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昊

《折肱漫錄》~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醫藥篇二

立齋云:凡感冒咳嗽,若誤行發汗過多,喘促呼吸不利,吐痰不止,必患肺癰。今人但遇傷風咳嗽,即服疏散之劑,請以此語為鑑。

凡惡風寒流清涕及寒噤噴嚏等症,只宜茹素避風,好自調理,不可輕服散風之藥。《薛氏醫案》中,載誤服疏風藥致體麻、痰壅,壯類中風,治以益氣湯加門冬、五味而愈。可不慎歟。予腠理素虛,自幼畏風,風寒一襲,涕嚏隨至,甚則發熱,汗津津不止。少時不知醫理,謂必先散其風,而後服參耆以實之。

豈知愈散愈虛,外感益易。四十歲以後,方悟此理。遂以補中益氣湯丸為常服之藥。若值外感,但守服益氣湯,而疏散之藥禁不入口,茹素避風以守之,數日自愈,而元氣不傷。要知腠理疏豁之人,即感冒亦不可輕易發表,慎之!慎之!

立齋論咳嗽云: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法當解表兼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

又云夏月尤當服六味丸壯水以鎮陽光。

凡痰火症時,師必禁用熟地,以其膩也。多用橘紅、貝母、天花粉等藥,以消痰,及涼藥以降火。常觀先賢用六味丸稍加別藥以治痰而奏效。蓋痰因火動,補其陰則火降,而痰自消,若專治其痰,脾胃先傷,而痰終難治矣。況又有腎虛而水泛為痰者,尤宜服六味丸。予常患痰症,不輟六味丸未見膩膈、助痰,而屢以得效。

立齋治痰,每言腎虛水泛為痰,法當補腎。予壬申秋,咳嗽多痰,自知因於色,遵先生法恪服六味丸,更不治痰嗽,月餘竟愈。時師治痰,最忌熟地,以為膩膈,是烏知箇中妙理哉?

歸脾湯治脾而開鬱,逍遙散治肝而疏郁,治郁此為妙劑。他藥恐耗散元氣,宜慎用之。

立齋云:大凡久瘧乃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泄濁、腹痛、手足厥冷,寒戰如慄。若誤投以清脾截瘧二飲,多致不起。按山瘧久不止者,多成壞症。想不遵此治法,而醫藥亂投之故。予表兄沈鴻生孝廉,精神素旺,自閩遊歸,患山瘧幾一載,元氣都耗,後瘧雖止,而面黑眼黃,見者驚異,如是又二載,卒以鼓脹亡。先生指久瘧為元氣虛寒,信為確論。

立齋截瘧,法以參、術各一兩,生薑四兩,煨熟煎服,即止。或以大劑補中益氣湯加煨姜尤效。生薑一味亦效。

立齋治瘧,與時師迥異。時師大都用黃芩、柴胡之類,謂必先散其邪,而後用補劑。予少時曾患此,雖不敢服清脾截瘧等藥,而所服皆柴胡、黃芩之劑。十四、五發方得止,亦甚狼狽矣。此病最忌生冷葷腥,使滋味淡泊,邪氣自衰。予病時守戒甚嚴,瘧止後,茹素者半月,饞極乃葷,以是脾胃頓開,飲食較未病前倍增,精神始旺。

白話文:

醫藥篇二

感冒咳嗽若因發汗過多,導致呼吸困難、咳痰不止,則可能患上肺癰。現在很多人感冒咳嗽就服用疏散的藥物,應以此為戒。

凡是怕風、流鼻涕、發冷、打噴嚏等症狀,只要吃素、避風,好好調養身體即可,不可輕易服用散風的藥物。《薛氏醫案》記載,曾有人誤服疏風藥導致身體麻木、痰多,症狀像中風一樣,後來用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才治癒。這不是很值得警惕嗎?我體質虛弱,從小就怕風,只要受風寒,就會流涕打噴嚏,嚴重時還會發熱,汗流不止。年輕時不懂醫理,以為必須先散風,然後再服用人參、黃耆等補氣藥物。

沒想到越散越虛,更容易受外邪侵襲。直到四十歲以後,才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將補中益氣湯製成丸藥常服。如果遇到外感風寒,就服用益氣湯,而絕對不服用疏散的藥物,只吃素、避風,調理幾天就能痊癒,而且元氣不會受損。要知道,體質虛弱的人,即使感冒了也不可輕易服用發散的藥物,要謹慎!謹慎!

關於咳嗽,肺氣虛弱則腠理不密,風邪容易入侵,治療方法應當解表同時補益肺氣。肺有熱邪則腠理不閉,風邪容易乘虛而入,治療方法應當解表同時清肺熱,邪氣退去即可。如果多次服用發散的藥物,就會損耗津液,導致邪氣積聚而形成肺癰、肺痿。

夏天尤其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陰補腎,來鎮壓陽熱之氣。

凡是痰熱病症,都絕對不能用熟地黃,因為它太滋膩了。多用橘紅、貝母、天花粉等藥物來化痰,以及涼性的藥物來降火。經常看到前賢用六味地黃丸稍加其他藥物來治療痰症而奏效。因為痰是因火而動的,滋補陰液就能降火,痰自然就消了,如果專門治療痰症,脾胃先受損傷,痰反而難以治療。況且還有腎虛導致水液泛濫成痰的,更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我經常患痰症,服用六味地黃丸從未感覺到膩滯、助痰,反而屢屢見效。

我治療痰症,常常說腎虛水泛為痰,治療方法應當補腎。壬申年秋天,我咳嗽痰多,自己知道是因房事過度所致,按照先生的療法堅持服用六味地黃丸,不再專門治療咳嗽痰症,一個多月竟然痊癒了。當時的醫生治療痰症,最忌諱用熟地黃,認為它會膩滯腸胃,他們哪裡知道其中的奧妙啊?

歸脾湯治療脾胃,可以舒緩鬱結;逍遙散治療肝臟,可以疏解鬱結,治療鬱證,這兩種藥物是很好的藥劑。其他藥物恐怕會耗散元氣,應該謹慎使用。

久患瘧疾都是因為元氣虛寒。因為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替出現,或者流涎、不食、泄瀉、腹痛、手足厥冷、寒戰。如果誤用清熱解毒、截瘧的藥物,大多會導致病情加重。久治不愈的山瘧,大多會變成危重的病症。我想,這都是因為不遵循正確的治療方法,而胡亂服用藥物造成的。我的表兄沈鴻生,素來精神旺盛,從福建遊歷回來後,患上山瘧,差不多一年時間,元氣都耗盡了,雖然瘧疾好了,但是面色黑黃,見到的人都驚訝不已,這樣又過了兩年,最後因腹脹而死。先生指出久患瘧疾是元氣虛寒,的確是正確的論斷。

我治療瘧疾,方法是用人參、白術各一兩,生薑四兩,煨熟後煎服,就能止住瘧疾。或者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加煨薑,效果更好。單用生薑也見效。

我治療瘧疾的方法,與當時的醫生大相逕庭。當時的醫生大多使用黃芩、柴胡等藥物,認為必須先散邪氣,然後再用補益的藥物。我年輕時也患過瘧疾,雖然不敢服用清熱解毒、截瘧的藥物,但是所服用的都是柴胡、黃芩等藥物。十四五次發作才得以停止,真是非常狼狽。這種病最忌諱生冷、油膩的食物,飲食清淡,邪氣自然就會減弱。我生病的時候非常嚴格地遵守飲食禁忌,瘧疾痊癒後,吃素一個多月,實在忍不住才吃葷腥食物,從此脾胃就通暢了,飲食比生病之前增加了一倍,精神也開始旺盛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