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昊

《折肱漫錄》~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醫藥篇一

王節齋論東垣用藥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丹溪不過能將十萬,故不敢效其多,二公醫品原自徑庭,況丹溪之書所傳失真,故遵其法以治病多致誤人,學醫者其察之。

立齋曰:「《異法方宜論》云:『東南之域卑下濕熱,其人腠理疏通,汗液妄泄,陽氣內虛,故宜食椒、姜辛熱之物以助其陽;西北之域高陵風寒,其人腠理致密,汗液內固,陽氣充實『不宜食椒姜辛熱之物反益其陽。』昔東坡先生仕黃州,其民疫癘流行,先生以聖散子治之甚效,蓋其地卑濕。

四時鬱熱,腠理疏通,陽氣虛寒,是以相宜。西北疫癘民用之死者接踵,風氣各別,治法不同,不可不知也。」

立齋云:「王太僕先生曰:『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晝見夜伏,夜見晝止,不時而動,是無火也。』大抵病熱作渴飲冷、便秘,此屬真熱。或惡寒發熱,引衣蜷臥,或四肢逆冷,大便清利,此屬真寒。或躁擾狂越欲入水中,不欲近衣,此病屬虛,乃外假熱而內真寒也。

故虛勞發熱之症,治以寒藥而反甚者此也。由此觀之,則熱症常少,而寒症常多,芩連梔柏等藥豈宜輕用。無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八味丸是也;無水者,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六味丸是也。此治法之大略也。」

臨川陳先生云:「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蓋肝藏血而主風,又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木,若肝火旺,則肝血必虛,故凡風病多因肝經風火為患,當推五臟相勝相生,以益其血。《經》云:「腎藏精而主骨。」故腎虛則骨中熱或湧泉穴或兩脛兩足內熱,多患骨痿以致不起,屬足三陰虧損之虛熱耳,滋其化源庶可保其生。

立齋云:「針灸各有所忌。《經》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俱盡,者者絕滅,壯者不復矣。」東垣曰:「脈浮數而發熱、咽乾、面赤、時渴者,皆熱在外也,不可灸,灸之災害立至,俱不可不慎。」

予父予母予兄皆以卒中不起,父母病時予醫理未透,予兄病時,予在燕京,皆隨俗先進牛黃清心丸,延到時師皆用祛風化痰之劑,絕無一效,乃閱立齋醫案治王車駕卒中昏憒,口眼喎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五不治症,用前藥亦有得生者。

夫前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驅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以取敗矣。觀先哲用耆附、參附等湯,其義可見,即立齋先生之言。要知牛黃丸乃香散通經之藥,亦宜用人參兩許煎湯調服方可,若單服則真氣愈散矣,竟以不知醫而誤用,可勝痛恨,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信夫!雖然,前條治法以施於中風、中寒諸症妙矣。又有虛火沖逆,熱痰壅塞,以致昏憒顛仆者,狀類中風,恐附子非所宜服。

白話文:

醫藥篇一

王節齋批評張仲景用藥如同韓信帶兵,多多益善;而朱丹溪只能帶十萬兵,所以不敢用太多藥。兩位醫家的醫術風格本來就不同,況且丹溪的醫書流傳過程中有所失真,因此按照他的方法治病,常常誤傷病人,學習醫術的人要仔細觀察這一點。

立齋說:「《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說:『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炎熱,當地人肌膚腠理疏鬆,汗液容易流失,陽氣內虛,所以應該食用胡椒、薑等辛熱之物來溫補陽氣;西北地區地勢高峻寒冷乾燥,當地人肌膚腠理緻密,汗液不容易流失,陽氣充足』,就不應該食用胡椒、薑等辛熱之物,反而會助長陽氣。」以前蘇軾在黃州做官時,當地流行瘟疫,蘇軾用聖散子治療效果很好,因為黃州地勢低窪潮濕。

四時悶熱,肌膚腠理疏鬆,陽氣虛寒,所以聖散子適用。但在西北地區流行瘟疫,當地人服用聖散子卻死亡很多,因為風氣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這點必須要知道。

立齋說:「王太僕先生說:『寒邪過盛,用熱藥治療卻不見效,是因為沒有陽氣;熱邪過盛,用寒藥治療卻不見效,是因為沒有陰液。白天發病晚上好轉,晚上發病白天好轉,或者發病時間不規律,都是因為缺乏陽氣。』總而言之,病熱口渴想喝冷飲、便秘,這是真熱;或者惡寒發熱,裹衣蜷臥,或者四肢冰冷,大便稀溏,這是真寒;或者躁擾狂亂想跳進水裡,不願靠近衣服,這是虛證,是外假熱而內真寒。

所以,虛勞發熱的症狀,用寒藥治療反而加重的,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熱證比較少,寒證比較多,黃芩、黃連、梔子、柏子等藥物豈能輕易使用?沒有陽氣的,就要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例如八味丸;沒有陰液的,就要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例如六味丸。這是治療的大致方法。」

臨川陳先生說:「治療風病要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因為肝臟藏血而主風,肝氣屬陽屬火,肝血屬陰屬木,如果肝火旺盛,那麼肝血必然虛弱,所以凡是風病大多是因肝經風火所致,應該根據五臟相生相剋的原理,來滋補肝血。《內經》說:「腎臟藏精而主骨。」所以腎虛就會出現骨中發熱,或者湧泉穴、兩脛、兩足內側發熱,多患骨痿而不能起床,這是足三陰經虧損導致的虛熱,滋養腎精才能保全性命。

立齋說:「針灸各有禁忌。《內經》說:『形氣不足,病氣不足,這是陰陽都不足,不可以針刺,針刺反而會加重病情,不足再加重不足,就會導致陰陽俱竭,血氣耗盡,體弱者死亡,強壯者也會元氣大傷。』張仲景說:『脈象浮數而發熱、咽喉乾燥、面紅、時時口渴,都是熱邪在外,不可以灸,灸的話會立刻造成傷害,都要非常謹慎。』

我的父親、母親、兄長都因中風而亡。父母生病時,我的醫理還沒有通透,哥哥生病時,我在北京,都隨俗先用牛黃清心丸,請來的醫生也都用祛風化痰的藥物,都沒有效果。後來我讀到立齋的醫案,治療王車駕中風昏迷,口眼歪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這是真氣虛弱而風邪乘虛而入,用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就蘇醒了。五種不治之症,用之前的藥物也有起死回生的案例。

那個三生飲是通行經絡治療寒痰的藥物,有斬關奪旗的功效,每次服用都必須用兩錢左右的人參,驅除邪氣並補充真氣,否則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導致失敗。觀察前賢使用附子、人參等藥物的湯劑,其道理就可見了,這也是立齋先生的意思。要知道,牛黃丸是芳香通經的藥物,也應該用兩錢左右的人參煎湯調服,如果單獨服用,真氣反而會更加散失。竟然因為不懂醫術而誤用藥物,真是令人痛恨,做子女的不能不懂醫術,確實如此!雖然如此,上述治療方法用於中風、中寒等症狀是很有效的。還有一些虛火上逆,熱痰壅塞,導致昏迷倒地,症狀類似中風,恐怕附子不適合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