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下 (20)
卷下 (20)
1. 痧疹
痧不外透,火鬱於肺,肺脹則喘;口渴頻煩,熱邪在上,況發厥如驚,尤屬熱象。辛寒解利鬱熱,從《內經》夏至後為病暑治。
連翹,杏仁,黃芩,山梔,蘆根,牛蒡,石膏,紫菀,木通
病在暴冷而發,肌表頭面不透,是外蘊為寒,內伏為熱。肺病主衛,衛為氣分,兩解為是。
麻黃,牛蒡,射干,桔梗,石膏,杏仁,生草,枳殼汁
暴冷外加,伏熱更熾,邪鬱則氣血壅遏,痧疹不肯外達。痰氣交阻,神昏喘促,漸入心包,有內閉外脫之象。
連翹,射干,滑石,銀花,菖蒲,通草
又牛黃丸。
溫疹乃口鼻吸入穢濁之氣,乃無形之邪,上竅阻塞,嗆物不下。醫不知有形無形,但曰清火寒降,至藥直入腸胃,與咽中毫不相干。
牛蒡子,銀花,馬勃,連翹,射干,蘆根
白話文:
痧疹無法順利發出來,是體內火氣鬱積在肺部,導致肺部腫脹而引起喘息;口渴頻繁,是熱邪在上,更何況還出現像驚嚇般的昏厥,更是屬於熱象。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開鬱積的熱氣,可以參考《內經》裡夏至後發病的暑病治療方法。
藥方可用:連翹、杏仁、黃芩、山梔、蘆根、牛蒡、石膏、紫菀、木通。
如果病是因突然受寒而發作,皮膚表面和頭面無法透氣,這是因為外在被寒氣所包覆,而體內則潛伏著熱氣。肺主管衛氣,衛氣屬於氣分,所以應該用同時解表寒和清裡熱的藥物。
藥方可用:麻黃、牛蒡、射干、桔梗、石膏、杏仁、生甘草、枳殼汁。
如果突然受寒,又使體內潛伏的熱氣更加旺盛,邪氣鬱積就會導致氣血壅塞,使痧疹無法順利發出來。痰氣互相阻礙,導致神志不清、喘息急促,並且逐漸影響到心包,出現內閉外脫的危險徵兆。
藥方可用:連翹、射干、滑石、銀花、菖蒲、通草。
另外,可以服用牛黃丸。
溫疹是因為口鼻吸入污濁的氣體,這屬於無形的邪氣,導致上竅阻塞,嗆到的東西無法順利吞嚥下去。醫生不了解有形和無形之邪的差別,只知道用清火降氣的寒涼藥物來治療,結果藥物直接進入腸胃,與咽喉部位毫無關係。
藥方可用:牛蒡子、銀花、馬勃、連翹、射干、蘆根。
2. 外科
脈細數。春、夏間水顆如疥,下焦先發,延及四肢,此先天遺熱伏於陰分,乘天地之氣升越而發。病雖漸渺,除根最難,蓋陰液難成易損,情欲之感,皆與真陰有乖也。
虎潛丸。
寢食如常。自上年失血之後,巔頂、肌膚髮現疥瘰瘙癢,春發冬瘥,先以和血平調方。
制首烏,九蒸桑葉,浙菊花,炒杞子,三角胡麻,金銀花
紅棗肉和丸,每三錢。
陽氣發泄,水穀氣蒸,留濕為瘍。流膿之後,而睪丸偏墜。下焦瘡疾,皆濕甚鬱熱之徵,以宜行氣分、健陽運濕治。
刺蒺藜(雞子清制,四兩),生薏仁(四兩),製半夏,生益智仁(二兩),生於術(八兩),白茯苓
水泛丸。
骨骱屈伸之間,疥癬經年不愈,痛癢流水,外治敷貼不效,曲折處結核,抑且頻噫乾嘔,納食咽中似阻;經水期至,常有帶下。此陽明經絡中久有濕熱,浸淫既久,必有蟲蝕。外治清熱去濕殺蟲,內服藥餌以調和氣血為主,佐苦辛通其經絡,使氣血流行,內外兩治相合。
生耆皮,防風,生米仁,白蒺藜,當歸,防己,桔梗,威靈仙
大風癘疾,周身皮脫如麩,夜則烘烘潮熱,晝起鼓慄寒戰,其風毒流布營衛,無地循環不到,爍人氣血,深入臟腑,為瘍科緊要之症。余非瘍科,僅閱古人方書,推古方醉仙散為首,考其藥性,藉毒驅毒,慮有齒牙之傷。此症發於秋,甚於冬,至春暖入夏,則鮮相沿發,非纏綿之恙,非規矩準繩所能調攝者。暫宗羅氏既濟解毒湯,與高麗參末。
黃芩,升麻,大黃,防風,黃連,柴胡,威靈仙,甘草
陳酒浸一日,竹籃內攤干,煎服。
咽喉腫痛,湯入咽有阻,此皆鬱熱欲變喉風痹塞,急急清散。
牛蒡,元參,金銀花,桔梗,連翹,射干,綠豆殼,通草
另用川連、冰片、硼砂、牛黃點痛處。
喉痹勢緩,鬱火釀痰,未經全清,補湯少進。
炒黃川貝,天花粉,大沙參,夏枯草花,鮮菊葉,白通草
癰瘍膿潰以來,臥床氣機未暢,肥甘過進,胃壅生熱,致口中味甜,納少不飢。只因津液潰散之餘,原非痰凝之比,辛燥滲泄,都是動藥,洞然忽空,求助於食,陽動為消也。自述火升由下上巔,病來迅若風雷,與仲景厥陰心熱如飢恰合。可見厥陽震內風生,肝失和,胃受擾,咽乾舌枯,亦是厥陰消渴。
此肝為主病之臟,胃為受病之腑,古人謂九竅不和,都從胃治。夫清養胃陰,必先制肝陽之擾,故取甘酸化陰之法。
人參,炙甘草,炒麥冬,佩蘭葉,木瓜,生白芍,烏梅肉
瘍潰膩補,胃陽壅遏,加以暑濕熏蒸,自口鼻由中道而入,胃更不和,嘔逆泄瀉。古人謂九竅之疾都為胃病也,但胃為陽腑,剛燥須忌。久臥床褥,脾困艱運,和補仍佐通泄為宜,勿使氣分呆滯。
人參,金石斛,廣皮,荷葉,茯苓,烏梅肉,木瓜,澤瀉
白話文:
外科
脈象細數,春夏之間皮膚出現像疥瘡一樣的水泡,下焦首先發病,然後蔓延到四肢。這是先天遺留的熱邪潛伏在陰分,乘著天地之氣上升而發病。雖然病情看起來逐漸減輕,但徹底根除卻很困難,因為陰液難以生成而容易損傷,情慾的刺激都會損傷真陰。
治療用虎潛丸。
飲食起居如常。從去年失血後,頭頂和皮膚出現疥瘡、瘰癧,瘙癢難耐,春天發作,冬天痊癒,先用和血調經的方劑。
處方:制首烏、九蒸桑葉、浙菊花、炒杞子、三角胡麻、金銀花,紅棗肉和丸,每次服用三錢。
陽氣外泄,水谷之氣蒸騰,導致濕邪停滯而形成瘡瘍。膿液流出後,睪丸出現下墜。下焦的瘡疾,都是濕邪過盛、鬱熱的徵兆,因此應該以行氣分、健陽運濕的方法治療。
治療用水泛丸。
處方:刺蒺藜(雞蛋清製備,四兩)、生薏仁(四兩)、製半夏、生益智仁(二兩)、生於術(八兩)、白茯苓。
關節屈伸處,多年疥癬未愈,疼痛瘙癢,流膿流水,外敷治療無效,關節處形成結核,並且經常呃逆乾嘔,吞嚥食物時感覺咽喉梗阻;月經來潮時,常有白帶。這是陽明經絡中長期存在濕熱,浸淫日久,必然有蟲蝕。外治應清熱去濕殺蟲,內服藥物以調和氣血為主,輔以苦辛之味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內外治療相結合。
處方:生耆皮、防風、生米仁、白蒺藜、當歸、防己、桔梗、威靈仙。
大風癘疾,全身皮膚脫落像糠秕一樣,晚上覺得烘熱潮濕,白天則畏寒發抖,風毒瀰漫於營衛之間,無處不在,損傷氣血,深入臟腑,這是瘍科危急重症。我不是瘍科醫生,只是閱讀古人方書,參考古方醉仙散為主方,考慮其藥性,以毒攻毒,但擔心會損傷牙齒。此病在秋季發病,冬季加重,到了春暖夏熱則很少發作,並不是纏綿不愈的疾病,也不是規矩準繩所能控制的。暫時採用羅氏既濟解毒湯,加高麗參末。
處方:黃芩、升麻、大黃、防風、黃連、柴胡、威靈仙、甘草。用陳酒浸泡一天,然後攤放在竹籃裡晾乾,煎服。
咽喉腫痛,湯藥進入咽喉就感覺梗阻,這都是鬱熱欲化為喉風痹塞,需要緊急清散。
處方:牛蒡、元參、金銀花、桔梗、連翹、射干、綠豆殼、通草。另用川連、冰片、硼砂、牛黃點敷疼痛處。
喉痹症狀緩解後,鬱火化痰,尚未完全清除,補益藥物應少服用。
處方:炒黃川貝、天花粉、大沙參、夏枯草花、鮮菊葉、白通草。
癰瘍膿液潰破後,臥床不起,氣機不通暢,飲食肥甘過多,胃中壅塞生熱,導致口中感覺甜膩,食慾減少,不飢餓。這是因為津液潰散之後,並非痰飲凝滯,辛燥滲泄之品都是峻猛之藥,會導致氣機虛損,需要依靠飲食來補充,陽氣活動才能使病消退。病人自述熱邪由下向上蔓延到頭頂,病情來勢兇猛,與仲景所說的厥陰心熱如飢相似。可見厥陽震動,內生風邪,肝失調和,胃受擾亂,咽喉乾燥,舌頭枯燥,也是厥陰消渴。
此病以肝為主病之臟,胃為受病之腑,古人說九竅不和,都從胃來治療。要滋養胃陰,必須先制約肝陽的擾動,所以採用甘酸斂陰的方法。
處方:人參、炙甘草、炒麥冬、佩蘭葉、木瓜、生白芍、烏梅肉。
瘍瘡潰爛後用膩補之品,胃陽壅塞,加上暑濕薰蒸,從口鼻經中道而入,胃更加不和,出現嘔逆泄瀉。古人說九竅之疾都是胃病,但胃是陽腑,性燥烈,需忌用辛燥之品。久臥床榻,脾運化功能受阻,和補之品應佐以通泄之品,避免氣分停滯。
處方:人參、金石斛、廣皮、荷葉、茯苓、烏梅肉、木瓜、澤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