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耆婆萬病丸」方劑中包含「牛黃」,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牛黃味苦甘,性寒,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散瘀止痛之功效。對於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瘡瘍腫毒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 豁痰開竅: 牛黃能通經活絡,開竅醒神,對於痰濁阻滯、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在「耆婆萬病丸」中加入牛黃,旨在以其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治療多種疾病,達到「萬病丸」的功效。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麝香,乃因其具有多種功效,可謂是方劑中的「靈魂」。
其一,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走氣血,能開竅醒神,用於昏迷、中風、癲癇等症,可迅速恢復患者神志。
其二,活血止痛: 麝香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症,具有顯著療效。
其三,解毒消腫: 麝香具有解毒消腫之效,用於癰疽瘡瘍、毒蛇咬傷等症,可消腫止痛,加速癒合。
綜上所述,「耆婆萬病丸」中加入麝香,正是利用其多方面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各種疾病的目的。
「耆婆萬病丸」中包含「犀角」的理由,主要源於傳統中醫理論與當時的藥材認知:
- 傳統中醫理論: 犀角被視為「清熱解毒」的藥材,且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中醫認為,萬病皆源於「熱」,而犀角能清熱解毒,故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症,包括發熱、瘡瘍、神志不清等。
- 當時的藥材認知: 古代缺乏科學檢驗手段,對藥材的認識主要來自於經驗積累。犀角因其稀有性而被賦予神效,且其角質的特性與當時醫學理論相符,進而被納入「耆婆萬病丸」等方劑之中。
然而,現今犀角已被證實無特殊藥效,且因保護動物的需要,已被禁止使用。
耆婆萬病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了硃砂。硃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其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安神、清心、鎮靜的作用。醫學文獻上記載,硃砂能夠有效治療由心火旺盛所引起的失眠、焦慮等症狀。此外,它還有助於強化中藥方劑的療效,增強其整體的治療效果。
在耆婆萬病丸中,硃砂的加入可以調和其他藥材的功效,使其在治療各種病症時更加全面和協調。透過調節心神和鞏固氣血,硃砂能夠促進身體的恢復,加速病癥的改善。然而,由於硃砂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必須遵循中醫的治療原則,確保劑量合理,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在中醫的應用中,硃砂的合理運用顯得尤為重要。
耆婆萬病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其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雄黃,亦稱為黃鉛,具有解毒、消腫及殺菌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各種外科疾病和中毒情況。此外,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這種化合物在傳統中醫中被認為可以驅邪除穢,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在耆婆萬病丸中,雄黃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的療效,尤其在對抗感染、促進血液循環和改善免疫系統方面。此外,雄黃還能有效對抗某些病原微生物,進一步提高方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由於雄黃含有毒性成分,使用時需謹慎,常需遵循專業中醫師的指導,確保劑量適當,以避免副作用的發生。總之,雄黃在耆婆萬病丸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中“以毒攻毒”的治療理念。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心煩口渴、腹痛瀉痢、目赤腫痛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
因此,耆婆萬病丸中加入黃連,可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
「耆婆萬病丸」中包含「禹餘糧」,是因其藥性平和,兼具多種功效,故可作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禹餘糧」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瀉、寧心安神之效。其能補益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其還可寧心安神,改善睡眠品質,有助於緩解焦慮、失眠等症狀。因此,在「耆婆萬病丸」中加入「禹餘糧」,可增強方劑的補益脾胃、和胃止瀉、寧心安神之功效,有助於治療多種疾病。
「耆婆萬病丸」中含有「大戟」的原因,主要基於其峻烈的瀉下作用。
「大戟」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水消腫、逐痰利水、攻積泄熱的功效。由於其性猛烈,常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痰飲、積聚等頑固病症,但需慎用,不可輕易使用,更不可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導致虛脫。
「耆婆萬病丸」可能因應其特定病症,例如積聚、腹水等,而選用「大戟」來達到快速瀉下、消腫的功效。但需要強調的是,中藥的配伍複雜,需由專業醫師根據病症、體質等因素,謹慎選擇用藥。
耆婆萬病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芫花,主要原因在於芫花的藥理特性和療效。芫花,學名為“芫荽草”,具有顯著的通絡活血、解毒消腫的作用。在古代中醫文獻中,芫花常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包括風濕疼痛、淋巴腫大及各類腫瘤等。
芫花的成分中含有揮發油、黃酮及多酚等,這些活性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並具有抗炎症作用。耆婆萬病丸的配方旨在調和身體的陰陽平衡,通過增加芫花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幫助患者排毒、消腫及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治療多種症狀。
此外,芫花的藥性相對溫和,能夠與其他中藥成分相互作用,增強方劑整體的療效,實現協同作用。因此,芫花在耆婆萬病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方劑增添了其治療效果及適用範圍。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人參,乃因其具有多重功效,能有效改善多種病症,符合「萬病丸」的命名。
首先,人參補氣益血,能增強人體抵抗力,緩解疲勞,對虛弱體質者尤為有效。其次,人參能益智安神,改善睡眠,提升精神狀態。此外,人參亦能健脾益肺,促進消化吸收,增強肺功能,有助於改善呼吸系統疾病。
因此,人參作為「耆婆萬病丸」的組成藥物,其多方面的功效,符合其治療多種病症的理念。
「耆婆萬病丸」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患者脾胃虛弱、濕氣困阻而加入茯苓,以健脾化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化痰止咳: 茯苓同時具有化痰止咳之效。若患者伴隨痰多、咳嗽等症狀,加入茯苓可有助於化痰止咳,緩解呼吸道不適。
總之,茯苓在「耆婆萬病丸」方劑中發揮健脾利濕、化痰止咳的作用,可根據患者具體症狀和體質進行調整使用。
「耆婆萬病丸」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助陽驅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寒邪入侵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能起到溫中散寒、恢復脾胃功能的作用。
-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凝血瘀: 乾薑能溫經通絡,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乾薑能起到緩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
因此,在「耆婆萬病丸」中加入乾薑,可以起到溫中散寒、助陽驅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凝血瘀等作用,有助於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桂枝能起到溫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體質虛弱、容易感受外邪的人羣,桂枝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因此,在「耆婆萬病丸」中加入桂枝,能夠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以及調和營衛、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多種病症。
「耆婆萬病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在方劑中,當歸能補益心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達到緩解各種病症的效果。
- 調和氣血: 當歸能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順暢。對於一些因氣血失調引起的病症,如月經不調、痛經、失眠等,當歸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通經止痛的功效。其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同時也能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此外,川芎還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對於緩解各種疼痛症狀,如頭痛、胸痛、腹痛等,均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在耆婆萬病丸中加入川芎,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鎮痛、解痙作用,能有效緩解因氣滯血瘀、肝氣不舒引起的各種疼痛,例如頭痛、腹痛、腰痛等。
2. 調和營衛: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調和營衛,對於因血虛、肝氣鬱結引起的各種不適,如月經不調、失眠多夢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白芍與其他藥材搭配,可發揮協同作用,有效緩解多種病症,是耆婆萬病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耆婆萬病丸」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下逐水: 甘遂性寒、味苦,具有峻下逐水之功效。對於水腫、腹水等症狀,可迅速將體內多餘水分排出,達到消腫止水的作用。
- 通利關節: 甘遂亦可通利關節,對於關節疼痛、痺痛等症狀,能起到舒筋活絡、消炎止痛的效果。
然而,甘遂性峻猛,需慎用,不可自行服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進行劑量調整,避免引起不良反應。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可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於治療熱證,例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同時,黃芩也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黃芩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對於一些感染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清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咽喉腫痛等症狀,桑白皮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利水消腫:桑白皮亦具利水消腫的功效,能通利水道,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在「耆婆萬病丸」中加入桑白皮,旨在通過其清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
「耆婆萬病丸」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溫熱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除濕止癢的作用。
在許多病症中,花椒可發揮其獨特的療效。例如,對於寒濕痺痛、脘腹冷痛等寒凝氣滯的病症,花椒可溫中散寒,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對於濕邪困阻、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花椒可溫陽利濕,健脾止瀉。因此,將花椒納入「耆婆萬病丸」方劑中,可提升藥效,更全面地治療各種病症。
「耆婆萬病丸」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頭痛、鼻塞、牙痛、肢體疼痛等症狀,細辛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增效: 細辛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在治療風寒感冒時,細辛可與麻黃、桂枝等藥材配伍,加強發汗解表之效。
「耆婆萬病丸」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的功效,能疏散肺氣,宣通上焦,對於因風邪、痰濁阻滯肺氣而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排膿消腫:桔梗還具有排膿消腫的功效,能促進膿液排出,對於肺癰、瘡瘍等疾病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耆婆萬病丸」中加入桔梗,可以起到宣肺利咽、排膿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多種疾病。
耆婆萬病丸中含有巴豆,其原因主要在於巴豆的峻下逐水功效。
巴豆性味辛熱,有毒,入脾、胃、大腸經。其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水腫、腹水、便祕、痰飲等病症。古人認為,巴豆能「下氣行水」、「攻逐積滯」,對於體內積聚的濕邪、痰濁等有較好的清除作用。因此,耆婆萬病丸中加入巴豆,旨在通過其強烈的瀉下作用,達到排毒祛邪,改善體內環境的目的。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進行藥量調整,避免過量服用,以免造成腹痛、腹瀉、嘔吐等副作用。
「耆婆萬病丸」中使用「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前胡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咳嗽、氣喘、鼻塞等症狀,前胡能有效緩解。
二、利氣消痰,止痛止嘔:前胡兼具利氣消痰的功效,可以化解痰液,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同時,對於因寒邪阻滯引起的胃痛、嘔吐等症狀,前胡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耆婆萬病丸」中加入前胡,可有效治療因風寒外襲引起的咳嗽、氣喘、鼻塞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胸悶、氣短、胃痛、嘔吐等病症,達到多重功效。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紫菀,主要有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化痰平喘: 紫菀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之效。其能宣肺降氣,疏散風寒,適用於肺氣虛弱、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 補氣固本,增強體質: 紫菀除了潤肺止咳外,還具有補氣固本的功效。其能補益肺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身體健康,達到治療萬病的效果。
因此,紫菀在「耆婆萬病丸」中起到潤肺止咳、化痰平喘以及補氣固本的作用,有助於整體藥效的提升。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蒲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在許多疾病中,瘀血阻滯是重要病因之一,蒲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改善病症。
- 利尿通淋:蒲黃亦具利尿通淋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清除濕熱,對於濕熱下注導致的泌尿系統疾病,如尿路感染、尿頻、尿痛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蒲黃在耆婆萬病丸中起到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效,可以改善多種疾病的病症。
「耆婆萬病丸」方劑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有效治療水腫、胸腹積水、小便不利等病症,有助於改善身體水液代謝,達到通利水道的目的。
- 潤肺止咳: 葶藶子亦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對於肺熱咳嗽、痰多喘促等症狀有一定療效。配合方劑中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肺部不適,促進呼吸道通暢。
因此,葶藶子在「耆婆萬病丸」中起到利水消腫、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改善水液代謝、緩解呼吸道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耆婆萬病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散寒,解表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其藥性溫和,能疏散表邪,緩解風寒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對於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病症具有一定療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防風與其他藥材配伍,能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例如,防風與川芎、白芷等藥材配伍,可加強祛風止痛的效果,與柴胡、葛根等藥材配伍,則可提高解表散寒的功效。
耆婆萬病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含有蜈蚣,主要是因為蜈蚣在中醫理論中具有多種藥理作用。首先,蜈蚣性味辛、寒,具有發散、解毒及消腫的功效,能夠有效地治療外感風寒、風熱所引起的症狀,進而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其次,蜈蚣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蜈蚣毒素,這些成分具有抗炎、鎮痛以及抗菌的作用,對於靈活關節、舒筋活絡也有所幫助。由於其特殊的藥性,常用於調和氣血、通經活絡,減輕疼痛症狀,對於慢性病或疼痛病患尤其有效。
再者,蜈蚣的使用也反映了中醫「以毒攻毒」的治療理念,透過其毒性特質,能夠反而調和身體的陰陽平衡,因此在方劑中納入蜈蚣,旨在提高方劑的療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耆婆萬病丸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極廣,涵蓋 內科雜病、外科風證、婦人產後病、蟲積疳痢 等,其核心病機與 「氣血瘀滯、痰飲水毒、風邪蠱癘」 相關:
攻逐有形之邪:
- 「七種癖塊」「五種下痢」等,指向 水飲、痰積、瘀血 滯留三焦,方中甘遂、大戟、芫花(類似十棗湯配伍)攻逐水飲;巴豆、蜈蚣破積通絡,針對頑固癥結。
- 「十二種蠱毒」與蟲積相關,雄黃、蜀椒、蜥蜴(古代用於祛蟲)合黃連、芩、芍,既殺蟲又清濕熱。
調和氣血陰陽:
- 「五臟滯氣」「心腹脹滿」屬氣機壅塞,人參、當歸、芎藭補氣活血;桔梗、紫菀開提肺氣,助氣行水。
- 「婦人胞中瘀血」以當歸、芍藥、蒲黃調血;乾薑、桂心溫通,化解寒凝血瘀。
開竅息風解毒:
- 「八種大風」「風入頭眼」等風證,麝香、牛黃、犀角(清心涼血)配伍防風、細辛,外透風邪,內醒神竅。
- 朱砂、雄黃重鎮解毒,針對「疰忤飛屍」等古人認為的疫癘邪氣。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結構體現 「寒熱並用、攻補兼施、多維透邪」 之思維:
峻下與補益並行:
- 攻邪主力:甘遂、大戟、巴豆瀉下逐水;麝香、蜈蚣走竄開閉,破除痼結。
- 扶正基礎:人參、茯苓、甘草(雖未明載,古方蜜丸常配)健脾護中,防攻伐傷正。
氣血津液同調:
- 氣分:柴胡(前胡代)、桔梗升提,合花椒、乾薑溫中降逆,調暢氣機升降。
- 血分:當歸、芎藭活血,犀角、黃芩清血熱,避免瘀久化毒。
- 津液:桑白皮、葶藶子瀉肺水,黃連、黃芩燥濕,治痰飲流注。
臟腑標本兼顧:
- 上焦(肺):紫菀、桑白皮止咳化痰,牛黃清心開竅。
- 中焦(脾胃):乾薑、蜀椒溫運中陽,黃連、黃芩清濕熱積滯。
- 下焦(肝腎):芍藥柔肝,桂心溫腎,禹餘糧固澀(防瀉過度)。
治療原理:以 「通」為要,透過瀉下、發散、活血、解毒等法,使壅滯之邪(水、痰、瘀、蟲)從吐、下二途排出,佐以補益調氣血,避免正氣潰散。適用於 實邪為主、正氣未虛 之複雜病證,體現「大方治痼疾」的古法思維。
關鍵藥對解析
- 牛黃+麝香+犀角:涼血解毒、開竅醒神,針對熱閉神昏或風痰上擾。
- 巴豆+甘遂+大戟:峻下逐水,與人參、茯苓形成「攻不傷正」架構。
- 雄黃+朱砂+蜈蚣:解毒殺蟲,鎮驚祛風,古用於癲癇、蠱毒等疑難證。
此方組方龐雜而有序,顯現古代醫家對 「複合病機」 的處理智慧,然其峻烈之性需嚴謹辨證,非尋常體質所能耐受。
傳統服藥法
牛黃1分,麝香1分,犀角(一方雲1銖)1分,朱砂、雄黃、黃連、禹餘糧、大戟芫花、芫青6枚,人參、石蜥蜴1寸,茯苓1分,乾薑1分,桂心1分,當歸1分,芎藭1分,芍藥1分,甘遂1分,黃芩1分,桑白皮1分,蜀椒1分,細辛1分,桔梗1分,巴豆1分,前胡1分,紫菀1分,蒲黃1分,葶藶1分,防風1分,蜈蚣3節。
牛黃、麝香、犀角、朱砂、雄黃、禹餘糧、巴豆別研,余者合搗,重絹下之,以白蜜和,更搗三千杵,為丸,如梧桐子大,密封之。
每服3丸,破、除日平旦空腹酒送下。取微下3升惡水為良。若卒暴病,不要待平旦,無間早、晚即服,以吐利為度;若不吐利,更加1丸至3-5丸,須吐利為度,不得限以丸數,病強藥少即不吐利,
忌陳臭,生冷,酢、滑、粘食,大蒜,豬、魚、雞、狗、馬、驢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產婦勿服之。
萬病丸、牛黃丸、耆婆丸。方中朱砂、雄黃、黃連、禹餘糧、大戟、芫花、人參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行氣散結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 本方含有牛黃、麝香、犀角、硃砂、雄黃、大戟、芫花等有毒中藥,因此用藥時需遵醫囑,切勿擅自服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行氣散結的功效,因此服用後可能會出現頭暈、眼花、心悸、胸悶、腹脹、腹痛、便溏等不良反應,若出現上述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耆婆萬病丸, 出處:《千金》卷十二。 組成:牛黃1分,麝香1分,犀角(1方雲1铢)1分,朱砂、雄黃、黃連、禹餘糧、大戟、芫花、芫青6枚,人參、石蜥蜴1寸,茯苓1分,乾薑1分,桂心1分,當歸1分,芎藭1分,芍藥1分,甘遂1分,黃芩1分,桑白皮1分,蜀椒1分,細辛1分,桔梗1分,巴豆1分,前胡1分,紫菀1分,蒲黃1分,葶藶1分,防風1分,蜈蚣3節。 主治:七種癖塊,五種癲病,十種疰忤,七種飛屍,十二種蠱毒,五種黃病,十二時瘧疾,十種水病,八種大風,十二種(疒帬)痹;並風入頭,眼暗漠漠;及上氣咳嗽,喉中如水雞聲,不得眠卧;飲食不作肌膚,五臟滯氣,積聚不消,壅閉不通,心腹脹滿及連胸背,鼓氣堅結,流入四肢,或復心膈氣滿,時定時發,十年二十年不癒;五種下痢,疳蟲、寸白諸蟲;上下冷熱,久積痰飲,令人多睡,消瘦無力,蔭入骨髓,便成患滯,身體氣腫,飲食嘔逆,腰腳酸疼,四肢沉重,不能久行立;婦人因産,冷入子臟,臟中不淨,或閉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滯,出流不盡,時時疼痛爲患,或因此斷産;並小兒赤白下痢;及狐臭、耳聾鼻塞等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