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壽堂方案選存
《眉壽堂方案選存》,這部由清代名醫葉桂(葉天士)撰述、郭維浚編選的醫案著作,是研究溫病學派及清代中醫臨床實踐的重要文獻。本書原為抄本流傳,後被收入《中國醫學大成》,足見其學術價值與影響力。葉桂,字香岩,號眉壽,晚號眉壽老人,生於1666年,卒於1746年,浙江餘姚人。他自幼聰慧,博覽群書,尤其精通醫學,曾師從名醫張璐,並廣泛學習各家之長,醫術精湛,擅長內、外、婦、兒、針灸等多個學科,特別在婦科領域有深厚的造詣。這部《眉壽堂方案選存》便是葉桂豐富臨床經驗的結晶與總結。
全書共分為二卷。上卷主要涵蓋各類時令疾病,包括春溫、時癘、暑、燥、寒、冬溫、瘧疾等。這些病症多與四時氣候變化及感受外邪有關,是臨床常見且複雜的病類。下卷則收錄了婦科、兒科、痘疹及外科的醫案。這種編排體例,既關注了流行性的外感熱病,也兼顧了內、外、婦、兒等各科雜病,呈現了葉桂廣泛的臨床涉獵範圍。
本書的特點在於,每個醫案都重點闡述了辨證立法及處方用藥。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醫案不僅記錄了病情的演變和治療過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葉桂在面對具體病人時,是如何通過望聞問切蒐集資訊,進行系統的辨證分析,從而確立治療原則(立法),並最終選擇相應的方藥(處方用藥)。書中尤其強調對疑似證的辨析,這在臨床上極為關鍵,許多疾病症狀相似,若不能精準辨別,容易導致誤診誤治,贻誤病情。葉桂通過具體案例,示範了如何細緻入微地觀察病情變化,區分異同,以掌握各類疾病的正確治法。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婦科治案的記述尤為詳盡,這與葉桂「尤以婦科見長」的名聲相符,為後世婦科臨證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從書中所述的葉桂辨證論治思想來看,他高度重視整體觀念,將辨證論治視為臨床醫學的基石。他提出的辨證方法多樣且互補,包括「六經辨證」、「八綱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氣血辨證」、「經絡辨證」等。儘管葉桂更以其溫病學說中的「衛氣營血辨證」及「三焦辨證」著稱,此處提及「六經辨證」可能意在表明其對古典理論的繼承或在特定情況下的應用,但無論如何,這多種辨證方法的並用,顯示了其診斷思路的全面性與靈活性。
在處方用藥方面,葉桂強調藥物的配伍,遵循「君臣佐使」原則,根據病情的不同合理搭配藥物,以發揮最佳療效。他提出的用藥原則,如「寒熱溫涼」以糾正陰陽失調、「升降浮沉」以調暢氣機升降、「陰陽平衡」以恢復機體協調狀態等,都是中藥學的基本準則在臨床上的靈活運用。這些原則貫穿於其醫案的處方之中,為讀者理解其用藥思路提供了線索。
書中部分內容摘錄,如卷上關於「春溫」和「時癘濕溫」的醫案片段,為我們具體呈現了葉桂的臨證特色。在治療春溫時,他指出溫邪「有升無降」,易傷及肺胃津液,與傷寒不同,強調「忌表散」,誤治可致「邪熱逆傳心包」。治療上主張「辛甘涼泄肺胃」,強調保護津液,如使用嫩青竹葉、石膏、杏仁、麥門冬、甘蔗汁等,並提及复脈湯的變應用於「邪少虛多,陰液陽津並涸者」。這反映了他對溫病病機的深刻認識及顧護正氣、滋養陰液的治療思想。對於誤汗誤下導致的變證,如「兩手如搐而戰,舌乾燥而無津,齒前板干,目欲瞑,口欲開」,他力挽狂瀾,提出「甘溫可以生津除熱」,甚至用糜粥以濡養胃氣,體現了其救治危重病人的經驗與智慧。
針對「時癘濕溫」,葉桂指出此類疫邪常「三焦兼受」,易致「營衛失度」,體虛者應防「厥」。他描述了穢濁之邪閉塞氣機所致的症狀,如舌苔、肢體抽搐、神識不清、口鼻竅閉等,並提出了「闢穢須輕,輔以養胃」、「通濁痹為正法,忌清涼發散」、「速速開竅」等具體治法。使用的藥物如犀角、連翹、元參、銀花、鮮菖蒲、人參、半夏、牛黃丸、至寶丹等,多為清熱解毒、芳香化濕、開竅醒神的藥物,符合濕熱疫病的治療原則。他對濕溫病的描述,如「濕著關節為痛,濕阻氣隧為痞悶,濕留腸胃為下利,濕蒸則裡熱如火」,以及辨析內外因、虛實夾雜的情況,顯示了他對複雜病機的洞察力。提及的方藥如木防己湯、升麻鱉甲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對經典方劑的繼承與運用。
綜觀全書,《眉壽堂方案選存》不僅僅是簡單的病例記錄,更是葉桂一生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和治病技巧的生動呈現。通過這些具體醫案,讀者可以深入了解葉桂是如何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靈活運用各種辨證方法和治法方藥,應對複雜多變的疾病。書中對溫熱病的詳細論述和精彩醫案,更是對其溫病學術成就的重要補充和例證。同時,其他各科的醫案,特別是婦科的詳盡記錄,也展示了其全面的醫學素養。
這部醫案集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對於後世醫家學習葉桂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不僅是研究葉桂學術體系的珍貴資料,也是臨床醫生提升辨證論治能力、學習處理疑難雜症的寶貴參考。儘管成書方式為抄本,難免存在訛誤或遺漏,但其核心內容和思想精髓依然清晰可辨,對中醫學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眉壽堂方案選存》是清代醫案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展現了葉桂作為一代名醫的非凡醫術與臨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