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肱漫錄

《折肱漫錄》,一部承載著明代文人醫家黃承昊畢生醫學思考與親身經歷的醫話著作。黃承昊,字子仁,號東皋,浙江餘姚人,生於明萬曆年間(1571),卒於清順治二年(1645)。他既是萬曆三十八年(1600年)的舉人,官至刑部主事,工詩文、善書法,更是一位精研醫理、身體力行的醫者。他將自己的學術修養與對醫道的探索結合,留下了《折肱漫錄》這部重要著作,初刊於明崇禎乙亥(1635年),至今仍具有參考價值。

書名「折肱漫錄」的由來,直接呼應了黃承昊學醫的動機與歷程。在《折肱漫錄小引》中,作者坦陳自己「少年病羸,徽纏一二十年備嘗諸苦」,因「少不知醫多誤藥」,苦痛益發劇烈。這種切膚之痛,促使他發願「吾病得愈,吾年得老,必揭此以告同患者,使毋蹈予之覆轍」。於是,他在病中開始隨筆記錄心得,最終匯集成冊。書名正取「三折肱成良醫」之意,寓示其醫學知識與洞見是通過親身與疾病搏鬥、歷經「折肱」之苦而得,非僅憑空立論或抄襲前人。這也奠定了全書基於個人實踐、注重真切體驗的基調。

《折肱漫錄》全書架構明晰,分為養神、養氣、醫藥三門。這三部分既各自獨立,又互為補充,體現了傳統中醫天人合一、形神兼具、防治並重的整體觀念。 「養神」門論述精神的調養,作者認為養神之法首重調息,而調息的根基在於調心,強調心神安定對於整體健康的決定性作用。這不僅是醫學層面的論述,也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心性修養的重視。 「養氣」門則側重於形體的調養,包括飲食、起居等。作者提出養氣之法莫先於調食,而調食的關鍵在於節欲。這再次點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慾望有節,飲食有度,方能保持氣機的順暢與充足。 「醫藥」門是全書的核心內容,涉及醫理闡述、辨證施治以及具體的醫案記錄。作者在這一部分傾注了大量心血,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和對歷代醫家的理解,形成了獨到的見解。

在醫藥篇的總論部分,黃承昊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其對脾胃、元氣重要性的認識。他引用《內經》之語,指出「胃為水穀之海」、「人生以胃氣為本」,強調護養胃氣是健康的根本。他對明代朱震亨(丹溪)一派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學說及其在治療虛勞時慣用苦寒滋陰的做法提出了批評,認為這種方法容易損傷胃氣,導致「脾敗以至不救」,甚至指出自己少年時的誤藥經歷與此有關。相對地,他高度讚揚金元時期李杲(東垣)以「脾胃為主」的學說,及其創立的補中益氣湯。他尤其推崇明代薛己(立齋)對東垣學說的發揮,特別是在治療陰虛症時強調「補脾陰為主」、運用補中益氣湯「滋化源」,並輔以六味地黃丸溫養肝腎的方法,認為薛己「發前賢所未發,開千古之聾聵,功莫大焉」。黃承昊認為,如同溫和的春風能催生萬物,醫藥應首選「甘溫之品」,方能「使生機勃發而滿腔皆春」,而過於寒涼或峻烈之藥則如盛夏隆冬,不利於生機。他坦言自己後來正是「確守立齋之法,得延殘喘以迄於今」。這種對脾胃、元氣的重視以及對溫和補養法的偏好,構成了黃承昊醫學思想的重要基石,也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鑑。

除了醫理的探討,《折肱漫錄》最為人稱道的特色在於其豐富的醫案記錄。書中收錄的百餘則醫案,都是黃承昊親身經歷或親見的案例。這些醫案不僅展示了具體的疾病表現、辨證過程、治療方藥及療效,更重要的是,它們是鮮活的臨床實踐記錄,充滿了作者的思考與體悟。這些醫案與醫論相互印證,使得書中的學術內容更加具體可感,避免了純理論的空泛。

此外,作為一部從病者視角出發的醫書,《折肱漫錄》也對病者提出了重要的警示與建議。黃承昊結合自身經歷,指出病者除了應注意生活起居、飲食禁忌等常規事項外,最應避免的兩大忌諱是:「認病為真,終朝侘傺」——過度憂慮病情而導致情緒低落,影響身心恢復;以及「求速效而輕用醫藥」——急切希望痊癒而隨意嘗試藥物,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他以自己曾犯此二忌而病久不癒的經歷告誡讀者,強調心理狀態和用藥謹慎對病癒的重要性。這部分內容不僅是醫學指導,也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文關懷。

從歷史地位來看,《折肱漫錄》是明代後期醫學文獻中的一部代表作。它不同於系統性的醫學教科書,而是以醫話的形式,融醫理、醫案、養生於一爐,且字裡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和對生命的感悟。這種形式使得書的內容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動性,易於讀者接受。序言作者陸圻、金麗都對此書給予高度評價,陸圻稱其記錄作者「身所歷涉者,著為勸戒,噓枯吹生,明道解惑」,是「蒼生之厚幸」;金麗則稱其書是「衛生之朗鏡,醫國之良規」,足見其在當時醫學界和文人圈的影響力。儘管程永培在跋中對養神篇有所保留,但對全書警示病者的作用表示肯定,也從側面反映了此書的廣泛流傳和價值。

綜觀全書,《折肱漫錄》不僅是一部醫學著作,更是一部結合了作者個人生命體驗、對疾病的深刻反思以及濟世情懷的作品。黃承昊以其獨特的文人視角和身體力行的醫學實踐,為我們展示了明代一位士人醫家的風貌。他對脾胃學說的繼承與發揮,對溫和補養理念的推崇,以及對醫者和病者雙方的諄諄告誡,都使得這部書在歷經數百年後,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於當代讀者了解中醫思想、學習傳統養生知識,乃至反思疾病與生命的關係,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是傳統中醫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值得我們深入閱讀與研究。


陸序

金序

折拔漫錄小引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七 (1)

卷之七 (2)

卷之七 (3)

卷之七 (4)

卷之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