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下 (22)
卷下 (22)
1. 外科
患處熱蒸痛癢,是經脈氣血不行。但癰疽之餘,毒輕為瘡痍,重延流注。清解固宜,然胃弱少餐,苦寒宜慎,且瘍發身坐以上,氣分之郁必究。
金銀花,川貝母,白蒺藜,夏枯草,地骨皮,香附汁
瘡家營衛自虛,寒熱神疲,調補二氣非廖。久虛不復,不待恃藥,當以靜養身心為要。
黃耆,當歸身,制首烏,茯苓,桂枝皮,枸杞子
飴糖漿為丸。
耳聤環口浮腫,是少陽,陽明風熱,久而失解,邪漫經絡顯然。疹現隨沒,當與羅謙甫既濟解毒。
枯芩,升麻,荊芥,銀花,大黃,黃連,葛根,防風,甘草
酒浸半日,陰乾煎。
風毒濕鬱,為六氣所傷。醫治經年,必損氣血,為內傷症。
白蒺藜(雞子制),枸杞子
白話文:
外科
患處又熱又脹,又痛又癢,是因為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如果是癰疽(皮膚化膿性感染)的後遺症,毒性輕的會形成瘡疤,毒性重的則會繼續蔓延。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為主,但如果胃弱,飲食應少而精,寒涼的藥物需謹慎使用,而且傷口位於身體上部,就要仔細探究氣機鬱結的原因。
處方一:金銀花、川貝母、白蒺藜、夏枯草、地骨皮、香附(用汁)。
因為患瘡,身體的營氣和衛氣都已虛弱,伴隨寒熱、疲倦等症狀,必須調補元氣。如果虛弱已久,無法迅速恢復,就不必過度依賴藥物,應以靜養身心為重。
處方二:黃耆、當歸身、制首烏、茯苓、桂枝皮、枸杞子,做成飴糖漿丸劑服用。
耳朵流膿,口唇浮腫,這是少陽經和陽明經風熱的表現,久治不愈,邪氣就蔓延到經絡。疹子時隱時現,應該參考羅謙甫(古代醫家)的解毒方法。
處方三:黃芩、升麻、荊芥、金銀花、大黃、黃連、葛根、防風、甘草,用酒浸泡半天,陰乾後再煎服。
風、毒、濕邪鬱結,是受到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侵害所致。如果治療多年,必然會損傷氣血,形成內傷。
處方四:白蒺藜(用雞蛋清炮製)、枸杞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