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4)
卷上 (4)
1. 春溫
水制熟地,茯苓,生白芍,磁石,澤瀉,山藥,丹皮,辰砂
多言原從熱治,診脈小數,又當元氣大泄之餘,故壯水制陽,王道成法。若但說實火,純以苦降,必致變症蜂起。試論食粥後,原有片時安靜,豈非水穀鎮胃,虛陽不致擾動?焉得純以實火治。以陰陽偏勝為理,不致敗壞。
天冬,川黃連,生地,女貞,茯神,雞子黃,阿膠,白芍
左三部動數倍右,陽擾不和戀;定是陰中之火,所以粥食鎮胃稍安。且善飢欲食,即《內經》陽亢為消之驗。治法總在足三陰,勿參入亂藥為正。質重益陰,佐以介類潛藏立法。
熟地,龜甲,萸肉,白芍,茯神,鱉甲,女貞,炙草
鼻煤唇裂舌腐。頻與芩連,熱不肯已,此病輕藥重,致流行之氣結閉不行,郁遏不通,其熱愈甚,上則不嗜飲納食。小便雖利,便必管痛。三焦皆閉,神昏痙厥有諸矣。
竹葉,杏仁,川貝母,連翹,射干,鮮石菖蒲汁
自停服藥,日有向愈之機。胃困則痞悶不欲食,今雖未加餐,已知甘美,皆醒之漸也。童真無下虛之理,溲溺欲出,尿管必痛,良由肺津胃汁,因苦辛燥烈氣味劫奪枯槁,無以運行。若必以分利為治,所謂泉源既竭,當滋其化源;九竅不和,都屬胃病也。
甜杏仁,蔗汁,麥冬,梨汁
初春暴冷,暖覆臥床,漸漸失音,久則咽喉皆痛,痰沫上泛。納食照常,已非虛象。致內為熱迫,外為寒鬱。
越婢加半夏湯。
溫邪形寒痰嗽。脈形細小,少陰本氣素弱,治邪宜以輕藥,勿得動下。
蘇梗,桑葉,沙參,杏仁,玉竹,橘紅
溫邪爍陰,寒熱渴飲,不汗出。
玉女煎去麥冬,加竹葉,燈心。
白話文:
春溫
處方一:水制熟地、茯苓、生白芍、磁石、澤瀉、山藥、丹皮、辰砂。
病人多言病情由熱引起,脈象細弱,但卻是元氣大泄之後的表現,所以要滋陰壯水以制約陽氣,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只認為是實熱,單純用苦寒之藥瀉火,必然會導致病情複雜多變。試想一下,病人吃粥後,病情會暫時好轉一段時間,這不就是因為水穀能滋養胃氣,虛陽得到抑制的緣故嗎?怎麼能單純地用瀉火的方法治療呢?治療的關鍵在於調整陰陽的平衡,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處方二:天冬、川黃連、生地、女貞子、茯神、雞蛋黃、阿膠、白芍。
左手的脈象比右手的脈象快很多,說明陽氣擾動,陰陽失調;這一定是陰虛內熱的表現,所以吃粥後症狀略微緩解。而且病人還經常感到飢餓想吃東西,這正如《內經》中所說的陽亢導致消瘦一樣。治療方法總體上要著重於足三陰經,不要加入與主方相違背的藥物。方中以滋陰的藥物為主,輔以一些潛藏藥力,使藥性平和。
處方三:熟地、龜甲、吳茱萸肉、白芍、茯神、鱉甲、女貞子、炙甘草。
病人出現鼻塞、嘴唇裂、舌頭潰爛等症狀。多次使用黃芩、黃連等清熱藥,但熱症仍然沒有好轉,這是因為藥物過於猛烈,導致體內正氣被抑制,氣血運行受阻,熱邪更加嚴重,病人因此不想喝水、吃東西。雖然小便通暢,但排尿時會感到疼痛。三焦都阻塞不通,病人神志昏迷、抽搐痙攣等症狀都出現了。
處方四:竹葉、杏仁、川貝母、連翹、射干、鮮石菖蒲汁。
病人停藥後,病情逐漸好轉。胃部不適導致病人胸悶、不想吃東西,但現在即使沒有進食,也能感覺到食物的甘美,這都是病情好轉的跡象。兒童一般不會有下元虛弱的情況,如果排尿時尿道疼痛,是因為苦辛燥烈的藥物損傷了肺津、胃液,導致體液不足,無法正常運轉。如果一定要用瀉下藥物,那麼等於是竭澤而漁,應該滋養其化生之源;九竅不通,都與胃病有關。
處方五:甜杏仁、蔗汁、麥冬、梨汁。
早春時節突然受寒,臥床保暖後,聲音逐漸嘶啞,時間久了咽喉都疼痛,並伴有痰沫湧上咽喉。但食慾正常,不是虛證。這是因為體內熱邪鬱結,體表又受寒邪阻滯。
處方六:越婢加半夏湯。
溫邪導致寒邪外顯,痰嗽咳嗽。脈象細弱,少陰經的元氣本來就虛弱,治療溫邪應該用輕柔的藥物,避免使用峻下之藥。
處方七:蘇梗、桑葉、沙參、杏仁、玉竹、橘紅。
溫邪耗傷陰液,病人感到寒熱交替,口渴,但不發汗。
處方八:玉女煎去麥冬,加竹葉、燈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