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下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8)

1. 痘科

犀角,紫礦,殭蠶,生地,連翹,丹皮,楂肉

銀花湯煎。

六朝,肉部腫瘡枯,周身形象不偉,本虛氣血不行,毒氣漫無拘束,必得痘形充長,顏色潤澤,方有成漿之望。議以清毒內托,兩和氣血。

黃連,歸身,丹皮,廣皮,川芎,炙草,紫礦,殭蠶,雞頂血

七朝,色稍潤,形尚癟,血有承載之基,氣少煦運之力。古人每以十宣保元勃氣,翁氏亦主六日後專運氣血為主。今日初見漿來,瘡家氣血耗損,深慮兩日間癢塌。

人參,木香,川芎,酒漿,歸身,炙草,楂肉

九朝

人參,殭蠶,歸身,黃耆,甲末,廣皮

十朝,漿未充盈,泄瀉黏膩,雖痰咳,上焦未肅,理必急護脾陽,此陳氏方法,何憚不用耶?

人參,酒炒當歸,炙草,肉果,黃耆,酒炒白芍,木香,廣皮

炒黃米湯煎,此後十一朝方。

十一朝,鼎不充滿,皮殼已腐,不任攻發,惟宜補托。

人參,焦術,丁香,訶子皮,肉桂,廣皮,厚朴,肉果,炒黃米,此前九朝方。

十二朝

炒白芍,茯苓,甘草,丹皮,生米仁,骨皮,銀花,澤瀉

七朝,音啞痰潮,下利黏膩。翁仲仁云:喘急見於瀉後,總是氣虛而斷。嘔惡不食,脾肺兩敗,危如朝露矣。陳氏異攻散溫里托毒,急救太陰臟真。

八朝,內症安和,宜理陽。

人參,丁香,肉果,肉桂,茯苓,白朮,木香,姜附

炒黃米湯煎。

二朝,見點隱隱不透,左太陽背部紫斑,雖經下過,精神已憊,難任盪滌。悶伏之象,顯然已著,即投攻發藥石,恐有倒戈之慮。

荊芥,桃仁,牛蒡,紫草,大黃,青皮,防風,紅花,桔梗,川芎,滑石,楂肉,藍汁

百日嬰兒,未沾穀食,胃受乳汁甘美,腑氣嫩薄,痘發震動,里真已覺悽悽不安。藥味苦劣,胃中氣弱,必有嘔吐泄瀉,是病未攻而正反傷矣。況此薄質,宜乎和,不可推蕩,乃至理也。總屬邀天幸,不堪用人工者,議解肌透毒,乳母代食,兼通乳汁。

生地,赤芍,紫茸,楂肉,漏蘆,紅花,荊芥,丹皮,木通,通草

形瘦質弱,當夏至氣疾發痘,汗泄肌疏,暑熱傷氣。五朝來形象枯癟,乏光潤充偉之象,蓋元氣不能運毒以化漿矣。有限日期,若不氣充外灌,必致外剝,內陷諸竅。大凡治痘,必須論體,此虛弱扶毒之證,最難調治,與實火壯盛迥別。議進芎歸湯,和血內托,以助充長。

川芎,炙草,紫茸,天蟲,雞頂血,當歸,炒查,丹皮,桔梗

空泡遍起,不肯灌漿,世俗每拘氣過則泡,僉用涼藥,清其氣火。夫不足之體,焉得正氣有餘?良由血不附氣為空累耳,故保元湯內托挾漿,一定至理。此證扶持過十二朝,投得清涼解毒,合乎先補後清之旨,方有好音。

人參,黃耆,當歸,白粳米,炙草,廣皮,川芎

麵漿七八,雖曰稀清,護養弗損,亦可濃厚成痂。但胸中身背形象損傷者,難以聚漿,其它僅有空殼,根暈少附,況兼嘔惡,氣逆神煩,內證未得安寧,虛中夾毒,又非徒補可安。此益元氣血之中,諒必參以清涼。就翁氏論痘,原叱過補,十天痘疹,合乎秋冬之令,夏季發泄,大忌攻擊以速其腐潰。至囑至囑!

白話文:

[痘科]

犀角、紫礦、殭蠶、生地、連翹、丹皮、山楂肉,用銀花煎湯服用。

六朝時,患者肉部腫瘡乾燥枯萎,全身狀況不佳,體質虛弱,氣血運行不暢,毒氣瀰漫不受約束,必須痘疹充實飽滿,顏色潤澤,才有化膿的希望。治療策略應以清熱解毒,內托毒邪,同時調和氣血。

七朝時,痘疹顏色略微潤澤,形狀尚且凹陷,血液已有承載能力的基礎,但氣血運行之力仍然不足。古人常用十宣穴放血以保元氣、促進氣血運行,翁氏則主張六日後專注於調理氣血。今日初見膿液,患者氣血已損耗嚴重,擔心未來兩天痘疹會因搔癢而潰爛。

九朝時,使用人參、木香、川芎、酒浸山楂、當歸、炙甘草、山楂肉。

十朝時,膿液尚未充盈,大便稀溏黏膩,雖有痰咳,但上焦之氣尚未肅降,治療上必須著重保護脾陽,這是陳氏的療法,何必不用呢?

使用人參、殭蠶、當歸、黃耆、牡蠣粉、廣皮。

十一朝時,痘疹尚未完全成熟,皮殼已腐爛,不宜再攻發,只能補益托毒。

使用人參、焦山藥、丁香、訶子皮、肉桂、廣皮、厚朴、山楂肉,以及之前的九朝處方。

十二朝時,使用炒白芍、茯苓、甘草、丹皮、生米仁、骨碎補、金銀花、澤瀉。

七朝時,患者聲音嘶啞、痰多、大便稀溏黏膩。翁仲仁說:喘急常發生在瀉後,都是氣虛導致的。嘔吐不食,脾肺兩傷,情況危急。陳氏異攻散溫里托毒,緊急救治太陰臟腑。

八朝時,內症安和,宜理陽。

使用人參、丁香、山楂肉、肉桂、茯苓、白朮、木香、乾薑、附子,用炒黃米湯煎服。

二朝時,痘疹隱隱約約,不甚明顯,左側太陽穴後背部出現紫斑,雖然已經瀉下,但精神疲憊,難以承受攻邪之法。痘疹內陷的症狀明顯,如果立即使用攻發藥物,恐怕會適得其反。

使用荊芥、桃仁、牛蒡子、紫草、大黃、青皮、防風、紅花、桔梗、川芎、滑石、山楂肉、靛藍汁。

百日嬰兒,未添加輔食,胃中只接受乳汁的滋養,腑氣嬌嫩,痘疹發出,內臟已感到極度不安。藥物味苦,胃中氣弱,必定會嘔吐腹瀉,這樣還沒開始攻邪,反而傷了正氣。況且嬰兒體質虛弱,應該溫和治療,不可強力攻邪。總之,要聽天由命,不宜過度干預,治療策略應以解表透毒為主,讓乳母調整飲食,兼顧通乳。

使用生地、赤芍、紫背天葵、山楂肉、漏蘆、紅花、荊芥、丹皮、木通、通草。

患者形體瘦弱,在夏至時節發痘,汗出肌膚疏鬆,暑熱傷氣。五朝以來,痘疹乾燥枯萎,缺乏光澤、充實飽滿之象,這是因為元氣不足,無法運送毒邪化膿。時間有限,如果不充實元氣,讓氣血外達,必定會導致痘疹外剝,內陷諸竅。總之,治療痘疹必須辨證論治,這是氣虛血弱,毒邪內陷的證候,最難治療,與實火壯盛的證候完全不同。治療策略應以芎歸湯,和血內托,以助痘疹充長。

使用川芎、炙甘草、紫背天葵、斑蝥、雞冠花、當歸、炒山楂、丹皮、桔梗。

痘疹空泡遍佈,不肯化膿,民間常認為是氣盛,便使用涼藥清瀉氣火。然而,體質虛弱的人,哪裡會有餘氣可清?這是因為氣血不和,導致痘疹空虛。因此,保元湯內托挾膿,是確切的治療方法。這種情況,需要扶持到十二朝,再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符合先補後清的原則,才能有好的預後。

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米、炙甘草、廣皮、川芎。

膿液稀薄,雖然稀薄清亮,但小心護養,避免損傷,也能逐漸濃厚結痂。但是胸部、腹部、背部痘疹損傷者,很難聚膿,其他部位只有空殼,根部紅暈少見,況且還伴有嘔吐、氣逆、神煩,內證未得安寧,虛中夾毒,不能單純補益。因此,在益氣養血的同時,必須考慮加入清熱藥物。按照翁氏治療痘疹的經驗,反對過度補益,十天痘疹,符合秋冬季節的特性,夏季發痘,最忌諱攻邪,加速痘疹腐潰。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