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昊

《折肱漫錄》~ 卷之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0)

1. 醫藥篇一

蓋諸藥皆稟燥降收之氣,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是也,以施於陰虛火動之症,猶當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飈颯然倏動,則炎敲如失矣!與治暑熱用白虎湯同意,然彼是外感,為有餘,故用寒沉臟之藥,而後能輔其偏。此是內傷,為不足,但用燥降收之劑而已,得其平矣。

予病時,前方亦常用之,頗為相宜。又云虛勞之疾,百脈空虛,非黏膩之物填之,不能實也。精血枯涸,非滋濕之物濡之,不能潤也,宜用人參、黃耆、地黃、天麥門冬、枸杞子、五味子之屬煎膏,另用青蒿以童便熬膏,及生地汁、白蓮汁、藕汁、人乳什、薄荷汁,隔湯煉過,酌定多少,並麋角膠、霞天膏合和成劑,每用數匙湯化服之。按此膏補益之功甚大。

予病時,常煎此服之,頗得其力。大略前言薏仁之屬,治肺虛,後言參耆地黃膏之類,治腎虛。

昔時治吐血者,皆言犀角地黃湯,近世醫家亦多悟此症不宜以寒涼遏之,治法稍稍異矣。有言此病只須服六味丸者,予亦常聞之,至立齋兼用益氣湯,則先生之獨見而時師不敢措手者也。人謂此症系血熱妄行,但知求端於陰血,而不知陰陽互為其根,非兩截不相關者,先生透明此理,故每兼用六味丸及益氣湯以取效。

此症畢竟大吐者,危於咳血者,世醫皆言痰中咳血甚於吐血,未必其然,大都火盛咳頻而血多者,方是危症,若咳稀而血少,此偶傷於熱,或傷於酒而然,但遵立齋法,湯丸並進,久當自愈,不必視為重病而介介也。

內傷發熱,有陽虛。陰虛之別。王節齋云:脈大而無力為陽虛,脈數而無力為陰虛。薛立齋云:陽虛宜益氣湯、八味丸,陰虛宜六味丸,陰陽兩虛宜十補丸。總論二症,雖有陰陽氣血之分,實則皆因脾胃陽氣不足所致。其發熱屬形氣俱虛,故禁服知母、黃柏,恐復傷陽氣,以致元氣下陷,腹痞作瀉,則不可救耳。

立齋論勞嗽見血之症,有勞傷元氣,內火妄動,而傷肺者,有勞傷腎水,陰火上炎,而傷肺者,有因多服天門冬、生地黃寒藥,損傷脾胃,不能生肺氣而不愈者,有因誤用黃柏、知母之類,損傷陽氣,不能生陰精而不愈者,凡此皆脾肺虛損而腎水不足,以致虛火上炎,真臟為患也,須用益氣湯補脾土而生肺金,六味丸滋腎水而生陰精,否則不救。

立齋云:太凡病久氣虛血弱,必致發熱,須用四君子之類,調補脾胃,脾胃一健,氣血自生。若認為血虛而用四物治陰之劑,徑生其血,則脾土傷而諸臟皆病,虛症蜂起,反為難治,甚則不救。立齋云:瓊玉膏、固本丸、坎離丸,皆沉陰瀉火之劑,非腸胃有燥熱者不宜服。

若足三陰虛發熱者,久服之則大便不實,飲食少思,且兼陰痿無子,蓋損其陽氣則陰血無所生故也。

白話文:

醫藥篇一

所有藥物都具有乾燥、下降、收斂的特性。藥性輕微的屬於陽中之陰,藥性輕微則容易發散,辛、甘、淡、平、涼的藥物就是如此。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的症狀,就像盛夏悶熱的時候,突然秋風颯颯吹來,炎熱之感便消失了!這與治療暑熱使用白虎湯的道理相同,但白虎湯治療的是外感,屬於有餘之症,所以用寒涼的藥物清泄臟腑,才能輔助治療偏盛。而內傷屬於不足之症,只需使用燥、降、收的藥物就能使其恢復平衡。

我生病時,也經常服用這種藥方,效果很好。又說虛勞之症,百脈空虛,若不用黏膩的藥物填補,就無法滋養;精血枯竭,若不用滋潤的藥物濡養,就無法滋潤。因此,應該使用人參、黃耆、地黃、麥冬、天門冬、枸杞子、五味子等煎成膏劑,另用青蒿加童尿熬成膏,以及生地汁、白蓮汁、藕汁、人乳、薄荷汁,隔水加熱煉製,再根據情況調整用量,再與麋角膠、霞天膏混合成藥劑,每次服用幾匙,用湯化開服用。這種膏藥的補益功效非常大。

我生病時,經常煎服此膏,效果很好。大致來說,前面提到的薏仁之類的藥物,治療肺虛;後面提到的參、耆、地黃膏之類的藥物,治療腎虛。

以前治療吐血,都說用犀角地黃湯,近世的醫生也大多認識到這種病不宜用寒涼藥物抑制,治療方法略有不同。有人說這種病只需服用六味丸,我也經常聽到;而薛立齋則兼用益氣湯,這是薛先生獨到的見解,當時的醫生都不敢輕易嘗試。人們認為這種病是血熱妄行,只知道從陰血方面尋找病因,卻不知道陰陽互為根本,不是彼此不相干的,薛先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經常兼用六味丸和益氣湯來取得療效。

這種病,大吐血者比咳血者危險。世上的醫生都說痰中帶血比單純吐血更嚴重,未必如此。總而言之,火盛、咳嗽頻繁、出血量多者才是危症;如果咳嗽稀少、出血量少,這是偶然傷於熱或傷於酒所致,只要遵照薛立齋的方法,湯藥丸劑一起服用,不久就能自愈,不必把它當成重病而過於擔心。

內傷發熱,有陽虛、陰虛之分。王節齋說:脈象大而無力是陽虛,脈象數而無力是陰虛。薛立齋說:陽虛宜用益氣湯、八味丸;陰虛宜用六味丸;陰陽兩虛宜用十補丸。總之,這兩種病症,雖然有陰陽氣血的區分,但實際上都是因為脾胃陽氣不足引起的。其發熱屬於形氣俱虛,所以禁止服用知母、黃柏,以免再次損傷陽氣,導致元氣下陷,出現腹脹瀉肚,那就不可救藥了。

薛立齋論述勞嗽咳血的病症,有因勞傷元氣,內火妄動而傷肺;有因勞傷腎水,陰火上炎而傷肺;有因過度服用天門冬、生地黃等寒涼藥物,損傷脾胃,不能生髮肺氣而導致病情不愈;有因誤用黃柏、知母等藥物,損傷陽氣,不能生髮陰精而導致病情不愈。總之,這些都是脾肺虛損,腎水不足,導致虛火上炎,損傷臟腑所致,必須使用益氣湯補益脾土以生髮肺金,用六味丸滋養腎水以生髮陰精,否則無法治癒。

薛立齋說:大多數病症,如果病程長久,氣虛血弱,必然會導致發熱,必須用四君子湯之類的藥物調補脾胃,脾胃一調理好,氣血自然會恢復。如果認為是血虛而用四物湯等補血藥物,直接滋生血液,則會傷及脾土,導致其他臟腑都生病,虛症叢生,反而難以治療,嚴重者甚至不治。薛立齋說:瓊玉膏、固本丸、坎離丸,都是滋陰瀉火的藥物,腸胃沒有燥熱者不宜服用。

如果足三陰虛而發熱,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則會導致大便乾燥,飲食缺乏慾望,並且伴隨陽痿不育,這是因為損傷了陽氣,陰血便無處生成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