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肱漫錄》~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養形篇上
人身中精氣雖分陰陽,然真陰真陽原有互根之妙、相生之理。天下未有真陽固密而陰精不足之人,亦未有陰精充滿而元陽不壯者。但燥熱之陽,乃能傷陰,沉寒之陰,乃能傷陽。經固有少火、壯火之別,則陰可類推矣。至若飲食、藥物之陰陽,積寒、積熱,必能傷氣傷精,又不可不慎,陰陽均不可偏。
然凡人調攝,則助陽必兼助陰。陽闢則火也,陰闢則油也,火,有氣、有形而無質,油則純以質用矣。氣非形質則無所附麗,厚其形質,元氣乃充,故如螢者此火,燎原者亦此火。火原無衰旺,因所附以為衰旺。吾人日用飲食,總是補之以味,總是補其精,精補則氣自足,若舍形下之器,別無形上之道。
白話文:
人體的陰陽精氣
人體中的精氣雖然分為陰陽,但真陰真陽原本就互相依存、相互滋生的奧妙關係。世界上不會有真陽堅固而陰精不足的人,同樣也不會出現陰精充盈而元陽不強盛的人。然而,燥熱的陽氣容易損傷陰氣,沉寒的陰氣也容易損傷陽氣。經書中有少火、壯火之分,陰氣亦可類推。至於飲食、藥物等的陰陽屬性,積寒、積熱都能傷氣傷精,不可不慎,陰陽都不可偏頗。
因此,凡是人體的調養,都要兼顧補陽和補陰。陽氣如同火,陰氣如同油。火有氣、有形卻無質,油則純粹由物質構成。氣若沒有形質依附,就無法存在,滋養形質,元氣才能充盈,如同螢火和燎原之火,都是火,只是依附的物體不同,表現出來的強弱也不同。火本身並無衰敗或強盛之分,而是因為依附的物體而有所不同。我們日常飲食,都是為了補充味道,也就是補益精氣。精氣充足,元氣自然充盈。若捨棄形體下方的器皿,便沒有形體上方的道路可走。
補虛助弱,用藥概須溫和,久服自能奏功,乃無留害。如知母、黃柏之屬,太寒傷氣。桂附之屬,太熱傷精。即有陰虛勞瘵,亦宜投以清和之劑。若折以苦寒,火未必退,脾家元氣先傷。即有陽虛怯弱,亦宜佐以溫養之方,若助以辛熱,少火未生,壯火先灼,養生者慎之。
人身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鬱則秋,春氣融融故能生物,秋氣肅肅故能殺物。明乎生殺之機者,可與論養生。
心為一身之宰,脾為萬物之母,養心、養脾,攝生最要。
王節齋云:涼風、寒露、霧濕氣,體弱者常須避之。汗出及脫衣去襪之時,莫當風取涼,最易感冒。惱怒尤忌之,酒後亦忌當風取涼。脫中襪後,便用手多磨擦,令毛竅閉為妙法。予生平確守此忌,蓋氣血本虛之人,又以不慎招外邪,再傷其氣血,大非所宜耳。
白話文:
補益虛弱的人,用藥都應該溫和,長期服用就能見效,而且不會留下任何傷害。像知母、黃柏之類的藥物,太寒會傷氣。桂枝、附子之類的藥物,太熱會傷精。即使是陰虛勞損,也應該用溫和清涼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用苦寒的藥物,可能火氣還沒有退,脾胃的元氣就先受損了。同樣的,即使是陽虛體弱,也應該用溫和滋補的藥方,如果用辛熱的藥物,可能火氣還沒有生出來,就先被灼傷了,養生的人要謹慎。
人體就像天地一樣,溫暖和煦就像春天,陰冷慘淡就像秋天。春天氣候溫和,所以能生長萬物;秋天氣候肅殺,所以能毀滅萬物。明白生與殺的道理,才能談論養生。
心臟是人體的君主,脾胃是萬物的母親,養心、養脾是養生的首要之務。
王節齋說:涼風、寒露、霧氣濕氣,體弱的人要常避開。出汗或脫掉衣服襪子時,不要直接吹風取涼,很容易感冒。生氣也忌吹風,酒後更要忌吹風取涼。脫掉襪子後,可以用手多摩擦腳底,讓毛孔閉合,這是很好的方法。我一生都嚴格遵守這些忌諱,因為氣血本來就虛弱的人,如果再因為不慎招來外邪,會再次損傷氣血,非常不利於健康。
予病時,俗人相慰云:常病大仙。予時笑以為迂,後見強壯者,忽登鬼籙。而多病者,或得綿延,始信恆言,卻有至理。蓋無病者,以有所恃而縱恣。常病者,以有所懼而冰兢,故得失相反如此。予當年筮病得《否》之九五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意,正與此合,慎之時義大矣哉。
頻浴亦非病者所宜,能耗元氣。
予生平有滿奮之畏,然有時衝風行路,雖大風不感,有時坐臥閒居,偶微風竟病。予深維其故,蓋行路時精神勇往向前,我氣勝,故風不能入。坐臥時,精神懶散,則腠理疏,故風得襲之耳。風中尤不可睡,睡即腠理開,邪最易入也。
白話文:
以前生病時,常有人安慰我說:「經常生病的人都是神仙。」當時我笑著覺得他們說得荒謬,後來看到身體強壯的人,突然就去世了,而那些經常生病的人,反而活得長久,我才相信那些老話,確實有道理。因為沒有病的人,往往仗著自己身體健康,放縱不羈,經常生病的人,則因為害怕疾病,時刻謹慎,所以結果就截然相反。我當年占卜病情,得到《否》卦的九五爻,上面寫著:「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意思正是這個道理,所以要謹慎對待健康,這道理很重要。
經常洗澡也不適合生病的人,因為容易消耗元氣。
我一生都很害怕過度勞累,但有時在趕路時,即使是狂風暴雨,我也毫無感覺,有時在家休息,卻只要一陣微風就生病。我仔細思考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因為趕路時精神集中,意志堅定,我的體內氣盛,所以風寒無法侵入。而在家休息時,精神放鬆,毛孔就變得疏鬆,風寒就容易入侵。尤其是感冒時,千萬不要睡覺,因為睡覺時毛孔會張開,邪氣更容易侵入。
予中氣為誤藥所傷,遂覺虛弱,不能耐飢。丁巳歲,隨同邑卿大夫謁上臺,談三邑田糧事,日旰不了,予受飢一時中氣虛怯,倦怠自汗,服補中益氣湯數十劑,中氣方稍稍復然。自此,益不能耐飢。予每出必以乾糧從,而對客多不便食,予乃制補脾藥為大丸,日攜之囊中,偶值飢不得食,即服數丸,腹便果然。予歷宦途二十載,而脾胃不受病者,賴此藥之功。
體弱人,每事當知所節,節欲、節勞、節飲食,此其大要。子瞻云: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人當好色情濃時,特提死之一字,敵之可得衰減,凡用心、用力及用目、用耳,一切事稍覺其勞,即便卻去以節省之,稍息再勞,庶不至受病。若待病而後調之,費力多而取效難矣。
白話文:
我因為誤服藥物而傷了中氣,感到虛弱,無法忍受飢餓。丁巳年,我隨同縣裡的卿大夫去拜見朝廷,討論三縣的糧食問題,一直到太陽西下才結束。由於長時間飢餓,我的中氣虛弱,感到疲倦,還伴隨出汗。我服用補中益氣湯數十劑,中氣才稍微恢復。從此以後,我更不能忍受飢餓了。每次出門,我都帶著乾糧,但面對客人時,卻不便於食用。於是,我研製了補脾藥,製成大丸,每天隨身攜帶,偶爾遇到飢餓卻無法進食時,就服用幾粒,肚子便舒服了。我宦海浮沉二十年,脾胃一直沒病,都是靠這藥的功勞。
體弱的人,做任何事都要懂得節制,節制慾望、節制勞動、節制飲食,這是最重要的。蘇東坡說:「傷身的事很多,但好色的人一定會死。」當人們慾望強烈時,就用「死」字來警示自己,可以稍微減弱慾望。凡是用心、用力、用眼、用耳,只要稍微感到疲勞,就要馬上停止休息,以節省精力。稍作休息後再繼續勞作,這樣就不至於生病。如果等到生病了才去調養,就會費力很多,效果也不容易顯著。
失飢傷飽,脾胃乃傷,養生家有言,未飢先食,稍飽即止,此是保脾胃良法。然世途中人,安能如此愜適,但常存此心,便不至於大飢大飽,以傷天和矣。
醉之為害,不可勝言。其於節欲更須戒醉,醉後最易犯欲,《內經》言,醉以入房,養生大忌,能致百病。蓋醉里乾坤,另一光景,生平瑾凜,頃刻恣睢,尊生一念,遂置度外,故攝養家切忌縱欲。
凡人患膿顆癤子,雖曰濕、曰熱、曰氣血不和,畢竟還是氣血有餘,故少年人多患此。予弱冠前亦然,及病以後永無此患,想氣血不旺之故也。至若癰疽之毒,則有所以致之,有因心懷鬱結者,有因好飲火酒,喜炙爆者,有因陰血涸者,不可不慎其因。昔王損庵先生曾對予言,人參養榮湯若人終身服之,可永免癰疽之患,蓋以能調和氣血也。
白話文:
吃飯要適度,不能過飢或過飽,否則會傷脾胃。雖然現代人很難做到按時吃飯,但心中要記住這個道理,避免過度飢餓或飽食,以免損害身體。
喝酒對身體危害很大,尤其是想要節慾的人更要戒酒。酒後容易放縱慾望,《黃帝內經》中說,酒後行房是養生的大忌,容易導致各種疾病。因為酒醉後,人會失去理智,做出平常不敢做的事情,所以養生之人要特別注意節慾。
人體出現膿包、瘡癤等問題,雖然說是濕熱或氣血不和,但本質上還是因為氣血過盛,因此年輕人比較容易患此病。我年輕的時候也經常患病,但後來就不再發生了,我想是因為氣血不足的緣故。至於癰疽這種毒瘡,則有其形成的原因,有些人是因為心中鬱結,有些人是因為喜歡喝酒和吃辛辣食物,有些人則是因為陰血不足,這些因素都要注意。過去,王損庵先生曾告訴我,長期服用人參養榮湯可以預防癰疽,因為它能調節氣血。
忍冬藤時時釀酒服之,亦可以解此。
古人言,毋以脾胃熱冷物,毋以脾胃軟硬物,毋以脾胃熟生物,可謂至言。
暑月,勞役於暑中及炎房逼淺受暑而病者名中喝,其避暑納涼於深林大廈之間而病者,名中暑。攝養家於三伏之候,但居於寬廠稍涼之處,使不至中暍即已。切不可因熱貪涼,處於陰寒之地以為怏。暑中勞役非人情所樂,此必出於不得已,然後利與此身亦須稍分輕重,至於遇涼招疾,乃所自取,於人何尤。
四時偶遇怪風,切須謹避,《內經》所言厲風殆謂此。《內經》論風之為害獨詳。要知避風亦是攝養家要事。古云: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仇,真藥石之言也。風固宜防,露尤須避。風屬陽,露屬陰,陰氣中人最易得疾。故夏月不宜久坐露下納涼,秋來多致患瘧。每日將昏時即有露氣,其氣能直透房櫳,故夜臥須閉窗而後睡,次日體自舒健。
白話文:
忍冬藤可以經常拿來釀酒喝,也能解暑。古人說,不要用寒涼的食物去刺激脾胃,也不要用太硬或太軟的食物,更不要用太生的食物,這真是至理名言。
夏天時,在炎熱環境下勞作或在悶熱的房間裡待久了而生病的,叫做中暑。躲避暑氣到陰涼的深林或大廈裡而生病的,也叫做中暑。養生之道,在三伏天時,最好待在通風涼爽的地方,不讓自己中暑就夠了。千萬不要因為熱就貪涼,跑到陰寒的地方,反而生病。夏天勞作不是人人都喜歡的,只有不得已才去做,即使要勞作,也要注意身體的承受能力,別為了貪涼而生病,那可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別人。
一年四季中,如果遇到怪風,一定要小心躲避,《內經》裡說的厲風,大概就是指這種風吧。《內經》裡關於風的危害,講得很詳細。要明白,躲避風也是養生的重要事。古人說: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仇,真是金玉良言啊!風固然要防,露水更要躲避。風屬陽,露屬陰,陰氣入體最容易生病。所以夏天不要長時間坐在露天下納涼,秋天容易得瘧疾。每天傍晚將要天黑的時候,露水就出來了,露氣可以穿透房屋,所以晚上睡覺要關窗,第二天身體就會感覺輕鬆健康。
諺云:早飯要早,中飯要飽,夜飯要少。語語皆格論。空腹莫多言,最能傷氣。中午必須飯,飯必滿量而止,則神氣自旺。晚餐微酣,不可過醉,亦不可過飽,自然神清氣爽。
予少年血氣不足,十日九病,自慮不能老,幸延殘喘以迄於今,中丞、給諫兩兄,生平精神大旺,竟年不滿六旬。蓋予以病,萬分加意保攝,所以得全其生。兩兄役役世法中,藥餌調攝不知為何事,以有所恃而促其算,予病原因於色,後來極其節欲。腠理虛不禁風,坐臥必於屏風處,不敢肆,覺飢即食,覺寒即衣,覺暖即減,覺勞即息,不敢強力以作,生平藥餌無一日輟,初未知醫藥,頗有誤,後識岐黃妙理,大得其益。
白話文:
俗話說:「早飯要早,中飯要飽,夜飯要少」,句句都有道理。空腹時不要說太多話,最容易傷氣。中午一定要吃飯,而且要吃飽,這樣精神才會旺盛。晚餐要適量,不能喝太多酒,也不能吃太飽,才能保持神清氣爽。
我年輕時體弱多病,幾乎每天都生病,一度擔心自己活不到老,幸好保住了性命活到了現在。中丞和給諫兩位兄長,一生精力旺盛,卻都不到六十歲就去世了。我因為體弱多病,格外注重養生,所以才能活到現在。兩位兄長一直忙碌於官場,不注重飲食調養,仗著身體好反而加速了死亡。我年輕時因為縱欲傷身,後來嚴格克制自己。身體虛弱怕風,坐臥都要在屏風後面,不敢隨便走動,餓了就吃,冷了就穿,熱了就減衣,累了就休息,不敢用力勞動,一生都堅持服藥,一開始不懂醫術,也犯過不少錯誤,後來學習了醫學知識,才受益匪淺。
居官甚有礙於調攝,上鑑兩兄皆以勞心政務得疾而殞,故未老即掛冠,予之重養生也,蓋如此。
晉候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而引樂以為喻,謂「五降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滔埋心耳,物亦如之。至於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又以六淫配六疾,曰:「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
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要知女色不能絕,必須節之。淫則犯兩疾,人皆知女為陰,不知其外陰而內陽,玄門亦有取坎填離之說,故好色最能傷陰,以其熱也。凡人獨宿書齋,自有一種清明之氣。日與婦人作緣,便覺志竟昏憒,故謂之惑疾。子產聘晉問疾叔向問焉,子產謂:「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今無乃壹之則生疾矣。」蓋壹與節相反,壹則耽於女色,而聽政訪問諸務俱廢,安得無疾。
白話文:
在任官職時,對於調養身心非常有影響。我觀察到兩位兄長都因處理政治事務的勞心勞力而生病去世,因此在年紀還不大時就退休了,這是我重視養生的原因,就是這樣。
晉國國君在秦國尋求醫療協助,秦國國君派遣醫和前去診視,他說:「病況無法救治,這叫做接近女性住所,疾病如同蠱毒。既非鬼怪也非食物,而是迷惑人心,導致志向喪失。」國君問道:「接近女性真的有害嗎?」醫和回答:「需要節制。」並用音樂來做比喻,說:「五次降臨後,已不能再彈奏音樂了。因此出現了嘈雜的音樂和誘人的聲音,令人沈迷。事物也是如此。當陷入嘈雜之中,就會放棄,不會產生疾病。」
醫和進一步將六種異常氣候與六種疾病相配對,說:「陰邪過度會引起寒冷疾病,陽邪過度會引起熱性疾病,風邪過度會引起末梢神經疾病,雨邪過度會引起腹部疾病,晦暗過度會引起迷惑疾病,光明過度會引起心臟疾病。女性是陽性生物,在陰暗時期若過度追求,會產生內熱和迷惑蠱毒之疾。」
現今國君沒有節制、沒有適度,難道不會染上這些疾病嗎!」要知道,女性情慾並不能完全斷絕,但必須加以節制。過度追求則會犯下兩種疾病。人們普遍認為女性是陰性,卻不知她外在雖顯陰性,但內心實則陽性。玄學中有取坎填離的理論,所以喜好女性最能傷害陰性,因為它會產生熱量。一般人獨處書房,會有一種清凈之氣。但若整天與婦女相處,會感到意志混亂,故稱為迷惑疾病。子產出使晉國探訪國君病情,叔向詢問此事,子產表示:「君子有四季,早晨聽政,白天訪問,晚上修訂法令,夜晚安息,這樣可以調節和宣洩氣息,避免阻塞或沈溺,現今若是全然專注於某事,就會生起疾病。」單純與節制正好相反,若全然沈溺於女性,那麼聽政和訪問等事務就會荒廢,如何能不生病呢?
然則吾人應酬交際,小勞其身,不能以了世法,亦所以節宣其氣,而養生調性之道也。無論一於好內者之必生疾,即一於安逸者恐亦非保身之道耳。古人之言不可不省,清淨家尊老氏守中之說,大都心息相依,以神御氣,而守之之處,言人人殊,有主臍下一寸三分者,有主臍上一寸三分者,有主臍內一寸三分者,有主性門腦頂者,有主極陰毛際上空穴者,總不如臍上一寸三分之說為正。此是中宮,心腎交通處,試一凝神,其際便覺渾身和暖,此其驗也。
中州武弁越效忠,年已七十,精神強旺,提戈上陣,猶同少年。傳予一法則,守眉心,此從來無人道及者,每凝神其際即覺滿口津生,此亦可異,則此法或秘傳也。此君與流賊戰歿,可惜。
白話文:
然而,我們人際交往,稍微勞動身體,不能用來完成世俗法度,但也因此可以調節身體氣機,維持健康之道。無論完全追求內在的人必然會生病,同樣地,完全安逸也恐怕不是養生之道。古人的話不可不省,主張清淨的老子,主張守住中道的說法,大多強調心神相依,用精神來控制氣息,而守住的地方,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肚臍下1.3寸,有人認為是肚臍上1.3寸,有人認為是肚臍內1.3寸,有人認為是性門腦頂,有人認為是陰毛際上空的穴位,總不如肚臍上1.3寸的說法正確。這裡是中宮,心腎相通的地方,試著集中精神,就會感到全身溫暖,這就是驗證的方法。
中州的武官越效忠,年紀已經七十歲了,精神依然強健,提著武器上陣,還像年輕人一樣。他傳給我一個法則,要守住眉心,這從來沒有人說過,每次集中精神到眉心,就會感到滿口生津,這也很奇怪,也許是秘傳的法則吧。這位將軍後來在與流寇作戰中犧牲了,實在可惜。
彼家之術有損無益,除非練習其心,如所云:「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然後可至此地位,豈凡夫所可到,而顧浪言採藥哉?色心一動,金水暗消,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此病家所宜切戒者也。
丙申歲,有一老人到禾,自稱一百二十餘歲,即昔之王鉞先大夫邀住碩寬堂者累月,其人狀貌雄偉,乃白社日所生,皮紅髮白,果似高年形象,叩之亦無他秘訣,惟有掐龜之法,未必果佳,又極贊茯神香附二味丸方,為延年之藥,此方《本草綱目》中載之。又每戒人勿坐冷石,蔥有兩丫者,勿食,啖飯以白米為佳。
白話文:
那位医生的方法弊大于利,除非你修煉心性,就像古人所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才能达到那种境界,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又何必在意那些采药之说呢?只要色心一动,精气神便会消散,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这是病人应该切忌的。
丙申年,有一位老人来到禾地,自称一百二十多岁,正是当年王钺先生邀请住在硕宽堂的那位。他体貌雄伟,生于白社日,皮肤红润,头发雪白,果真有高寿的样貌。询问之下,他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说自己会掐龟之法,效果未必好,还极力推荐茯神香附二味丸方,说是延年之药,这方子在《本草纲目》里也有记载。他还告诫人们不要坐在冰冷的石头上,也不要吃有两个分叉的葱,吃米饭最好选择白米。
王聖俞會心言,有云伐天和以成就世事,闢猶割肉飾俎,刺血染裳然,究竟成就亦歸虛幻,徒自伐其天和而已。語有之,寧可疏慵乖物議,莫將性命當人情。此二言可書座銘。
幽靜之趣,最宜於山居。然孱弱之軀,即山居亦有不宜處。山中多嵐濕、雲霧之氣,久處能傷脾氣。予宦延平,署在山麓,是春患脾泄、小便黃澀之症,胸膈不舒,飲食頓減。近年,借隱苕上之妙喜,亦在山麓,所患復如是,俱服八味丸、補中益氣湯,間服清暑益氣湯而痊。若多服分利之劑,則誤矣。
白話文:
王聖俞在《會心言》中說,為了成就世事而違背自然法則,就像割肉裝飾祭品,刺血染衣一樣,最終成就也只不過是虛幻,白白損害了自己的健康。俗話說,寧願清閒不被世人議論,也不要為了人情而犧牲性命。這兩句話值得銘記於心。
幽靜的環境最適合山居,但體弱的人,即使住在山裡也未必適合。山中多陰濕、雲霧之氣,長期居住會傷脾胃。我曾在延平做官,官署位於山麓,春天就患了脾虛泄瀉、小便黃澀的病,胸悶氣短,食慾不振。近幾年隱居苕上,也住在山麓,同樣出現了這些病症,都是服用八味丸、補中益氣湯,間或服用清暑益氣湯才得以痊癒。如果一味服用瀉利藥物,那就錯了。
人身中,惟心腎不交,百病生焉。造化至春,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是成三陽泰卦,而萬物萌生。人若心火太炎,則天氣不降矣。腎氣不盛,則地氣不升矣。是為否象,精氣何從生?心君火也,火性炎上,故念一起即火炎,念若滅即火息。吾人有一時無念者乎,此火所以日炎,而水所以日涸也。
若常常止念靜觀,則心氣自降。心氣常降則腎氣自漸升,而還泰象矣。朱大復先生教人心常放下,目亦常向下。上者降則下者自升,亦交心腎之法也。
臍之內兩腎之中,有一竅名命門穴,乃生氣之源,吾人生身立命之蒂也。常冥心內照,使心常在腎,此亦交心腎之法也。
白話文:
人體中,只有心腎失衡,各種疾病才會產生。春天万物复苏,天气下降,地氣上升,形成三陽泰卦,萬物萌發。如果心火過旺,天气就不会下降;肾气不足,地氣就不会上升,形成否卦,精氣從何而來呢?心是君火,火性向上,所以一有念头就火旺,念头消失火就熄滅。我們有哪一刻可以做到无念呢?因此心火日漸旺盛,肾水也日漸枯竭。
如果經常停止思緒,靜心觀照,心氣自然下降。心氣常降,腎氣自然漸漸上升,回到泰卦的狀態。朱大復先生教導人們要經常放下心中執念,目光也要向下看。上者下降,下者自然上升,也是交心腎的方法。
肚臍內兩腎之間,有一個穴位叫做命門穴,是生命之氣的源泉,是我們生存的根本。經常冥想內照,讓心常駐腎中,也是交心腎的方法。
每見卵中雛,最初生目而後有首,以及子身。目雖竅於肝,而瞳原屬腎,此天一生水之義也。人之機神盡在目,故目疾犯色,光乃不復,此立竿見影,不可不慎。
古人分一身之氣為三焦,予親驗之而信。予初患下氣虛,覺丹田無物者然。繼患中氣虛,覺中宮無物者然。或有時中虛而下痞,有時下虛而中痞。有時服消導、破氣之藥,則中氣頓陷於下。覺中虛而下反實,乃知氣有分屬,固如斯其有界限也。
酒色同為伐性斧斤,戒色困難,戒酒尤不易。予葆攝甚嚴,卻遠帷幙動經歲時,獨是斜陽掛樹,瞑色入窗,思歡伯甚亟,非此便覺無聊。乃知遠色尤易,斷酒極難。郭子云: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和。若能少飲,養血壯氣未嘗不益人,其如相知晤對,舉盞忘懷,有不酩酊不休者,可奈何!予生平頗善攝生,獨苦不能戒酒。
白話文:
每當看到卵中孵化出小鳥,最先生長的是眼睛,接著纔是頭部和其他部分,這就是生命的開始。眼睛雖說與肝有關,但視網膜其實屬於腎,這是因為古人認為生命始於水(腎)的原理。人的靈魂主要寄存在眼睛中,所以一旦眼睛生病變色,視力就無法恢復,就像樹影隨竿立現,必須十分謹慎。
古人將身體的氣分成三焦,我親自試驗過並深信不疑。我起初感到下焦氣虛,感覺丹田空蕩蕩的。接著是中焦氣虛,感覺中樞部位空虛。有的時候,中焦虛弱下焦反而壅塞,有的時候則是下焦虛弱中焦壅塞。有的時候服用消食、破氣的藥物,中焦的氣勢會突然沈降到下焦,感覺中焦虛弱卻反而感到下焦實滿,這讓我明白氣是有區別的,且有著明確的界限。
酒色同樣是戕害身心的工具,戒除色慾困難,戒酒更是不易。我對自己要求嚴格,遠離各種引誘長達一年之久,但獨自面對夕陽懸掛樹梢、夜色籠罩房間時,心中對美色的渴望極為急切,若沒有美色相伴,就會感到無聊。我發現遠離美色比較容易,但完全戒酒極度困難。郭子雲曾說,三天不喝酒,覺得身心不再和諧。如果能適量飲酒,養血壯氣未必對人有害,只是在親密對談、舉杯暢飲時,有許多人無法控制自己,喝到醉倒也不停歇,這該怎麼辦呢!我平時很注重養生,唯獨無法戒酒。
人設醴以誘猩猩,猩猩明知而故犯,人笑其愚,吾儕亦明知過飲傷人,而每至酪酊,而不覺其異於猩猩者幾何。予竊見多飲酒而少食谷者,往往不壽,尤非所宜。
凡人形體壯偉,不慎酒色,多有卒風之症,而每得之於勞怒。蓋勞則元氣頓虛,而虛火暴熾,怒屬肝木。《經》云:歲木太過,風氣流行,風木一類,故怒則肝火熾而風即隨之也。又憂懼亦能致此病。予侄申錫在燕,適值戒嚴,憂惶兼以多愁,竟卒中而亡,年止四十七歲耳。予患指麻時,彼亦患指麻,皆以此病為憂,予以慎疾得延,彼以不慎不免耳。
鬱怒傷肝尤甚。蓋鬱則火,內遏肝血,燥而大風發,多致卒中之症。故廣識平情,養生要務。
白話文:
人們用甜酒引誘猩猩,猩猩明明知道卻故意犯錯,人們嘲笑它愚蠢。我們也明明知道過度飲酒傷身,但每當喝得醉醺醺的時候,卻不明白自己跟猩猩有什麼不同。我私下觀察到許多經常喝酒而很少吃飯的人,往往活不長,尤其不適合這樣做。
一般而言,體格強壯的人,如果不小心縱情酒色,很容易得中風,而中風往往是因為勞累和生氣引起的。因為勞累會讓元氣驟然虛弱,虛火就會猛烈燃燒,而生氣屬於肝木。經書上說:「木氣過旺,就會導致風氣流行,風木相類。」所以生氣就會讓肝火旺盛,風邪就會隨之而來。另外,憂愁害怕也會導致中風。我的侄子申錫在燕國,正好遇到戒嚴,他憂慮惶恐又多愁善感,最終中風而亡,年僅四十七歲。我患手指麻痺的時候,他也患手指麻痺,我們都因為這種病感到憂慮,我因為小心謹慎而得以延年益壽,他因為不小心而無法倖免。
鬱悶生氣傷肝最為嚴重。因為鬱悶會產生火氣,阻礙肝血循環,乾燥而引起大風發作,很容易導致中風。所以廣泛了解平靜情緒,是養生的重要法則。
丹溪先生云: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為君火,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合,其精亦暗耗矣。故童子未室,亦有腎虛之症。又《精血篇》云: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治法亦兼用益氣湯、六味丸二藥。
為童子者,何不安心靜守數年,以儲一生受用,而甘虛喪此先天一元真氣耶,亦愚甚矣!
養生者,貴開發其生機,生機一發,則源源不窮,此謂浚於不涸之府。生機有二,使此心常自怡適,而不以憂鬱窒其生機,一也。助養脾土以滋化源,則四臟都有生氣,二也。若不知此機括,雖日報補益良劑,所補曾幾何?
白話文:
丹溪先生曾經提到,腎器官負責封存和保護,肝器官則負責調節和開放,這兩個器官都含有相火(一種內在的能量),但他們的上聯與心有關,心是君火(主要的火焰)的代表,當心受到外在事物的影響時,很容易產生動搖,一旦心動,相火就會迅速跟隨,即使沒有性行為,能量也會悄悄地被消耗。所以,即使是未成年的人,也可能會出現腎器官虛弱的情況。另外,《精血篇》中提到,如果男性在精液尚未完全成熟就進行性行為,用以排放精液,那麼五臟可能就會出現空虛的情況,未來可能會遇到一些難以描述的疾病。治療的方法可以同時使用益氣湯和六味丸兩種藥物。
對未成年來說,為什麼不安心等待數年,以儲備一生的資源,卻甘願損失這天生的一元真氣呢?這種做法實在太愚蠢了!
追求長壽的人,應該注重開發生命的可能性,一旦生命的可能性被啟動,那麼能量將會源源不斷。這就是說,要讓生命之源不乾涸。生命的可能性有兩種,一種是讓自己的心經常保持愉悅,避免憂慮阻礙生命的可能性,另一種是輔助養護脾臟,以滋養生命之源,讓四個主要器官都有活力。如果不理解這些關鍵點,即使每天都服用補品,實際上補充的有多少呢?
丹溪先生云: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以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已,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借肺金為母,以補其不足。古人於夏月必獨宿而淡味,保養金水二臟。《經》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藏之候,必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發生之本,若於此時不恣欲以自殘,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何病之可言哉。要知冬夏二季,壯年宜寡欲,老年宜絕欲,斯為攝生之道。
《內經》云:腎有久病者,可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嚥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納氣。自是玄門要領。後世千門百竇,總不能出此範圍。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認為,天地依五行生剋而運轉,形成四季變化,人體的五臟六腑也受到影響而盛衰。四月屬己、五月屬午,是火氣最旺盛的時節,火為肺金的克制者,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土氣最旺,土為水氣的克制者,土旺則水衰。況且腎水常需依靠肺金滋養以補足不足。古人夏季必定獨自休息,飲食清淡,以保養肺金和腎水兩臟。《黃帝內經》說:「冬藏精氣者,春不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是火氣潛藏的時節,必須養護先天真氣,為來年春季生長打下基礎。如果這個時候不節制慾望,自我傷害,到了春天陽氣升發之時,身體根基虛弱,就會容易生病。要知道,冬夏兩季,壯年人應該減少慾望,老年人則應徹底戒除慾望,這才是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還說:「腎臟有久病的人,可以在寅時面向南方,凝神靜思,閉氣不呼吸七次,然後引頸吞氣,如同咽下硬物一般,如此七次後,用舌頭含住唾液,吸收津液之氣。」這就是修煉的要訣。後世各種修煉方法,都離不開這個範疇。
《內經》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又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要知盛暑汗出,乃時令使然,非泄氣散液之比,常於暑月夜臥閉窗汗出淋漓,次日反健。若臥於涼處,次日必倦,即此可知。故盛暑避於陰涼之地,雖一時快意,必至成疾。雖然,若奔趨名利,酷暑褦襶以致大汗不止者,其泄氣傷生,又不可同日道矣。
白話文:
《內經》中說:暑熱當與汗水一同排出,不可阻止。又說:夏季暑熱汗水出不來的人,秋季容易患上風瘧。要知道盛夏汗水流出,是應時令而為,並非耗損氣血津液,常在暑月夜晚睡覺時關閉窗戶,汗水淋漓而出,第二天反而感到身體健壯。若睡在涼爽的地方,第二天就會感到疲倦,由此可知。所以,盛夏躲避在陰涼處,雖然一時舒爽,但必然導致疾病。然而,如果為了追求名利,在酷暑中衣着厚重而導致大汗不止,其耗損氣血傷及身體,則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