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5)
卷上 (5)
1. 時癘濕溫
疫邪三焦兼受,營衛失度,體虛防厥。
犀角,連翹,川貝母,元參,銀花,鮮菖蒲
舌白灰刺,肢痙牽厥,神識少慧如寐,嘿嘿囈語。穢邪欲閉宜開,久延胃氣已乏,闢穢須輕,輔以養胃。
人參,半夏,鮮菖蒲根汁,粳米,麥冬
口鼻吸入穢濁,著於膜府。不飢嘔逆,中焦病也。宜通濁痹為正法,忌清涼發散。
杏仁,草果仁,檳榔,藿香,蔻仁,製半夏,厚朴,薑汁
鼻煤舌縮,耳聾神呆,環口裂血,津液被劫,必漸昏昧。邪已入絡,所謂內閉外脫。
犀角尖,元參,銀花露,鮮生地,連翹,石菖蒲
又化服至寶丹
穢濁閉塞胸膈,神迷昏厥,速速開竅。
牛黃丸。
熱蘊三焦,煩渴不寐,遍體赤斑,兩脈搏數。
犀角尖,生地,連翹,金銀花,羚羊角,元參,花粉,菖蒲根
營虛斑伏不透,咽痛嘔惡,議《金匱》升麻鱉甲湯。
升麻(一錢),歸身(二錢),川椒(三分),鱉甲(四錢),赤芍(一錢)
熱久陰傷,津液不承,咳嗆,舌紅罩黑,不飢不食,肌膚甲錯,渴飲不休,當滋胃汁以供肺,惟甘寒為宜。
麥冬,桑葉,蔗汁,花粉,梨汁
久郁內傷,著於時令之濕熱。舌焦黃,頭痛汗出腰痛,乃內外兩因之病,最防昏厥。
羚羊角,黑梔皮,黃芩,石菖蒲,連翹仁,鬱金
穢濁熱氣,蔽塞神昏,舌黃呃逆。勢甚險篤,先用萬氏清心牛黃丸一服。
時氣兼勞倦悒鬱,舌黃,氣促身痛。當以內傷為重,禁風藥。
杏仁,栝蔞皮,黑梔,桔梗,枳實,滑石
溫邪入里,昏昏似寐,並不大熱渴飲。必夾濕氣,故身痛耳聾。當宜通其里,莫以發散消導,大犯濕溫劫津之戒。
杏仁,梔皮,香豉,連翹,鬱金,淡芩
風溫濕熱,狀如瘧症。神昏妄言煩渴,已非表病。木防己湯主之。
木防己,黑梔,土蔞皮,石膏,連翹,杏仁
脈右大,舌黃不渴,嘔吐黏痰,神躁,語言不清,身熱不除。此勞倦內傷,更感溫邪,須防變痙。
厚朴,廣皮,六一散,石菖蒲根汁,白蔻仁,茯苓,淡竹葉
此濕溫也,濕著關節為痛,濕阻氣隧為痞悶,濕留腸胃為下利,濕蒸則裡熱如火,是以畏見日光。積勞陽氣大傷,腸風營陰耗泄。體虛而兼六淫之邪,頗為重症。大旨以和陽明、厥陰為主。
枯黃芩,川楝皮,製半夏,廣皮白,生白芍,烏梅肉,茯苓,川黃柏
濕邪骨骱發紅瘰,胸聚濁痰,消濁未已,用木防己湯。
木防己,杏仁,生米仁,生石膏,滑石,寒水石,通草(五錢,煎湯代水)
白話文:
時疫之邪氣侵犯全身,導致身體內外失調,體虛者要小心昏厥。
可以使用犀角、連翹、川貝母、元參、銀花、鮮菖蒲等藥材。
症狀為舌苔白灰且有芒刺,四肢抽搐,神智不清如睡著一般,喃喃自語。此為邪氣欲閉塞,應當疏通,若時間拖久導致胃氣衰弱,解穢氣要溫和,並輔以養胃之藥。
可以使用人參、半夏、鮮菖蒲根汁、粳米、麥冬等藥材。
穢濁之氣從口鼻吸入,附著於體內膜絡。若不覺得飢餓反而想吐,這是中焦的問題。應該用疏通濁氣的方法,忌用清涼發散的藥。
可以使用杏仁、草果仁、檳榔、藿香、蔻仁、製半夏、厚朴、薑汁等藥材。
如果鼻頭像煤炭般黑,舌頭捲縮,耳聾,神情呆滯,嘴角裂開出血,體內津液被耗竭,必定會逐漸昏迷。這是邪氣已深入絡脈,是內閉外脫的危急情況。
可以使用犀角尖、元參、銀花露、鮮生地、連翹、石菖蒲等藥材。
也可以服用至寶丹。
穢濁之氣閉塞胸膈,導致神志昏迷,應當立即開竅。
可以使用牛黃丸。
熱邪積聚在全身,導致心煩口渴,失眠,全身出現紅色斑點,脈搏跳動快速。
可以使用犀角尖、生地、連翹、金銀花、羚羊角、元參、花粉、菖蒲根等藥材。
若身體虛弱導致斑疹隱伏不透,且咽喉疼痛、嘔吐噁心,可考慮使用《金匱要略》中的升麻鱉甲湯。
升麻一錢,當歸身二錢,川椒三分,鱉甲四錢,赤芍一錢。
熱邪久積導致陰液受損,津液不足,出現咳嗽、氣喘,舌紅且有黑色苔,不覺得飢餓、不進食,皮膚乾燥粗糙,口渴卻喝不停,應當滋養胃液以潤肺,宜用甘寒的藥材。
可以使用麥冬、桑葉、蔗汁、花粉、梨汁等藥材。
若久病鬱積導致內傷,又受時令的濕熱侵襲,出現舌苔焦黃、頭痛、出汗、腰痛等症狀,此為內外兩方面原因引起的疾病,要特別小心昏厥。
可以使用羚羊角、黑梔皮、黃芩、石菖蒲、連翹仁、鬱金等藥材。
穢濁熱氣遮蔽神智,導致昏迷、舌苔黃、打嗝,情況非常危險,應先服用萬氏清心牛黃丸。
若因時令氣候加上勞累、心情鬱悶,導致舌苔黃、氣喘、身體疼痛,應當以治療內傷為主,禁用發散的藥。
可以使用杏仁、栝蔞皮、黑梔、桔梗、枳實、滑石等藥材。
溫熱邪氣侵入體內,導致昏昏欲睡,並非發高燒口渴。必定夾雜濕氣,所以會出現身體疼痛、耳聾。應該疏通體內,不要用發散或消導的藥,以免犯了濕溫病劫奪津液的禁忌。
可以使用杏仁、梔皮、香豉、連翹、鬱金、淡芩等藥材。
風溫濕熱的症狀,類似瘧疾。若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心煩口渴,已不是表證。可用木防己湯治療。
木防己、黑梔、土蔞皮、石膏、連翹、杏仁等藥材。
若脈象右邊較大,舌苔黃但不口渴,嘔吐黏痰,神情煩躁,說話不清,身體發熱不退。此為勞累內傷,又感受溫邪,須預防抽搐。
可以使用厚朴、廣皮、六一散、石菖蒲根汁、白蔻仁、茯苓、淡竹葉等藥材。
此為濕溫病。濕氣停留在關節會引起疼痛,阻礙氣的運行會導致胸悶,停留在腸胃會引起腹瀉,濕邪鬱積會導致體內發熱如火,所以會怕見陽光。若積勞過度會導致陽氣大傷,腸道陰液耗損。身體虛弱又兼受外邪,屬於重症。治療的大方向以調和陽明經、厥陰經為主。
可以使用枯黃芩、川楝皮、製半夏、廣皮白、生白芍、烏梅肉、茯苓、川黃柏等藥材。
濕邪導致關節紅腫,胸部積聚痰濁,若清除濁氣效果不佳,可用木防己湯。
木防己、杏仁、生薏仁、生石膏、滑石、寒水石、通草(五錢,煎湯代水)等藥材。
2. 暑
(三氣交蒸,暑邪無不夾濕,濕病俱以入暑門)
本系勞倦氣虛之體,當此暴熱,熱從口鼻受,竟走中道。經云: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暑熱蒸迫,津液日槁,陽升不寐,喘促舌乾,齒前板燥,刻欲昏冒矣。甘寒生津益氣,一定之理。
人參白虎湯加捲心竹葉、麥門冬。
煩渴耳聾,但熱無寒,漸嘔,胸腹痞脹。此暑熱由口鼻入,三焦受濁,營衛不通,寤不成寐。日期半月,熱深入陰,防其瘛瘲發厥。
桂枝白虎湯。
暑風頭脹口渴,身熱嘔痰,脈弦,防瘧。
香薷,花粉,貝母,杏仁,蘇梗,橘紅
暑風未變成瘧,欲嘔,脘痹氣喘,乃上焦受病。正氣久虛,無發散消導更通大便之理。此乃口鼻受氣,與風寒停食不相侔者。
杏仁,花粉,黃芩,蘇梗,白蔻,厚朴
暑邪在上,清空諸竅熱瘡,咳痰氣促,肺熱急清。
竹葉,杏仁,黃芩,連翹,川貝,鬱金
潮熱煩渴,欲得冷飲。暑燥津液,故發疹唇瘡,不足盡其邪。理進清氣熱,通營衛。
桂枝白虎湯加麥冬。
熱傷肺氣,煩渴便秘,但暑病忌下,尚宜甘寒生津為主。
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玉竹。
氣熱劫津煩渴,安寐則減,此虛象也。況咳嗽百日,肺氣大傷,此益氣生津,諒不可少,勿以拘宿垢未下,致因循也。
人參,捲心竹葉,木瓜,麥冬,大麥仁
暑熱由中而受,不可表散。
藿香梗,杏仁,黃芩,木瓜,絲瓜葉,蔻仁,橘紅
暑熱消爍胃汁,口渴不飢,以制木和胃。
省頭草,生白芍,橘紅,麥門冬,烏梅肉,半曲
脈右弦,中痞。暑邪入里,三焦俱病。況發汗後熱不解,其病不在表可知矣。進苦勝於辛方法。
杏仁,金石斛,黃芩,花粉,桔梗,陳皮白,草果
陰虛之體,遇夏氣泄,元氣受傷,神倦不耐煩勞。復因暑邪竊踞中宮,遂致胃不知飢,口不知味,或噁心,或噯氣,腹鳴漸痛。豈非病在中焦,久延三焦俱困。恐有瘧、痢之虞,宜安閒調攝,旬日可安,進溫膽法。
竹茹,金石斛,木瓜,鬱金,半曲,廣皮,烏梅
暑熱傷氣,形均日減。汗泄則煩倦,氣浮越面腫。夏月正在氣泄,當治後天。仿東垣清暑益氣法。
人參,五味,神麯,黃柏,煨葛根,麥冬,川連,麥芽,澤瀉
久虛之體,客氣易於乘襲。近因濕熱穢氣所觸,中宮不和,升降失節,宜先進六和湯。
長夏脾胃主乎氣候。暑濕氣自口入,由膜原以入中宮,脾胃受困,正氣已餒,勉進食物,不肯轉運,氣機呆鈍,清濁失職,郁遏於中,少火皆為壯火。欲噯不得,心中熱,思冷飲,坐起頭旋欲暈,形骸疲倦無力,皆壯火食氣,內風掀旋之象。藥餌效與不效在醫,而平居調護功夫須自琢磨,冀免小愈病加之累,屢經反復,再無復原之日。古人因病損真,生氣不來,最深慮及此。
白話文:
[暑]
體質虛弱的人,在酷熱天氣下,熱氣從口鼻侵入,直達內臟。 古書記載:氣虛體熱,是因中暑所致。暑熱逼迫,體液日漸耗竭,陽氣上升導致失眠,呼吸急促,舌乾口渴,牙齦乾燥,隨時可能昏厥。甘寒的藥物可以生津益氣,這是必然的道理。
可用人參白虎湯,再加捲心竹葉、麥門冬。
出現煩渴、耳聾,只有熱感沒有寒感,逐漸嘔吐,胸腹脹滿。這是暑熱從口鼻侵入,三焦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失眠。持續半個月,熱邪深入陰經,要預防抽搐和厥逆。
可用桂枝白虎湯。
中暑伴隨頭脹、口渴、身熱、嘔吐痰涎,脈象弦細,要預防瘧疾。
可用香薷、花粉、貝母、杏仁、蘇梗、橘紅。
中暑尚未發展成瘧疾,想嘔吐,脘腹脹痛、氣喘,是上焦受病。正氣長期虛弱,不能用發散、消導、通便的方法。這是從口鼻吸入暑邪,與風寒停滯飲食不同。
可用杏仁、花粉、黃芩、蘇梗、白蔻、厚朴。
暑邪在上焦,要清熱解毒,治療熱瘡、咳嗽、痰多、氣促、肺熱。
可用竹葉、杏仁、黃芩、連翹、川貝、鬱金。
潮熱煩渴,想喝冷飲。暑熱耗傷津液,所以長疹子、唇瘡,邪氣未能完全排出。治療要清熱解毒,疏通氣血。
可用桂枝白虎湯,再加麥冬。
暑熱傷及肺氣,煩渴便秘,但暑病忌諱瀉下,還是應該以甘寒生津為主。
可用竹葉石膏湯,去掉半夏,再加玉竹。
氣熱耗傷津液,煩渴,睡著後症狀減輕,這是虛證。何况咳嗽百日,肺氣受損嚴重,所以益氣生津很重要,不要因為大便未通而延誤治療。
可用人參、捲心竹葉、木瓜、麥冬、大麥仁。
暑熱由內而生,不能表散。
可用藿香梗、杏仁、黃芩、木瓜、絲瓜葉、蔻仁、橘紅。
暑熱消損胃液,口渴不飢,要用和胃的藥物。
可用省頭草、生白芍、橘紅、麥冬、烏梅肉、半夏曲。
脈象右弦,中焦痞滿。暑邪入裡,三焦皆病。況且發汗後熱退不了,可知病不在表。要用苦寒勝於辛溫的藥物。
可用杏仁、金石斛、黃芩、花粉、桔梗、陳皮、草果。
陰虛體質的人,遇到夏季暑熱,元氣受損,精神倦怠,不耐勞累。又因暑邪侵犯中焦,導致胃口不好,食不知味,可能噁心、呃逆、腹鳴腹痛。這顯然是中焦受病,時間久了,三焦都受累。恐怕會有瘧疾、痢疾的危險,要好好休息,調養十天左右就能好轉,用溫膽的方法。
可用竹茹、金石斛、木瓜、鬱金、半夏曲、廣皮、烏梅。
暑熱傷及元氣,身體日漸消瘦。出汗後煩倦,氣浮、面腫。夏天正是氣虛的時候,要治療後天之本。仿效東垣清暑益氣的方劑。
可用人參、五味子、神麴、黃柏、煨葛根、麥冬、川連、麥芽、澤瀉。
體質虛弱的人,容易感受外邪。最近因為濕熱穢濁之氣的侵襲,中焦失調,升降失常,應該先服用六和湯。
長夏脾胃受氣候影響最大。暑濕之邪從口入,經由黏膜進入中焦,脾胃受困,正氣衰弱,勉强進食,卻無法消化吸收,氣機呆滯,清濁不分,鬱結於內,一點點熱都像大火一樣。想打嗝卻打不出,心中煩熱,想喝冷飲,坐起時頭暈想吐,身體疲倦無力,這些都是陽氣過盛,內風擾動的表現。藥物能否見效,在於醫生,但日常的調養更重要,應當自我努力,避免病情好轉後又加重,反覆發作,難以痊癒。古人最擔心的是疾病損傷元氣,生機難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