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18)
卷上 (18)
1. 瘧疾
人參,白朮,乾薑,桂枝,炙草
脈虛數,舌白。身痛脘痞,有痰,寒熱日遲。此陰陽兩損,時令濕邪外薄,內應太陰,謂之虛邪,宜從中治。
人參,半夏,知母,生薑,茅朮,陳皮,草果仁,烏梅肉
夜來忽然昏暈,目無光,筋骨痛。營液暗損,任、督皆憊之象。
人參,炙甘草,鹿茸,當歸,酒炒白芍,鹿角霜
自昏厥以來,耳聾舌白,嘔逆涎沫,大便不通,必有暑邪吸入胃脘。此肝氣升舉,諸陽皆冒,腑氣窒塞,恐內閉昏脫,最為可慮。體虛夾邪,先清邪以安胃,議以酸苦泄熱驅暑。暑汗無止澀之例,總以勿進表散,乃里症治法也。
川連,黃芩,廣皮白,烏梅肉,生薑汁,炒半夏,枳實
兩脈皆起,神氣亦蘇,但大便未通,中虛舌白,理難攻下。況肝虛易驚,又屬瘧傷致厥,仲景雖有厥應下之文,驗諸色脈,不可徒執書文以致誤。
人參,半夏,生白芍,川連,枳實,烏梅肉
前此未盡瘧邪仍至,兼之惱怒,肝氣結聚中焦,補虛之中必佐散邪開結。
人參,生牡蠣,白芍,橘紅,炙鱉甲,丹皮
產後下虛,利後為瘧,是營衛交損,況色脈並非外邪,補劑頻進不應,由治錯亂。經云:陽維為痛苦寒熱。
人參,桂枝木,炒當歸,鹿角霜,炙甘草,炮黑姜
積勞傷陽,哀慼動藏,重重內損,其夏秋伏邪,已深在重圍。此從陰經而來,朱漢老非治時邪,病人服藥而安,溫藥助陽也。考三陰而投溫補扶正,正謂托邪。知母入咽即呃,陽明之陽幾漸,不飢不食不寐,陽不流行,三焦困,脾胃憊矣。肛墜屬陰傷氣陷,難任純剛之劑。
人參,當歸(米炒),厚朴,麋角(酒浸烘),炮姜,草果
陰瘧足太陰經,先進柴胡薑桂湯。
柴胡,黃芩,栝蔞根,甘草,桂枝,乾薑,生牡蠣
瘧兩旬不解,寒多熱少,是為牝瘧,進牡蠣散。
牡蠣,龍骨,肉桂,白芍,雲母,蜀漆,炙草,大棗
牝瘧寒多,內熱心悸。
陽旦湯,加生牡蠣、花粉。
勞瘧不止,肢腫寒多。
陽旦湯,加牡蠣、雲母石。
陰瘧四月,汗泄,下肢腫。
早服八味丸。
淡附子,細辛,生白朮,澤瀉
厥陰陰瘧不止,能食。
熟地炭,淡蓯蓉,牡蠣,五味子,鹿角霜,龍骨
陰瘧三年不愈,下虛遺泄。
蜀漆,牡蠣,炙黃耆,桂枝,龍骨,炙甘草
陰瘧久虛。
益氣湯加附子。
陰瘧脈沉,漸背寒肢冷,脘中食入痞滿。此屬陽氣傷極,春深木旺,恐變浮腫脹病,宜理中兼理下焦,勿得驅邪治瘧。
附子桂枝人參湯,加塊茯苓、生薑、大棗。
冬月伏邪,至春發為溫瘧,汗出不解,非因新感可知。脈虛,先有遺症,忌進耗散真氣,和正解邪為穩。
桂枝,草果,杏仁,白芍,枯芩,桔梗
瘧由四末,必犯中焦,胃獨受其侮克,故煩渴脘痞不飢。今日舌絳便溏,陰氣先傷,陽邪未盡,宜芩、芍和里,益以瀉木邪,救胃陰。
白話文:
[瘧疾]
方劑一: 人參、白朮、乾薑、桂枝、炙甘草 適用於脈象虛弱而數,舌苔白,身體疼痛、脘腹痞滿、痰多,寒熱發作時間間隔較長的情況。這是陰陽兩虛,加上時令濕邪侵襲,內傷太陰,屬於虛邪,應從中焦治療。
方劑二: 人參、半夏、知母、生薑、茅朮、陳皮、草果仁、烏梅肉 適用於夜間突然昏暈,目無神采,筋骨疼痛的情況。這是營血虧損,任脈、督脈都虛弱的表現。
方劑三: 人參、炙甘草、鹿茸、當歸、酒炒白芍、鹿角霜 適用於昏厥後,耳聾、舌苔白、嘔吐涎沫、大便不通的情況,可能是暑邪侵入胃脘。這是肝氣升騰,陽氣上逆,腑氣阻塞,可能導致內閉昏迷,非常危險。體虛夾雜邪氣,應先清熱邪以安撫胃氣,用酸苦藥物瀉熱驅暑。暑熱引起的汗出不止,不要使用發汗解表藥物,應從裡證治療。
方劑四: 川連、黃芩、廣皮白、烏梅肉、生薑汁、炒半夏、枳實 適用於脈象已恢復,精神也轉好,但大便仍未通暢,體虛、舌苔白的病人。這種情況不宜攻下。況且肝虛易驚,又是瘧疾導致的昏厥,雖然仲景方劑中有昏厥應當攻下的記載,但根據病人的面色脈象,不能死板地遵循書本,以免誤治。
方劑五: 人參、半夏、生白芍、川連、枳實、烏梅肉 適用於瘧疾未痊癒,又兼有惱怒,導致肝氣鬱結中焦的情況。在補虛的同時,必須佐以散邪解結的藥物。
方劑六: 人參、生牡蠣、白芍、橘紅、炙鱉甲、丹皮 適用於產後體虛,產後又患瘧疾的情況。這是營衛兩虛,而且面色脈象並非外邪,不應該頻繁服用補藥,治療方法錯亂了。經書記載:陽維脈受損會導致疼痛和寒熱。
方劑七: 人參、桂枝、炒當歸、鹿角霜、炙甘草、炮黑姜 適用於積勞傷陽,憂愁悲傷損傷臟腑,內傷嚴重,夏秋伏邪深入的情況。這是從陰經而來的邪氣,不是時邪,病人服用溫補藥物後病情好轉,說明溫藥可以助陽。考慮到三陰經受損,採用溫補扶正的方法,其實是托邪外出。知母入咽即呃逆,陽明經的陽氣逐漸衰弱,不飢不食不眠,陽氣不能正常運行,三焦受阻,脾胃虛弱。肛門墜脹是陰虛氣陷,不宜使用純陽的藥物。
方劑八: 人參、當歸(米炒)、厚朴、麋角(酒浸烘)、炮姜、草果 陰瘧屬太陰經,先用柴胡薑桂湯。
方劑九: 柴胡、黃芩、栝蔞根、甘草、桂枝、乾薑、生牡蠣 瘧疾兩周不愈,寒多熱少,是牝瘧,用牡蠣散。
方劑十: 牡蠣、龍骨、肉桂、白芍、雲母、蜀漆、炙草、大棗 牝瘧寒象較多,內有熱象,心悸。陽旦湯加生牡蠣、花粉。
方劑十一: 勞瘧不止,肢體腫脹,寒象較多。陽旦湯加牡蠣、雲母石。
方劑十二: 陰瘧四個月,汗出不止,下肢腫脹。早服八味丸。
方劑十三: 淡附子、細辛、生白朮、澤瀉 厥陰陰瘧不止,但能進食。
方劑十四: 熟地炭、淡蓯蓉、牡蠣、五味子、鹿角霜、龍骨 陰瘧三年不愈,下元虛弱,遺泄。
方劑十五: 蜀漆、牡蠣、炙黃耆、桂枝、龍骨、炙甘草 陰瘧久病體虛。益氣湯加附子。
方劑十六: 陰瘧脈象沉弱,逐漸出現背寒肢冷,脘腹痞滿,飲食不消。這是陽氣受損極度衰弱,春天木氣旺盛,擔心轉變成浮腫脹滿病,應當理中焦兼顧下焦,不要單純驅邪治療瘧疾。附子桂枝人參湯加塊茯苓、生薑、大棗。
方劑十七: 桂枝、草果、杏仁、白芍、枯芩、桔梗 冬天伏邪,到春天發作成為溫瘧,汗出不止,不是新感邪氣,脈象虛弱,之前已有遺症,忌諱耗散真氣,應當溫和解邪。瘧疾從四肢蔓延,必然侵犯中焦,胃最先受到損害,所以煩渴、脘腹痞滿、不飢。今天舌紅便溏,陰氣先受損傷,陽邪未盡,應用黃芩、白芍和解里證,再用藥瀉肝木邪氣,救治胃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