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95)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95)

1. 附:雜病穴法

通而取之,通者,通其氣也,提插之後用之。如病人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九數,卻扳倒針頭,帶補以大指努力,針嘴朝向病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執住直待病人覺熱方停。若氣又不通者,以龍虎龜鳳飛經接氣之法驅而運之。如病人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九數,卻扳倒針頭,帶補以大指努力,針嘴朝病,執住直待病人覺熱方停。

右手陽經與左手陰經同法,右手陰經與左手陽經同法,左足陽經與右手陽經同法,左足陰經與右手陰經同法,右足陽經與左手陽經同法,右足陰經與左手陰經同法。如退潮,每一次先補六而後瀉九,不拘次數,直待潮退為度。止痛同此法。癢麻虛補,疼痛實瀉,此皆先正推衍《內經》通氣之法,更有取氣、鬥氣、接氣之法。

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頭,頭取手足三陽,胸腹取手足三陰,以不病者為主,病者為應,如兩手蜷攣,則以兩足為應。兩足蜷攣,則以兩手為應,先下主針而後下應針,主針氣已行而後針應針。左邊左手左足同手法,右邊亦然。先鬥氣、接氣而後取氣,手補足瀉,足補手瀉,如搓索然。

久患偏枯蜷攣甚者,必用此法於提插之後。徐氏曰:通氣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出納,呼吸同法,上下通接,立時見功。

所謂定息寸數者,手三陰從胸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長二丈一尺:手三陽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長三丈;足三陽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長四丈八尺;足三陰從足走腹,長六尺五寸,左右共長三丈九尺;陰陽兩蹺從足走目,長七尺五寸,左右共長一丈五尺;督脈長四尺五寸;任脈長四尺五寸。諸脈共長一十六丈二尺也。

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絡脈則傳注而不息也。一曰青龍擺尾,以兩指扳倒針頭朝病,如扶船舵,執之不轉,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九數,或三九二十七數,其氣遍體交流。二曰白虎搖頭,以兩指扶起針尾,以肉內針頭輕轉,如下水船中之櫓,振搖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如欲氣前行,按之在後;欲氣後行,按之在前。

二法輕病亦可行之,擺動氣血。蓋龍為氣,虎為血,陽日先行龍而後虎,陰日先行虎而後龍。三曰蒼龜探穴,以兩指扳倒針頭,一退三進,向上鑽剔一下,向下鑽剔一下,向左鑽剔一下,向右鑽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四曰赤鳳迎源,以兩指扶起針插入地部,復提至大部,候針自搖,復進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圍飛旋,如展翅之象。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又將大指爪從針尾刮至針腰,此刮法也。能移不忍痛,可散積年風。午後又從針腰刮至針尾。又云: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有攣急者,頻宜刮切循攝。二法須連行三五次,氣血各循經絡,飛走之妙,全在此處,病邪從此退矣。放針停半時辰之久,扶起針頭,審看針下十分沉緊,則瀉九補六;如不甚緊,則瀉六補九,補瀉後針活即搖而出之。攝者,用大指甲隨經絡上下切之,其氣自得通行。

白話文:

此篇描述的是一種針灸療法,針對各種雜病的穴位操作方法。

施針時,需先判斷經絡是否通暢。如果經絡氣血通暢,則可直接施針。例如,若病人左手陽經不通,施針者用右手大指向前推進九數(九次),然後將針頭扳倒,並用大拇指用力帶補,針尖朝向患處,可以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調整,持續施針直到病人感覺到熱才停止。如果經絡不通暢,則需要運用「龍虎龜鳳飛經接氣」等手法來疏通氣血。左手陰經、右手陽經陰經及雙足的經絡施針方法類推。

退潮時,每次先補六數再瀉九數,重複此步驟直到潮退為止。止痛也採用相同方法。癢麻屬虛證,應補;疼痛屬實證,應瀉。這些方法都是基於《內經》中關於疏通經絡氣血的理論推演出來的,並且還包含了取氣、鬥氣、接氣等手法。

取穴時,遵循「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頭;頭取手足三陽;胸腹取手足三陰」的原則,以健康部位為「主」,患病部位為「應」。例如,雙手蜷攣,則以雙足為應;雙足蜷攣,則以雙手為應。先施針於「主」穴,再施針於「應」穴。「主」穴氣血運行後,再施針於「應」穴。左右手足的施針方法相同。施針順序為先鬥氣、接氣,後取氣;手部通常是補瀉兼施,足部則通常是補足瀉手。

久病導致肢體枯萎蜷攣者,必須在提插針後使用此法。徐氏指出,通氣接氣法有固定的寸數。手足三陽經,向上九寸,向下十四寸,超出經絡四寸;手足三陰經,向上七寸,向下十二寸,超出經絡五寸。施針時需注意出入針的深度,呼吸配合,上下貫通,就能迅速見效。

文中還列出了各經脈的長度,說明了經絡的走向和長度,包括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陽、足三陰、陰陽兩蹺、督脈和任脈。

文中還介紹了四種手法: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這些手法配合針灸,可以調節氣血運行。青龍擺尾和白虎搖頭可以用於輕微的疾病,以調整氣血。蒼龜探穴和赤鳳迎源則可以更精準地作用於穴位。

此外,還介紹了刮針法,可以緩解疼痛,祛除陳年風邪。刮針的方向需根據病灶位置而定:病在上,則向上刮;病在下,則向下刮。對於攣急的症狀,需頻繁地刮拭。

最後,放針後需等待半個時辰,觀察針下是否沉緊,以此判斷是否需要調整補瀉的次數。針體搖動後即可拔針。「攝」是指用指甲沿著經絡上下切按,以促進氣血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