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96)
內集·卷一 (96)
1. 附:雜病穴法
搖而出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
搖者,退也。以兩指拿針尾,向上下左右各振搖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諸風。出針,直待微松方可出,針豆許。如病邪吸針,正氣未復,再須補瀉停待。如再難,頻加刮切,刮後連瀉三下,次用搜法,不論數。橫搜,如龍虎交騰,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直搜,一上一下,如捻法而不轉,瀉刮同前。
次用盤針,左轉九次,右轉六次,瀉刮同前。次用子午搗臼,子後慢提,午後略快些,緩緩提插,搖出應針,次出主針。補者吸之,急出其針,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針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內守,亦不致出血也。瀉者呼之,慢出其針,勿令氣泄,不用按穴。凡針起速,及針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復。
一針暈者,神氣虛也。不可起針,以針補之,急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氣,內與熱湯飲之即蘇,良久再針。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蛤蟆肉上惺惺穴,或三里即蘇,若起針壞人。二針痛者,只是手粗。宜以左手扶住針腰,右手從容補瀉。如又痛者,不可起針,須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將針捻活,伸起一奚即不痛。
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須索入針,便住痛。三數針者,再將原針穴邊復下一針。補之即出。
嗟夫!神針肇自上古,在昔岐伯已嘆失其傳矣,況後世乎!尚賴竇、徐二氏,能因遺文以究其意,俾來學有所悟,而識其梗概,括為四段,聊為初學開關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
補瀉一段,乃廬陵歐陽之後所授,與今時師不同。但考《素問》,不曰針法,而曰針道,言針當順氣血往來之道也。又曰:凡刺者,必別陰陽。再考《難經圖注》,及徐氏云左與右不同,胸與背有異,然後知其源流有自。蓋左為陽,為升,為呼,為出,為提,為午前,為男子之背;右為陰,為降,為吸,為入,為插,為午後,為男子之腹。
所以女子反此者,女屬陰,男屬陽,女子背陰腹陽,男子背陽腹陰,天地男女陰陽之妙自然如此。
白話文:
附:雜病穴法
針灸時,先輕輕搖動針體,再將針拔出,並在針孔處輕輕按壓,以閉合經脈氣穴。
所謂“搖”,就是輕輕退針的意思。用兩根手指捏住針尾,上下左右各搖動五到七下,再提拉二到七下,可以散去體內風邪。拔針時,要等到針體略微鬆動才能拔出,針體留在體內約一豆粒大小的長度。如果病邪吸附在針上,正氣尚未恢復,需要再進行補瀉,並等待一段時間。如果仍然困難,可以多次刮針和切針,刮針後連續瀉針三次,然後用搜針法,次數不限。橫向搜針,如同龍虎相爭一樣,左右交替進行,但動作要快。直向搜針,則上下交替,如同捻針但不用旋轉,瀉法和刮法同上。
接下來,使用盤針法,左旋九次,右旋六次,瀉法和刮法同上。然後使用子午搗臼法,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後慢速提插,午時(中午11點到下午1點)後略微加快速度,緩慢地提插,先搖動然後拔出應針,最後拔出主針。補法時,如果針體被吸住,要迅速拔出針,然後用左手大拇指按住針孔及周圍皮膚,使針孔關閉,以保持氣血內守,避免出血。瀉法時,則在拔針時呼氣,緩慢拔出針,避免氣血外泄,不需要按壓針孔。總之,針灸拔針速度要快,不要讓針停留在體內過久,更不能等到傍晚才拔針,否則病情會復發。
如果一針就使病人暈厥,說明是氣血虛弱。此時不能拔針,應立即用針灸補氣,並迅速用袖子捂住病人口鼻,幫助其呼吸,同時喂服熱湯,使其甦醒。過很久之後再進行針灸。情況嚴重者,可在病人手臂上側筋骨凹陷處(即蛤蟆肉上的惺惺穴)或足三里穴施針,就能使其甦醒。如果拔針反而傷了人,就麻煩了。如果針灸兩次都感到疼痛,那只是操作手法粗糙。應以左手扶住針身中部,右手從容地進行補瀉。如果仍然疼痛,就不要拔針,讓病人吸一口氣,然後根據吸氣的節奏旋轉針體,輕輕提起針尖一點點,疼痛感就會消失。
如果提起針尖後仍然疼痛,再提起仍然疼痛,就需要將針稍微收回一點,疼痛就會停止。如果連續針灸三到五次都如此,就在原來的穴位旁邊再下針,補氣後立即拔出。
唉!神針之術起源於上古,早在古代岐伯就嘆息其失傳了,更何況後世呢?幸虧竇、徐二氏,根據遺留的文獻探究其奧妙,使後學得以有所領悟,了解其概要。本文將其歸納為四個部分,略為初學者提供入門指引和應急救治的方法,還望四方賢者加以修改完善。
補瀉法,是廬陵歐陽氏之後傳授的,與現在的針灸師所傳授的有所不同。《素問》中不稱針法,而稱針道,說明針灸應順應氣血運行之道。《素問》還說:凡是施針,都必須區別陰陽。《難經圖注》以及徐氏的著作也提到,左右手施針不同,胸部和背部施針也有區別,從中可以看出其淵源。左邊屬陽,屬升,屬呼,屬出,屬提,屬午前,屬男子的背部;右邊屬陰,屬降,屬吸,屬入,屬插,屬午後,屬男子的腹部。
女子則相反,因為女子屬陰,男子屬陽,女子背部屬陰,腹部屬陽;男子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天地之間,男女之間,陰陽之妙,自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