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九卷 (1)
第九卷 (1)
1. 下血
《素問》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駱龍吉云: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其脈虛澀,因血結不行故下。
《本事方》云:如下清血鮮色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肛門射血如線者,蟲痔也。
仲景云:下血先便後血者,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先血後便者,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潔古云:治血下,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陳血也,加熟地黃。若血鮮色紅者,新血也,加生地黃。若寒熱者,加柴胡。若肌熱者,加骨皮。若脈洪實痛甚者,加酒浸大黃。
生生子曰:便血有濕、有熱、有虛、有寒、有食積、有酒積、有風入大腸。治之之法,切不可純以寒涼,損壞脾胃。脾虛,尤不能約束其血也。故丹溪戒人,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不可純用寒涼,必於寒涼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復用溫藥,必兼升舉藥中加酒炒、酒煮涼藥,如酒煮黃連之類。
丹溪曰: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治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芩、甘草、下血屬虛者,當溫散之,四物湯加乾薑、升麻。便血過多者,四物湯加蝟皮。有熱者,四物湯加山梔、升麻、秦艽、阿膠。有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胃清血,非藍實不除。
《玄珠經》云:大便下血曰腸風,切勿止澀。究其本末症狀,先清其表,後攻其里,其血自止。如脈洪大,又當以四物合解毒湯調理。
熱則流通,虛則下溜,故便血屬熱屬虛。亦有風傷肝而下陷,及濕盛而傷血者。熱而下血,或清或濁,宜四物湯加黃芩、山梔、炒槐花、秦艽、膠珠。虛者四物加乾薑、升麻,涼藥隨虛實加減。風傷胃,獨下清血者,宜四物湯加防風、升麻、荊芥、柴胡升提之。濕入腸胃,下如豆汁色者,宜四物加蒼朮、白朮、黃連、黃柏、地榆、槐花。
陰虛下血無熱者,十全大補湯加止血之劑。
《統旨》云:便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後,或與泄物並下,此由內外有所感傷,凝停在胃,隨氣下通,亦是妄行之意。便血清者屬榮虛有熱,濁屬熱與濕,色鮮者屬火,黑者火極。先血後糞為近,先糞後血為遠。與泄物並下者,屬有積者在內,或絡脈傷也。
並宜分治,又當別其色而分寒熱也。色鮮多因腸胃蘊熱,必是飲酒過多,辛熱煿炙之故也,宜連蒲散,或黃連阿膠湯。色瘀或因寒邪凝滯,血逐冷氣,入客腸胃,宜理中湯加膠珠炒黑香附,其應甚捷。大抵下血後,必以胃藥收功,胃氣回,血自循其經絡矣。
伏暑純下鮮血,黃連香薷飲治之。(方見傷暑門。)
風熱流入大腸經,下血不止。敗毒散治之。(方見傷風門。)
白話文:
下血
古代醫書記載便血的成因、症狀和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例如,《素問》認為便血與陰氣內結有關,陰氣越結越多,出血量也隨之增加。《本事方》則根據出血顏色和性狀區分便血的類型,鮮紅色的血是腸風,顏色暗濁的是臟毒,如線狀出血則可能是蟲痔。
張仲景則根據出血和排便的先後順序判斷出血部位,先大便後出血是遠血,用黃土湯治療;先出血後大便則是近血,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
潔古方中,治療下血以防風、黃連、地榆為主要藥物,並根據血色、寒熱等症狀調整藥物,例如血瘀色紫加熟地黃,血鮮紅加生地黃,寒熱加柴胡,肌熱加骨皮,脈洪實痛甚加酒浸大黃。
生生子認為便血可能由濕、熱、虛、寒、食積、酒積、風入大腸等因素引起,強調治療時不可單純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傷及脾胃,尤其脾虛者更需謹慎。他建議在寒涼藥中加入辛味藥物,久治不愈者則改用溫藥,並可用酒炒、酒煮等方法炮製藥物。
朱丹溪則專注於腸風的治療,常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藥物,並根據便血的虛實寒熱加减藥物,如四物湯加減。
《玄珠經》認為腸風(便血)不宜止澀,應先清表後攻裡,並根據脈象調整治療方案。
其他醫家也根據便血的熱、虛、風、濕等不同情況,以及出血顏色(清濁、鮮黑)、出血時間(便前便後)等,運用不同的藥物和方劑治療,例如四物湯加減、十全大補湯加減等。
總體而言,古代醫家治療便血十分重視辨證論治,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並強調在治療過程中保護脾胃。 暑熱或風熱引起的便血,則需選用相應的清熱解毒或祛風藥物。 治療結束後,通常還要服用健胃藥物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