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肱漫錄》~ 卷之七 (1)
卷之七 (1)
1. 卷之七
2. 續醫藥篇
五運六氣之說,《內經》詳言之。後賢疏注更詳。但至於今,而按之天時民病多不相合,豈古今氣運不相同耶?近者武林徐季孺,刻有《運氣商》,言之尤悉,其於間氣闡發極精,及按之天時民病,亦多不合,也是不可解。竊謂治病者得是說而存之,用藥時稍為照顧。如相火司天,又兼行火運,則有藥不可過熱,遵熱無犯熱之禁,於寒亦然。
如相火司天而行水運,即用熱亦無妨。或行金土運,亦似可不拘,或膠柱鼓瑟而斤斤株守,恐反多窒礙而致誤,矧原有舍時從症之訓,則不可違症以從時也明矣。《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二語須認明白。如先哲「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之說,則是夏不可用熱藥,冬不可用寒藥,春不可助木,秋不可助金矣。又讀《本草綱目》,李時珍之言曰:春宜加辛溫之藥,以順春升之氣。
夏宜加辛熱之藥,以順夏浮之氣,秋冬准此。以上二說相背,當何適從?獨不觀經又云乎。」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斯二言可為定案矣。春宜順春升之氣以升之,秋宜順秋降之氣以降之,至於夏浮冬沉,非謂必以辛熱苦寒、浮之沉之也。薄荷、香薷等非浮劑耶,地黃、牛膝等非沉劑耶,此四時不可以一例論也。
所謂逆之者,寒則熱之,熱則寒之,溫則涼之,涼則溫之也。豈與升降浮沉例論乎。《經》又云:春省酸增甘以助脾,夏省苦增辛以助肺云云。春則木旺土虧,故欲抑木以助土,夏則火旺金衰,故欲抑火以助金,則逆之說更瞭然矣。至於順之說,亦概論用藥之理宜然,又有當舍時從症者,不可泥也。
升之不己為浮,浮之義何居?如陽氣外浮,夏月多汗,理之常也。若居處太涼,飲食過冷,或過服斂藥,使汗不泄,秋必生疾,此其一端可類椎矣。故謂夏月伏陰在內,不宜飲冷固是,然夏至一陰生,正宜保護微陰,其可輕服桂、附等藥以銷之乎。則夏令宜辛熱之藥,其說非也。
降之不己為沉,沉之義何居?如陽氣潛藏,神氣宜斂,若內外煩勞,精氣多泄,或服升散之藥,使氣耗散,春必生疾也。故謂冬月陽藏於密,不宜又服熱藥固是。然冬至一陽生,正直保護微陽,豈可輕服連、柏等藥以傷之乎。則冬令宜苦寒之藥,其說非也。知此則無伐天和之奧義可明矣。
(上總論運氣)
崇禎戊寅之冬,錢塘錢仲馭進士患肺癰,諸藥不效,有人教服陳年醃芥菜滷,一服輒效。甚以為奇。後晤友人沈聖思,言其母氏當年曾患斯症,亦賴斯物以救瀕危。又一僕人母亦然。此滷頗有藏之者,天寧寺某僧房慣貯之,詢知用醃芥菜滷貯於磁罐埋地中,其地須有人往來踐踏者方有效,埋數年乃用之,愈久愈妙。但飲一、二甌即效。
白話文:
關於五運六氣的理論,《黃帝內經》有詳細的說明,後代的學者也做了更詳細的註解。但到了現在,按照這理論去觀察天時和民眾的疾病,卻多半不相符合,難道是古今的氣運有所不同嗎?最近武林的徐季孺先生,刻了一本《運氣商》,講得非常詳細,他對於間氣的闡述非常精闢,但是拿來對照天時和民眾的疾病,也多半不相符,這也是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我個人認為,醫生如果學習了這套理論,可以將其作為參考,在用藥時稍微考慮一下。例如,如果相火當令,又遇上火運,那麼用藥就不能過於燥熱,要遵守「熱病不用熱藥」的禁忌,寒病也是如此。如果相火當令卻遇上水運,那麼用熱藥也無妨。如果遇上金運或土運,似乎也可以不必拘泥。但如果固執地遵守這些規則,反而會因為過於僵化而導致錯誤。更何況,原本就有「不拘泥於時令,要根據病情用藥」的教誨,所以很明顯不能為了配合時令而違背病情。《黃帝內經》說:「必須先觀察當年的氣候,不要違逆自然的和諧。」這兩句話必須理解清楚。
如果像前人說的「熱病不用熱藥,寒病不用寒藥」,那麼就變成夏天不能用熱藥,冬天不能用寒藥,春天不能助長木氣,秋天不能助長金氣了。再讀《本草綱目》,李時珍說:春天應該加入辛溫的藥物,來順應春天陽氣上升的趨勢。夏天應該加入辛熱的藥物,來順應夏天陽氣浮散的趨勢,秋冬也以此類推。以上兩種說法互相矛盾,我們該怎麼選擇呢?難道沒有看到《黃帝內經》又說過:「上升、下降、浮散、沉降的趨勢要順應,寒、熱、溫、涼的藥性則要逆著用」嗎?這兩句話可以作為判斷的準則了。春天應該順應陽氣上升的趨勢來升提,秋天應該順應陽氣下降的趨勢來降洩。至於夏天陽氣浮散,冬天陽氣沉降,並不是說一定要用辛熱的藥物來浮散,用苦寒的藥物來沉降。薄荷、香薷等藥不是屬於發散的藥物嗎?地黃、牛膝等藥不是屬於沉降的藥物嗎?這四季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所謂的「逆」,是指寒病要用熱藥來治療,熱病要用寒藥來治療,溫病要用涼藥來治療,涼病要用溫藥來治療。難道可以把這和上升、下降、浮散、沉降的趨勢相提並論嗎?《黃帝內經》又說:春天要少吃酸味,多吃甘味,來幫助脾胃;夏天要少吃苦味,多吃辛味,來幫助肺氣等等。春天木氣旺盛,土氣衰弱,所以要抑制木氣來幫助土氣;夏天火氣旺盛,金氣衰弱,所以要抑制火氣來幫助金氣,這樣就更清楚地說明了「逆」的道理。至於順的道理,也只是概括地說明用藥的原則應該這樣,但還是有需要捨棄時令而根據病情用藥的時候,不能過於拘泥。
上升過度就會變成浮散,浮散的意義何在?例如,陽氣向外浮散,夏天容易出汗,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居住的地方太涼爽,飲食過於寒冷,或是過度服用收斂的藥物,導致汗液無法排出,秋天就一定會生病,這可以作為一個例子來推論。所以說夏天陽氣潛藏在內,不宜喝冷飲是沒錯的,但是夏至一陰初生,正是應該保護微弱的陰氣的時候,怎能輕易服用桂枝、附子等藥物來消耗它呢?所以,夏天應該用辛熱藥的說法是錯誤的。
下降過度就會變成沉降,沉降的意義何在?例如,陽氣潛藏,神氣應該收斂,如果內外過於勞累,精氣消耗過多,或是服用升散的藥物,導致陽氣耗散,春天一定會生病。所以說冬天陽氣潛藏於內,不宜再服用熱藥是沒錯的,但是冬至一陽初生,正是應該保護微弱的陽氣的時候,怎能輕易服用黃連、黃柏等藥物來傷害它呢?所以,冬天應該用苦寒藥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明白了這些,就可以理解「不要違逆自然的和諧」的真正含義了。
(以上是關於運氣的總體論述)
崇禎戊寅年冬天,錢塘進士錢仲馭患了肺癰,用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有人教他服用陳年的醃芥菜滷,一服用就見效,他感到非常驚奇。後來遇到朋友沈聖思,說他母親當年也曾患過這種病,也是靠這種東西救活的。還有一個僕人的母親也是如此。這種滷水很多人都保存著,天寧寺某個僧人的房間就習慣儲存這種滷水,據說是用醃芥菜滷放在磁罐中埋在地下,埋的地方必須是經常有人走動踩踏的地方才有效,埋藏數年後才能使用,時間越久效果越好。只要喝一、兩小碗就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