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肱漫錄》~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養形篇上
人身中精氣雖分陰陽,然真陰真陽原有互根之妙、相生之理。天下未有真陽固密而陰精不足之人,亦未有陰精充滿而元陽不壯者。但燥熱之陽,乃能傷陰,沉寒之陰,乃能傷陽。經固有少火、壯火之別,則陰可類推矣。至若飲食、藥物之陰陽,積寒、積熱,必能傷氣傷精,又不可不慎,陰陽均不可偏。
然凡人調攝,則助陽必兼助陰。陽闢則火也,陰闢則油也,火,有氣、有形而無質,油則純以質用矣。氣非形質則無所附麗,厚其形質,元氣乃充,故如螢者此火,燎原者亦此火。火原無衰旺,因所附以為衰旺。吾人日用飲食,總是補之以味,總是補其精,精補則氣自足,若舍形下之器,別無形上之道。
補虛助弱,用藥概須溫和,久服自能奏功,乃無留害。如知母、黃柏之屬,太寒傷氣。桂附之屬,太熱傷精。即有陰虛勞瘵,亦宜投以清和之劑。若折以苦寒,火未必退,脾家元氣先傷。即有陽虛怯弱,亦宜佐以溫養之方,若助以辛熱,少火未生,壯火先灼,養生者慎之。
人身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鬱則秋,春氣融融故能生物,秋氣肅肅故能殺物。明乎生殺之機者,可與論養生。
心為一身之宰,脾為萬物之母,養心、養脾,攝生最要。
王節齋云:涼風、寒露、霧濕氣,體弱者常須避之。汗出及脫衣去襪之時,莫當風取涼,最易感冒。惱怒尤忌之,酒後亦忌當風取涼。脫中襪後,便用手多磨擦,令毛竅閉為妙法。予生平確守此忌,蓋氣血本虛之人,又以不慎招外邪,再傷其氣血,大非所宜耳。
予病時,俗人相慰云:常病大仙。予時笑以為迂,後見強壯者,忽登鬼籙。而多病者,或得綿延,始信恆言,卻有至理。蓋無病者,以有所恃而縱恣。常病者,以有所懼而冰兢,故得失相反如此。予當年筮病得《否》之九五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意,正與此合,慎之時義大矣哉。
頻浴亦非病者所宜,能耗元氣。
予生平有滿奮之畏,然有時衝風行路,雖大風不感,有時坐臥閒居,偶微風竟病。予深維其故,蓋行路時精神勇往向前,我氣勝,故風不能入。坐臥時,精神懶散,則腠理疏,故風得襲之耳。風中尤不可睡,睡即腠理開,邪最易入也。
予中氣為誤藥所傷,遂覺虛弱,不能耐飢。丁巳歲,隨同邑卿大夫謁上臺,談三邑田糧事,日旰不了,予受飢一時中氣虛怯,倦怠自汗,服補中益氣湯數十劑,中氣方稍稍復然。自此,益不能耐飢。予每出必以乾糧從,而對客多不便食,予乃制補脾藥為大丸,日攜之囊中,偶值飢不得食,即服數丸,腹便果然。予歷宦途二十載,而脾胃不受病者,賴此藥之功。
體弱人,每事當知所節,節欲、節勞、節飲食,此其大要。子瞻云: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人當好色情濃時,特提死之一字,敵之可得衰減,凡用心、用力及用目、用耳,一切事稍覺其勞,即便卻去以節省之,稍息再勞,庶不至受病。若待病而後調之,費力多而取效難矣。
白話文:
人體內的精氣雖然分為陰陽,但真陰真陽之間原本就有互相依存的奧妙和相互促進的道理。天下沒有真陽固密而陰精不足的人,也沒有陰精充沛而元陽不壯的人。但是,燥熱的陽氣會傷害陰精,沉寒的陰氣也會傷害陽氣。經典裡有少火和壯火的區別,那麼陰也應該可以這樣類推。至於飲食、藥物的陰陽屬性,以及體內積累的寒氣、熱氣,都一定會傷害氣和精,所以不能不謹慎,陰陽都不能偏廢。
一般人調養身體,要幫助陽氣就必須同時幫助陰氣。陽氣就像火,陰氣就像油。火,有氣和形狀但沒有實質;油則純粹是實質性的東西。氣如果沒有形體作為依附,就無從存在。所以,增厚身體的形體,元氣才能充足。就像螢火蟲那樣微弱的火和燎原大火一樣,火本身沒有衰弱或旺盛,是依附的東西決定了它的強弱。我們每天的飲食,都是用味道來補充身體,也就是補充精,精充足了,氣自然就足夠。如果拋開身體的形質,去尋求另外的無形之道,是沒有用的。
用藥來補虛扶弱,一般都要選擇溫和的藥物,長期服用自然能見效,而且不會留下後遺症。像知母、黃柏這類的藥物,太過寒涼會傷害氣;桂枝、附子這類的藥物,太過溫熱會傷害精。即使是陰虛勞損的病症,也應該使用清淡平和的藥物。如果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火不一定能退,反而會先傷了脾胃的元氣。即使是陽虛體弱,也應該用溫和滋養的方法來調理,如果用辛熱的藥物來幫助陽氣,少火還沒生出來,壯火卻先灼傷了身體。養生的人一定要謹慎。
人的身體就像天地一樣,和煦溫暖就像春天,陰沉鬱悶就像秋天。春天陽光溫暖,所以能孕育萬物;秋天寒冷蕭瑟,所以能使萬物凋零。明白生與殺的道理的人,才能談論養生之道。
心是身體的主宰,脾是萬物之母,養心養脾,是養生最重要的部分。
王節齋說:涼風、寒露、霧氣、濕氣,體弱的人常常要避免接觸。出汗或脫下衣服襪子的時候,不要迎風取涼,最容易感冒。生氣發怒尤其要避免,酒後也要避免迎風取涼。脫下襪子後,要用手多摩擦腳,使毛孔閉合,這是個好方法。我平時確實遵守這些禁忌,因為氣血虛弱的人,如果因為不小心招來外邪,再損傷氣血,那就太不好了。
我生病的時候,一些俗人會安慰我說:「常生病的人能長壽。」我當時笑他們迂腐。後來看到身強體壯的人,突然就死了;而多病的人,反而能活得很長,這才相信這句老話是有道理的。因為沒有生病的人,仗著自己身體好就放縱自己;而常生病的人,因為害怕生病所以會小心謹慎,所以結果才會相反。我當年卜卦問病,得到《否》卦九五爻,爻辭說:「快要滅亡了,快要滅亡了,像繫在柔軟的桑樹枝上。」意思正是這樣,謹慎的重要性太大了。
經常洗澡對病人也不好,會消耗元氣。
我平時也像滿奮一樣怕風,但是有時候在風中行走,即使風很大也不會感冒;有時候坐在家裡,即使是微風也會生病。我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發覺走路時精神振奮向前,我的氣強盛,所以風不能侵入;坐著休息時,精神懈怠,毛孔疏鬆,所以風就能侵襲。在風中尤其不能睡覺,睡著時毛孔張開,邪氣最容易進入。
我的中氣因為誤服藥物而受損,變得虛弱,不能忍受飢餓。丁巳年,我跟隨同鄉的長官拜見上級,談論三個縣的田賦糧食問題,直到中午還沒結束,我因飢餓一時中氣虛弱,感到疲倦、出汗,吃了幾十劑補中益氣湯,中氣才慢慢恢復。從此以後,我就更不能忍受飢餓了。我每次出門,都一定會帶乾糧,但是當著客人的面吃又不方便,我就做了補脾的藥丸,每天帶在身上,偶爾遇到飢餓不能吃飯時,就吃幾顆,肚子就會舒服。我做官二十年,脾胃沒生病,都是靠這個藥丸的功勞。
體弱的人,每件事都要有所節制,節制性慾、節制勞累、節制飲食,這是最重要的。蘇軾說:傷害生命的事情有很多,但是貪色的人一定會死。人在情慾高漲的時候,特別要想到「死」這個字,情慾就能減弱。凡是用心、用力、用眼、用耳,一切的事情如果覺得勞累,就要馬上停止,休息一會再做,這樣就不會生病。如果等到生病了才去調養,費力氣又難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