帶身邊養熟。
白話文:
[煮針法]
第一次,取一個竹筒,將其表面青色部分去除,然後在筒內放入羊腦髓、人乳汁以及磁石,用水煮上整整一天一夜。
第二次,改用硫磺、檳榔、當歸、防風、羊腦髓和骨髓、乳香、沒藥、荊芥、黑牽牛、人乳汁,同樣煮上一天一夜,之後取出,埋在土裡七天,期間可煮些犬肉。
第三次,將乳香、沒藥、磁石、牙皁、硇砂、虎骨、天麻、川烏、草烏、雄黃、防風、薄荷、人參、當歸、川芎、細辛、羊腦髓和骨髓、人乳汁等材料充分混合,裝入竹筒中,密封筒口,然後用兩斤燒酒和八斤水煮上一天一夜,煮完後埋在土裡七天。取出後,先用糠擦亮,再用麻油擦拭,經常攜帶在身邊,久而久之會更為熟滑。
4. 灸法
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詳《徐氏針灸》等書。聞有《針灸萃英》,未之見也。
或問:針有補瀉迎隨之理,固可以平虛實之證,其灸法不問虛實寒熱,悉令灸之,其亦有補瀉之功乎?
丹溪凡灸有補瀉,若補,火艾滅至肉;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用口吹風主散。
曰: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其針刺雖有補瀉之法,予恐但有瀉而無補焉。經謂:瀉者迎而奪之。以針迎其脈之來氣而出之,固可以瀉實也。謂補者隨而濟之,以針隨其經脈之去而留之,未必能補虛也。
不然,《內經》何以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無刺大勞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驚人?又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也。不可刺。
九虛損,危病,久病,俱不宜針。
刺之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若此等語,皆有瀉無補之謂也,學者玩之。
白話文:
[灸法]
藥物治療無法達到效果,針刺也無法觸及時,這時候就必須使用灸法。詳細內容可參考《徐氏針灸》等書籍。聽說有一本《針灸萃英》,但未曾見過。
有人問:針灸有補、瀉、迎、隨的理論,確實可以用來調節身體的虛實狀況,那麼灸法呢?不論虛實寒熱,一律進行灸療,這其中是否也有補瀉的功效?
丹溪認為灸法同樣有補瀉的作用。如果要補,讓艾火燒到皮肉;如果要瀉,火不要燒到皮肉,立刻清除,並用口吹風幫助散熱。
他說:體虛的人用灸法,是利用火氣來滋養元氣和陽氣;實證患者用灸法,是讓實邪隨著火氣發散出去;寒證患者用灸法,是使其恢復溫暖;熱證患者用灸法,是把鬱熱之氣引導到體表散發,符合火性燥熱的原理。針刺雖然有補瀉的法則,但我擔心它只有瀉而沒有補的效果。經典上說:瀉是迎其來氣而奪之。以針迎其脈之來氣而出之,確實可以瀉實。補是隨其去氣而濟之,以針隨其經脈之去而留之,未必能補虛。
不然,《內經》為什麼會說:不要在身體極度發熱、脈象混亂、大量出汗、極度勞累、極度饑餓、極度口渴、剛吃完飯、極度驚嚇的情況下施針?又說:形氣不足,病氣不足,這是陰陽都處於不足的狀態,不可以施針。
對於九種虛損、危重、久病的情況,都不宜使用針刺。
針刺會進一步消耗氣血,老人會因此喪命,壯年人也會難以恢復。像這些話,都是在講針刺只有瀉而無補,學習者應當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