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瘧疾

桂枝木,炙甘草,泡淡黃芩,生白芍,南棗肉,生薑

脈空搏,面赤舌白,消渴汗出,晝夜不已,兩足逆冷,寒熱潮遲。此積勞陽虛,外邪易陷,本虛標實,復進柴葛加消導,謂之劫津,仍宜和營主治。

歸建中去糖。

,淡黃芩,知母,花粉,烏梅,廣皮白,製半夏,草果,枳實,白芍

外寒勢緩,熱渴勢甚,此少陽木火迫劫胃汁,脘中津衰。熱蒸痰飲,倘飲水過多,中焦不運,恐為水結。仿白虎之意,不泥其方,以示勿太過耳。

鮮竹葉,飛滑石,烏梅肉,麥門冬,知母,生白芍

胃為肝陽之擾,沖氣如呃,熱時煩躁不眠,純屬裡證,法當酸苦泄熱,俾陽明凝和。

知母,淡黃芩,生鱉甲,捲心竹葉,丹皮,生白芍,烏梅肉

胃虛熱氣上行,故覺氣塞,當養胃陰生津,使陽和則邪清。積勞有年之體,甘寒為宜。

人參,竹葉,知母,粳米,麥冬,石膏,生甘草

,鱉甲煎丸,早服七粒,午時七粒,暮時七粒,白滾湯送下。

,生牡蠣,桂枝木,人參,花粉,生白芍,烏梅肉

間日瘧脈弦,煩渴無汗,頭微痛,往來寒熱欲嘔,可與小柴胡湯。

柴胡,人參,生薑,黃芩,半夏

寒熱雖止,心熱口渴,營分餘邪未解。仿景岳玉女煎意,滋清營熱,此伏暑可去。

生地,知母,生甘草,生白芍,生石膏,竹葉心

口鼻吸入,上焦先受。因陰虛內熱體質,咳嗽震動絡中,逆致血上而脹。煩渴寒熱,究是客邪,先以清暑方法。

杏仁,竹葉心,黑梔皮,連翹心,石膏,荷葉汁

陰虛者邪未盡,癉熱汗解,用景岳玉女煎。

石膏,竹葉心,生地,知母,麥冬,白芍

夏季瘧發,溫熱恆多。攻下動里,里傷邪陷,變痢大痛。利頻不爽。強食脘中遂脹,濕熱阻遏,氣偏滯也。況久病大虛,恐有變厥之慮。

黃連,黃芩,人參,烏梅,白芍,當歸。

手指尖及背部皆寒,唇舌亦皆麻木。夫背為陽脈經行之所,四肢亦屬諸陽之本,況麻為氣虛,凡陰傷陽無不損,當撤去苦寒,進和中制木意。

人參,炙草,炒白粳米,新會皮,木瓜,白芍,炒荷葉蒂

脈大右澀,舌白,鼻竅乾黑,不飢不食。由暑濕內伏,新涼外來成瘧,汗泄表解,伏氣未罷,填塞胸臆,餘熱結於氣分,思得肺化,如秋冬天降,則清肅令行。況初病身痛,亦濕熱阻氣之象,諸家不及道此。

栝蔞皮,杏仁,黑梔,鬱金,川貝,枇杷葉

肥人多痰多濕,暑熱夏受,秋深涼來,伏熱乃發。汗多不解,非關表寒;煩渴喜飲,均是里病。肺失降而胸痞悶,濕邪盛而戰慄多。濕熱合邪,同時氣分,是太陰、陽明之瘧。醫不分經絡混治,所以旬日之外邪未退舍也。

木防己,杏仁,炒半夏,枳實汁,生石膏,炒厚朴,生薑汁

巔脹汗多,脘痞欲嘔,熱多寒少。初因遺泄陰傷,伏暑內發為瘧,忌用柴、葛再泄其陽。

白話文:

[瘧疾]

方劑一: 桂枝、炙甘草、黃芩、白芍、南棗、生薑。脈象空虛搏動,面色紅赤舌苔白,口渴多汗,晝夜不止,雙腳冰冷,寒熱交替時間延遲。這是因積勞導致陽氣虛弱,外邪容易入侵,屬於本虛標實的症狀,需再加入柴胡、葛根,並加入消導藥物,以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同時應調理氣血。需減少飲食中的糖分。

方劑二: 黃芩、知母、花粉、烏梅、陳皮、半夏、草果、枳實、白芍。外感寒邪較緩,口渴發熱卻很嚴重,這是少陽(肝膽)的木火之邪耗傷了胃液,胃中津液不足。熱邪蒸騰,痰飲內阻,如果飲水過多,中焦運化失常,恐會導致水腫。效仿白虎湯的思路,但不必拘泥於白虎湯的藥方,意在提醒用藥不可過度。

方劑三: 鮮竹葉、滑石、烏梅、麥門冬、知母、白芍。肝陽上擾胃部,導致呃逆,發熱時煩躁不安、失眠,屬於裡證,應以酸苦之味瀉熱,使陽明經氣平和。

方劑四: 知母、黃芩、鱉甲、竹葉、丹皮、白芍、烏梅。胃陰不足,熱氣上逆,導致氣塞,應滋養胃陰、生津液,使陽氣調和,邪氣自然消除。對於多年積勞的體質,宜用甘寒之品。

方劑五: 人參、竹葉、知母、粳米、麥冬、石膏、甘草。

方劑六: 鱉甲煎丸,早、午、晚各服七粒,用滾燙的開水送服。

方劑七: 生牡蠣、桂枝、人參、花粉、白芍、烏梅。間日瘧,脈象弦細,煩渴無汗,頭微痛,寒熱往來欲嘔,可用小柴胡湯加減。

方劑八: 柴胡、人參、生薑、黃芩、半夏。寒熱雖已停止,但心煩口渴,營氣中餘邪未清,效仿景岳《玉女煎》的思路,滋陰清熱。此為暑邪伏於體內所致。

方劑九: 生地、知母、甘草、白芍、石膏、竹葉心。口鼻吸入病邪,上焦首先受到影響。由於陰虛內熱體質,咳嗽震動經絡,導致氣血逆上而脹滿。煩渴寒熱,根本是外邪入侵,先以清暑方法治療。

方劑十: 杏仁、竹葉心、梔子皮、連翹心、石膏、荷葉汁。陰虛體質邪氣未盡,癉熱退而汗出,用景岳《玉女煎》。

方劑十一: 石膏、竹葉心、生地、知母、麥冬、白芍。夏季瘧疾,溫熱症狀較多。若攻下過猛傷及腸胃,則邪氣內陷,轉為痢疾,腹痛劇烈,大便頻繁不成形。強行進食則胃脘脹滿,這是濕熱阻滯,氣機不利所致。而且久病體虛,恐有氣厥的危險。

方劑十二: 黃連、黃芩、人參、烏梅、白芍、當歸。手指尖和背部都冰冷,嘴唇舌頭也麻木。背部是陽脈經絡循行的地方,四肢也屬於諸陽之本,麻木是氣虛的表現,凡是陰虛的,陽氣必定受損,應去掉苦寒之藥,改用溫和益氣、疏肝解鬱的藥物。

方劑十三: 人參、炙甘草、炒粳米、陳皮、木瓜、白芍、炒荷葉蒂。脈象有力但右側澀滯,舌苔白,鼻孔乾燥發黑,不飢不食。這是由於暑濕內伏,遇上秋涼而發病,汗出表邪解,但伏氣未盡,阻塞胸臆,餘熱結於氣分,需要使肺氣宣降,如同秋冬季節肅殺之氣一樣,才能使邪氣清除。而且初病時身痛,也是濕熱阻滯氣機的表現,許多醫家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方劑十四: 栝樓皮、杏仁、梔子、鬱金、川貝、枇杷葉。肥胖的人多痰多濕,夏季感受暑熱,秋季轉涼,伏熱則發病。汗多不解,並非表寒;煩渴喜飲,都是裡證。肺氣不降而胸悶,濕邪盛而戰慄。濕熱之邪同時侵犯氣分,這是太陰、陽明經的瘧疾。醫生不分經絡混治,所以十天以上外邪仍未去除。

方劑十五: 木防己、杏仁、炒半夏、枳實汁、生石膏、炒厚朴、生薑汁。頭脹汗多,脘腹痞滿欲嘔,發熱多寒少。最初是因飲食不節損傷陰液,伏暑內發為瘧,忌用柴胡、葛根等再泄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