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7)

1. 瘧疾

淡黃芩,花粉,蔞皮,杏仁,醋炒半夏,豆蔻,橘紅,飛滑石

寒熱已止,脘痞不飢,此清陽不主運通,益氣佐以芳香醒中。

人參,白蔻仁,炒白芍,陳皮,炒半夏,茯苓

舌灰白,胸痞,瘧來欲嘔昏厥,熱時渴飲,此暑熱不解,邪欲深陷,議瀉心法。

黃連,黃芩,厚朴,半夏,杏仁,薑汁

脈數,舌邊白。暑濕熱內伏為瘧,嘔逆胸滿,間日寒熱,邪勢未解,議以酸苦泄熱主治。

川連,草果仁,黃芩,廣皮白,烏梅,知母,半夏,生薑

脾腎陽虛,背寒吐涎。邪雖未盡,又慮正傷,扶正驅邪,以冀劫瘧。

人參,草果仁,炒焦半夏,生薑,烏梅肉,新會皮

粵中陽氣偏泄,途中煩勞涉虛。暑熱內伏,涼風外加,瘧來間日者,邪深不得與衛氣陽也。但客邪六氣,總化為熱。吐蛔消渴噦逆,厥陰、陽明病也,里證顯然,柴、葛泄表動陽,須忌。

川黃連,人參,黃芩,烏梅肉,生薑汁,枳實,半夏,生白芍

病起腹痛泄瀉,繼而轉瘧。舌膩,渴不能飲,嘔逆吐痰,脘中熱悶,乃暑熱內伏,足太陰之陽不主旋轉運通,有以霍亂而起。緣未及分經辨證,邪留不解,有內結之象。不特老人質弱,如今霜降土旺,天令欲收,邪勢未衰,未為穩妥,議用瀉心湯法。

淡黃芩,川連,杏仁,炒半夏,厚朴,薑汁

頭痛惡心嘔涎,冷自四肢起,舌白渴飲,胸痞悶,眼白帶黃,汗多,乃太陰濕瘧也。夏秋伏邪而發,並非暴受風寒,不可發散。

杏仁,枳殼,廣皮白,半夏,藿梗,蔻仁,厚朴,薑汁

瘧發於秋,名曰伏氣。兩旬不解,消滯清火而不見效。寒少熱多,口渴喜暖,心中懊憹,不能自主。是無形氣結,蔞、連、枳、半,只治有形有滯,寒熱未能開提,懊憹氣結,況無汗為煩,表裡氣機不行,顯然窒閉,宗仲景梔豉湯,一升一降,以開其結。

梔子,香豉(各三錢)

浴後寒熱,衛陽損也,用建中湯。

人參,歸身,桂枝木,蜜姜,黃耆,炙草,白芍,大棗

陽氣發泄,寒熱脈大。

蜀漆,龍骨,人參,桂木,牡蠣,生芍

左數甚。

人參,五味,山藥,熟地,芡實,茯神

左數寒熱。

人參,桂枝木,南棗,炙草,煅牡蠣

,人參,生白芍,生牡蠣,烏梅肉,炙甘草,小麥

,何人飲。

,鱉甲煎丸。

從來通則不痛,通者非流氣下奪之謂,作通陰陽訓則可。閱《內經》論痛,都因寒客。今脈左搏而大,氣墜便不爽,宛是陰液少,氣失疏泄。議用辛酸甘緩,而和體用。

小茴香炒當歸,生白芍

另參湯遠藥進。

,熟地,炙草,山藥,秋石丸,五味,白芍,茯神

脈左細右空。小產亡血未復,風邪外襲營衛孔隙,寒熱汗出。視目紫晦,面色枯痿,其真氣衰奪,最慮痙厥之變。此辛甘緩和補法,以護正托邪。

白話文:

[瘧疾]

一開始,使用黃芩、花粉、蔞皮、杏仁、醋炒半夏、豆蔻、橘紅、滑石等藥材。

寒熱症狀已止,但患者仍感脘腹痞悶,食慾不振,這是因為陽氣不足,無法正常運化,需益氣並佐以芳香醒脾胃之藥。因此,使用人參、白蔻仁、炒白芍、陳皮、炒半夏、茯苓。

患者舌苔灰白,胸部痞悶,瘧疾發作時想嘔吐,甚至昏厥,發熱時口渴飲水,這是暑熱未解,邪氣欲深入臟腑,需要瀉心火。因此,使用黃連、黃芩、厚朴、半夏、杏仁、薑汁。

脈象數,舌邊白。這是暑濕熱邪內伏導致的瘧疾,伴有嘔逆、胸悶,間日寒熱,邪氣尚未清除,需用酸苦藥物瀉熱。因此,使用川連、草果仁、黃芩、廣皮、烏梅、知母、半夏、生薑。

患者脾腎陽虛,後背發冷,流涎。邪氣雖未盡除,但擔心正氣受損,需扶正驅邪,以期根治瘧疾。因此,使用人參、草果仁、炒焦半夏、生薑、烏梅肉、新會皮。

患者在炎熱的南方地區,旅途勞累,體虛。暑熱內伏,又受涼風侵襲,間日發瘧,邪氣深入,無法與衛氣陽氣相抗衡。但外邪六氣最終都化為熱邪。患者出現吐蛔、消渴、呃逆等症狀,屬厥陰、陽明病,裡證明顯,不宜使用柴胡、葛根等發散表邪、溫通陽氣的藥物。因此,使用川黃連、人參、黃芩、烏梅肉、生薑汁、枳實、半夏、生白芍。

患者起病時腹痛泄瀉,繼而轉為瘧疾。舌苔膩,口渴但不能飲水,嘔逆吐痰,脘腹熱悶,這是暑熱內伏,足太陰經的陽氣不能正常運轉,可能由霍亂轉化而來。由於尚未細分經絡辨證,邪氣停留未解,有內結的徵象。尤其老年體弱者,此時霜降季節,土氣旺盛,天氣將轉涼,邪氣未衰,病情不穩定,需用瀉心湯法。因此,使用淡黃芩、川連、杏仁、炒半夏、厚朴、薑汁。

患者頭痛、噁心、流涎,發冷從四肢開始,舌苔白,口渴飲水,胸部痞悶,眼白帶黃,汗多,這是太陰濕瘧。夏秋伏邪而發,並非突然受風寒,不宜發散。因此,使用杏仁、枳殼、廣皮、半夏、藿梗、蔻仁、厚朴、薑汁。

秋季發生的瘧疾,稱為伏氣。兩旬不解,用消滯清火的藥物無效。寒少熱多,口渴喜溫,心中煩躁,不能自控。這是無形之氣結,蔞、連、枳、半夏等藥只治療有形有滯的病症,而寒熱之邪未能開通,煩躁之氣結,且無汗而煩,表裡氣機不通,顯然是氣機閉塞,應參考仲景的梔子豉湯,一升一降,以開通氣機。因此,使用梔子、香豉。

沐浴後寒熱,是衛陽受損,使用建中湯。因此,使用人參、歸脾、桂枝、蜜薑、黃耆、炙甘草、白芍、大棗。

陽氣外泄,寒熱並見,脈象洪大。因此,使用蜀漆、龍骨、人參、桂枝、牡蠣、生白芍。

脈象左側洪大。因此,使用人參、五味子、山藥、熟地、芡實、茯神。

脈象左側洪大,寒熱往來。因此,使用人參、桂枝、棗、炙甘草、煅牡蠣。

其他處方:人參、生白芍、生牡蠣、烏梅肉、炙甘草、小麥。

其他處方:何人飲。

其他處方:鱉甲煎丸。

經絡暢通則不痛,暢通並非指氣向下流瀉,應理解為調和陰陽。參考《內經》論述疼痛,都是由於寒邪客侵。現在脈象左側搏動洪大,氣機下墜,大便不暢,像是陰液不足,氣機失於疏泄,應使用辛甘酸緩和的藥物,調和臟腑。因此,使用小茴香炒當歸、生白芍。

另加參湯遠藥。

其他處方:熟地、炙甘草、山藥、秋石丸、五味子、白芍、茯神。

脈象左側細小,右側虛弱。患者小產失血未復,風邪外襲,侵犯營衛,出現寒熱交替、汗出。目色紫暗,面色枯萎,真氣衰弱,最擔心發生痙厥。因此,使用辛甘緩和的補益方法,以扶正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