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昊

《折肱漫錄》~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醫藥篇三

品藥

人參,固補氣,亦能補血,蓋補氣而血自生,陰生於陽,甘能生血也。王節齋謂:勞疾陰虛服人參過多者,不治,恐是一偏之論。蓋節齋方論用參最少。與時師動必用參者,其弊相等。惟肺受火邪實熱與夫陰虛勞極而喘急者,則忌用耳。予幼時參價甚賤,十五、六歲時,亦時服參,憶一兩止價三錢耳。

後曰漸騰貴,不數年,價即與銀等,迨後,價益高,甚至三鍰,東事敗後,參之騰湧無足怪,前此何以頓貴耶?蓋前此醫者多不敢輕用參,每等於附子,用者少故價賤。後來服參如果,無人不用,且世俗日益奢,參之價勢不得不日高,乃世變使然,亦可慨也!

乾地黃性寒,而鮮地黃尤寒,不宜單服,恐傷脾胃。鮮地黃搗取自然汁不見水,煎膏貯磁瓶,經年不壞。懷慶土疏而田多山泉,故質大而味厚,予曾陪巡懷慶,用意覓大地黃不可得,士人云:上等地黃一出,即為客人販往蘇州,本地止存次等者。諺云:出處不如聚處,信然。

黃耆之功不下人參,但性太綿密,能閉腠理,有邪者禁服,不如人參之補而能宣耳。然補益之功,似出人參之上。我郡岐黃家,多不敢用耆,惟恐誤補邪氣。王字泰先生用耆最多,予少病時,因服耆不多,終不能勝勞,而汗症莫療。四十歲後,大服補中益氣湯,計一歲服四、五斤,然後能勝勞,而汗症漸減。

往時多服參而無濟,後來兼服耆而始效。予故駕其功於人參。外科毒潰後,用生耆補托,予臀後生一瘤,醫用藥點去幾成漏,每日加耆五錢於諸藥內,服之竟得收功。

王節齋云:藥之氣味不同,如五味子之味厚,故東垣方,少者五、六粒,多者十數粒。今世醫或用二、三錢,深以為非,吾地時師悉遵此法,獨王宇泰先生及繆慕臺用藥五味子甚多。王先生治夢遺,單煎五味子膏一味,考《元和紀用經》五味子散止一味,近來兒曹苦夢遺,以五味子一味為丸,服之良效。又種子方以五味子、肉蓯蓉各等分,丸服,則東垣之言,似亦不必拘也。

白芍藥,為助脾瀉肝之要藥,治瀉、補脾方中多用之。薛立齋獨言有損於脾,罕用此藥,想以其性寒耶。養生家審之。

凡汗症人,桔梗、薄荷亦不宜輕服。紫蘇,人忽視之,其發散更甚,鮮者其力尤猛,非真有感冒不可混食,《本草發明》云:若下元虛及怒氣上升,不可服桔梗、升麻。

砂仁能下氣,凡中氣虛人不可服。

石菖浦能通心氣,養心丹中多用之。然心氣不足者少用,以能散氣也。

腎藏志,故補腎藥中用遠志。

菊花,清香妙品,又能益血祛風。點茶、釀酒俱快事,同地黃釀酒能黑髮,作枕治頭風明目,葉亦明目,香不減花,人不多用之何耶?

肉蓯蓉、五味子各等分,加蜜丸,助陽、種子。友人言有奇效,予未之試。

白話文:

藥品

人參,能固本培元、補氣,也能補血,因為補氣後血自然會產生,陰氣是由陽氣所生,甘味的藥材能生血。王節齋認為,勞病導致陰虛的人服用過多的人參會無法治癒,這可能是一種偏頗的看法,因為王節齋的藥方中人參用量極少。那些動不動就使用人參的醫生,他們的弊端也是一樣的。只有肺部受到火邪實熱以及陰虛勞損到極點而喘息急促的人,才應該忌用人參。我小時候人參價格非常便宜,十五、六歲時也經常服用,記得一兩只值三錢銀子。

後來人參價格逐漸上漲,沒幾年,價格就和銀子一樣貴,之後價格更高,甚至達到三兩銀子。等到東邊的事情失敗後,人參價格暴漲也就不奇怪了。為什麼之前人參價格會突然變貴呢?因為之前醫生大多不敢輕易使用人參,把它看作和附子一樣的藥材,用的人少所以價格便宜。後來服用人參變成像吃水果一樣平常,沒有人不用,加上世俗日益奢靡,人參價格不得不一天比一天高,這是世事變化導致的,也令人感慨啊!

乾地黃藥性寒涼,鮮地黃尤其寒涼,不適合單獨服用,恐怕會損傷脾胃。把鮮地黃搗爛取汁,不加水,熬製成膏狀,裝在瓷瓶裡,可以保存很久都不會壞。懷慶這個地方的土壤鬆軟,而且田地多山泉,所以產的地黃個頭大、味道濃郁。我曾經陪同巡視懷慶,想要找品質好的大地黃卻找不到,當地人說,上等地黃一出產,就被外地商人販運到蘇州,本地只剩下次等貨。俗語說:「出產地不如集散地」,確實如此。

黃耆的功效不亞於人參,但是藥性太過溫潤黏膩,容易閉塞毛孔,有邪氣的人不能服用,比不上人參補氣又能疏通。然而,黃耆的補益功效似乎比人參更強。我們這裡的醫生,大多不敢用黃耆,害怕會誤補了邪氣。王宇泰先生用黃耆最多,我年輕時身體虛弱,因為服用黃耆不多,始終不能勝任勞累,而且汗症也無法治癒。四十歲後,我大量服用補中益氣湯,一年大概吃四、五斤,然後才感覺能勝任勞累,汗症也逐漸減輕。

以前我多服用人參卻沒效果,後來兼服黃耆才開始見效。所以我認為黃耆的功效勝過人參。外科毒瘡潰爛後,用生黃耆來補托,我的臀部後面長了一個腫瘤,醫生用藥點掉後幾乎變成瘺管,每天在其他藥裡加入五錢黃耆,服用後竟然痊癒了。

王節齋說:藥物的氣味不同,比如五味子的味道濃郁,所以東垣的藥方中,用量少的五、六粒,多的十幾粒。現在的醫生有用到二、三錢的,我覺得很不好。我們這裡的醫生都遵循這個方法,只有王宇泰先生和繆慕臺用五味子用量很多。王先生治療遺精,單獨用五味子煎膏服用,考察《元和紀用經》,五味子散也只用一味藥。近來年輕人苦於遺精,用五味子單味藥製成藥丸服用,效果很好。又有人用五味子、肉蓯蓉等量混合,製成藥丸服用,所以東垣的說法,似乎也不必拘泥。

白芍藥,是輔助脾胃、瀉肝的重要藥物,治療腹瀉、補脾的藥方中經常會用到它。薛立齋卻認為它有損脾胃,很少用這味藥,可能是因為它藥性寒涼吧。養生的人要仔細斟酌。

凡是容易出汗的人,桔梗、薄荷也不宜輕易服用。紫蘇,人們往往忽略它,它的發散作用更強,新鮮的紫蘇藥力更猛,不是真的感冒就不能亂吃。《本草發明》說:如果下元虛弱以及怒氣上升,就不能服用桔梗、升麻。

砂仁能降氣,凡是中氣虛弱的人不能服用。

石菖蒲能通心氣,養心丹中經常會用到它。然而心氣不足的人要少用,因為它能散氣。

腎臟主管意志,所以補腎的藥中會用到遠志。

菊花,清香美好的藥材,又能益血祛風。用來點茶、釀酒都是快事,和地黃一起釀酒能使頭髮變黑,做成枕頭可以治療頭風、明目,菊花葉也能明目,香氣不減花朵,人們為什麼不多用呢?

肉蓯蓉、五味子等量混合,加入蜂蜜製成藥丸,能助陽、幫助生育。朋友說效果很好,我還沒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