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下 (21)
卷下 (21)
1. 外科
潰瘍未合,頻進培養,反晝夜漸寒潮熱,食物日減,形神日損。近熱甚衄血,口渴舌絳,肉腠麻木。本虛之體,夾雜暑熱,慮液涸昏厥,擬用復脈湯。
菀悖陽生,血氣紊亂,遂成癰瘍。潰膿以來,進參、耆內托益氣生肌,雖為正治,但中、上兩焦補法,陽愈升騰,肝木震動,爍筋襲絡,致有偏枯麻痹。診面色油光,平居大便久溏,酒客虛中,有濕不受甘膩溫柔,議以苦降和陽,佐以熄風。其平時調理方法,俟再斟酌。
金石斛,陳膽星,人參,橘紅,烏梅肉,茯苓
潰瘍營損不能食,便瀉復閉。
四君子湯,加當歸、白芍。
年高表疏,風毒侵入陽位,盤踞閉塞隧道,發為癰瘍,中、下兩焦受困。今津竭便難,無味食減,內風日熾,節過春半,恐有病加之慮,宜潤補。
淡蓯蓉,枸杞,柏仁,牛膝,當歸,麻仁
破傷失血液涸。
淡蓯蓉,枸杞,生地,川石斛,當歸,天冬
陽上冒,鬱熱蒙竅。
桑葉,雞子白,海浮石,蘆根,沙參,麥冬,川貝母
陰分固虛,經脈有濕熱阻塞,所以下焦發瘍;津液不得上涵,遂久咳不止。幸得能食,不致傷及中宮,薄味靜養圖安。
生地,干何首烏,米仁,黃柏,麥冬,三角胡麻,茯苓,萆薢
陰損有漏瘡,咳逆欲嘔。
炒熟地,女貞,山藥,炙甘草,白芍,茯神
能食形色奪,肛瘍癰,遺精,酸苦泄熱不應,當通陽攝陰。
蓯蓉,熟地,黃柏,遠志,茯苓,鎖陽,龜甲,白芍
羊肉膠丸。
督虛腰背痛,神倦,有痔下血。
早服斑龍丸,加五味;晚服歸芍異功,水泛丸。
陰傷濕熱,下墜肛痔,溺澀精濁。
生地,黃柏,川斛,炒黑槐米,丹皮,知母,澤瀉,金銀花
瘰癧不消,伏邪寒熱。
海石,生牡蠣,黃芩,橘紅,小生地,蛤粉,夏枯草,土貝,銀花,丹皮
水泛丸。
癘勞寒熱食減。
參歸耆建中湯,去糖加茯苓。
病起北方,冬月始於腰間,膚膜凝形,既經消散。凡靜坐良久,若皮裡膜外中有牽絆不和之狀,想凝著之寒,必入營分血絡之中,由此壯年不愈,氣血日薄,有癰瘍累瘁矣。
麝香,全蠍,川烏頭,乳香,地龍,沒藥
脈得左搏大,右緩。夏秋熱氣從口鼻入,由膜原以分布脈絡,是時水穀腥膩助熱聚濕,經謂濕勝則腫,熱爍為痛。所患右脈及左甚,病久邪深,入於血分矣。經云:陽明之脈束筋骨以利機關。今躁痛夜劇,便秘不爽,且有渴飲,古稱九竅不和,都屬胃病。水穀氣內蒸,暑濕氣外侮,內外相薄,痹而不通,當思苦辛寒以宣之,宗河間法。
飛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木防己,萆薢
晚蠶砂一兩,煎湯,濾清煎。
夏秋內伏暑濕,皆是陰邪久瘡,漸致食入痞滿。形寒脈小,當溫中醒陽,莫以清涼治瘡。
米仁,生白朮,薄肉桂,茯苓,五加皮,豬苓
白話文:
外科
潰瘍久未癒合,不斷進補反而病情加重,出現晝夜交替寒熱,食慾日減,精神萎靡。最近熱象加重,並伴有鼻出血,口渴,舌頭紅絳,皮膚麻木。患者體質虛弱,又兼有暑熱,擔心體液耗竭而昏厥,擬用復脈湯治療。
癰疽是由於氣血紊亂所致。潰瘍膿腫後,雖然服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以益氣生肌,這算是正治之法,但補益中焦、上焦之法,反而使陽氣上升過盛,肝氣亢奮,導致筋脈受損,出現麻痺。患者面色油光,平素大便溏瀉,嗜酒,屬於虛寒體質,且脾胃不耐甘膩溫和之品,故擬用苦寒之品以瀉火降陽,佐以熄風藥。平時調理方法,待下次再商議。
金石斛、陳膽星、人參、橘紅、烏梅肉、茯苓
潰瘍導致營氣受損,無法進食,大便先瀉後閉。
四君子湯加當歸、白芍。
年紀較大,體表疏鬆,風毒侵入陽位,阻滯經絡,形成癰疽,中下焦受阻。現體液不足,大便困難,食慾不振,內風日盛,時值春季過半,擔心病情加重,宜採用滋潤補益之法。
淡蓯蓉、枸杞、柏子仁、牛膝、當歸、麻仁
創傷導致血液虧虛。
淡蓯蓉、枸杞、生地黃、川石斛、當歸、天冬
陽氣上逆,鬱熱蒙蔽竅位。
桑葉、雞蛋清、海浮石、蘆根、沙參、麥冬、川貝母
陰虛體質,經脈濕熱阻塞,導致下焦生瘡;津液不能上輸,因而久咳不止。幸好還能進食,不至於傷及脾胃,宜食用清淡食物,保持安靜以圖康復。
生地黃、何首烏、米仁、黃柏、麥冬、黑芝麻、茯苓、萆薢
陰虛導致漏瘡,咳嗽並欲嘔吐。
炒熟地黃、女貞子、山藥、炙甘草、白芍、茯神
能進食,但面色萎黃,患有肛門癰疽,並有遺精,酸苦寒涼之品治療效果不佳,當採用溫陽攝陰之法。
蓯蓉、熟地黃、黃柏、遠志、茯苓、鎖陽、龜甲、白芍
羊肉膠丸。
督脈虛弱,腰背疼痛,精神倦怠,並有痔瘡出血。
早晨服用斑龍丸加五味子;晚上服用歸芍異功丸(水泛丸)。
陰虛濕熱,導致肛門墜脹,小便澀痛,精液濁白。
生地黃、黃柏、川石斛、炒黑槐米、丹皮、知母、澤瀉、金銀花
瘰癧久不痊癒,兼有寒熱往來。
海浮石、生牡蠣、黃芩、橘紅、生地黃、蛤粉、夏枯草、土貝母、金銀花、丹皮
水泛丸。
癘疾導致寒熱往來,食慾減退。
參歸耆建中湯,去甘草加茯苓。
疾病始於北方冬季,起於腰部,皮膚腫脹,現已消散。但靜坐較久,則感覺皮膚深層有牽拉不適感,認為是寒邪凝滯於營血之中,因此壯年仍未痊癒,氣血日漸虛弱,並出現癰疽等症狀。
麝香、全蠍、川烏頭、乳香、地龍、沒藥
左脈搏動有力,右脈緩弱。夏秋季節熱邪從口鼻侵入,沿著經絡傳佈,此時飲食油膩助長了濕熱,經書記載濕邪盛則腫脹,熱邪灼痛。患者右脈緩弱,左脈有力,病程長,邪氣深入血分。經書記載:陽明經脈束縛筋骨,利於關節活動。現患者躁動不安,疼痛加劇,大便秘結,口渴,古人稱之為九竅不通,皆屬於胃病。水穀精氣內蒸,暑濕之邪外侵,內外夾攻,導致氣血痹阻不通,應當選用苦辛寒涼之品以宣通之氣,遵從河間學說。
飛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木防己、萆薢
晚蠶砂一兩,水煎,去渣取汁服用。
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皆是陰邪所致,久病成瘡,漸漸導致食慾不振,脘腹痞滿。形寒脈小,當溫中益陽,不可用清涼之品治療瘡瘍。
米仁、生白朮、肉桂、茯苓、五加皮、豬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