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1)

1. 瘧疾

瘕泄下冷熱升,議通攝任、督之散越。

鹿角霜(三錢),熟地炭(五錢),補骨脂(鹽水先煎百沸,八分),敗龜板(刮光炙脫研,三錢),雲茯苓(錢半),石殼建蓮(連殼勿研,十粒)

經先期三日,熱多寒少,脈左弦大。血分偏熱,治厥陰瘧邪窒在血。

生鱉甲,冬桑葉,青蒿梗,炒桃仁,炒丹皮,川貝母

瘧乃暑濕客邪,血證逢時便從。已是陰虧體質,治邪須顧本元,議與竹葉地黃湯。

竹葉,知母,川貝母,鮮生地,薄荷

寒熱後,診脈小弱,舌白,渴不欲飲,痰多氣悶。瘧未盡而正已虛,不可過攻,防其衰脫。

生術,半夏,草果仁,廣皮,茯苓,厚朴

瘡家濕瘧,忌用表散。

蒼朮白虎加草果仁。

伏邪成瘧,寒熱間日作,汗多欲嘔,中脘痞悶不飢,進瀉心湯法。

川連,黃芩,杏仁,枳實,薑汁,半夏,厚朴,草果

脈無力,寒熱夜作,煩渴噁心,舌黃中痞。雖是伏暑為瘧,然平素煩勞,即屬內傷,未可泥於發散消食,先進瀉心湯以泄蘊熱。

川連,淡黃芩,花粉,枳實,薑汁,炒半夏,豆蔻,橘紅

寒熱後津傷,舌上黑胎,口乾不知味,食不易飢,大便不爽,宜進滋養陰液法。

麥冬,知母,橘紅,人參,川石斛,烏梅肉

產後未滿百日,下焦精血未旺,遂患三瘧,緣真氣內怯,邪不肯外出。醫藥清散攻下,僅治三陰之瘧,遂致魄汗淋漓,乃陽氣脫散敗壞之象矣。

人參,補骨脂,炒黑茴香,茯苓,歸身

濕盛寒戰,不解成瘧。濕主關節為痛,邪在裡為煩,總以濕熱里瘧,治宜用苦辛。

川連,黃芩,杏仁,薑汁,半夏,厚朴

脈大,寒熱渴飲,舌漸黃。氣分熱勝,血弱已久,恐邪漫劫津,清氣熱即以和陽,議用張氏玉女煎。

石膏,竹葉心,鮮生地,知母,生甘草,生白芍

伏邪留於少陰、厥陰之間,為三日瘧。百日不愈,邪傷真陰,夢遺盜汗。津液日枯,腸燥便難。養陰藥雖為有益,但深沉瘧邪,何以得追拔掃除?議以仲景鱉甲丸三十粒,早上開水送下,午後進養陰通陽藥。

復脈湯,去人參、生薑、加牡蠣、鹿角霜。

邪與氣血膠凝則為瘧。女病在絡。自左脅漸歸於中焦,木乘土位。東垣謂瘧久必傷脾胃。既成形象,宜通惡守,佐芳香乃能入絡。凡食物肥膩呆滯,尤在禁例。所慮延及中滿。

人參,草果,陳皮,木香,茯苓,厚朴,青皮,鬱金汁。

深秋曾診,擬議此病為暑濕食瓜,辛甘寒分利,奈何脾陽又受辛寒之累,致濁陰聚形,頻遭食復,陽屬受戕。凡身中脾陽宜動,動則運;腎陽宜藏,藏則固,斯為命根。《局方》大建脾丸、仲淳資生丸,多以補虛通滯,芳香合用,取其氣通濁泄,人參輔正之力得矣。

人參,陳皮,厚朴,益智仁,茯苓,木香

間日寒戰,發熱渴飲,此為瘧。飲水結聚,而心中痛脹,乃病上加病。不敢用湧吐之藥,暫與開肺氣壅遏一方。

白話文:

瘧疾

初期症狀表現為腹部腫脹、腹瀉,伴隨寒熱交替,應疏通任脈、督脈,使邪氣散發。處方:鹿角霜三錢,熟地黃炭五錢,補骨脂(鹽水先煎煮一百沸,取八分),炮製過的龜板(刮淨炙烤研磨,三錢),雲茯苓一錢半,石蓮子(帶殼,勿研磨,十粒)。

三日之前,患者發熱較多,畏寒較少,脈象左邊弦脈有力,說明血分偏熱,是厥陰瘧邪阻塞於血液之中。處方:鱉甲,桑葉,青蒿梗,炒桃仁,炒丹皮,川貝母。

瘧疾是由於暑濕之邪入侵,遇上經期就會發作。患者已屬陰虛體質,治療邪氣必須顧護根本,因此應服用竹葉地黃湯。處方:竹葉,知母,川貝母,鮮生地,薄荷。

寒熱發作之後,脈象細弱,舌苔白,口渴但不願飲水,痰多氣悶。瘧疾尚未完全痊癒,而正氣已虛,不可過度攻邪,以免導致虛脫。處方:生白術,半夏,草果仁,廣陳皮,茯苓,厚朴。

濕邪引起的瘧疾,忌用發散表邪的藥物。處方:蒼朮白虎湯加草果仁。

伏暑之邪導致的瘧疾,寒熱交替發作,多汗想嘔吐,中脘部痞悶不飢,應使用瀉心湯。處方:川連,黃芩,杏仁,枳實,薑汁,半夏,厚朴,草果。

脈象無力,寒熱交替發作於夜間,煩渴噁心,舌苔黃膩,中脘痞悶。雖然是伏暑引起的瘧疾,但平素勞累,屬內傷,不可單純依靠發散和消食的藥物,應先用瀉心湯瀉去積熱。處方:川連,淡黃芩,花粉,枳實,薑汁,炒半夏,豆蔻,橘紅。

寒熱之後津液受損,舌苔黑,口乾味淡,食慾不振,大便不暢,宜滋養陰液。處方:麥冬,知母,橘紅,人參,川石斛,烏梅肉。

產後未滿百日,下焦精血未復,患上瘧疾,由於真氣內虛,邪氣不能外散。之前的治療方法清熱散邪攻下,只治療了三陰經的瘧疾,導致患者大汗淋漓,這是陽氣外泄衰敗的表現。處方:人參,補骨脂,炒黑茴香,茯苓,當歸。

濕邪盛而寒戰,不能形成瘧疾發作的規律。濕邪導致關節疼痛,邪氣在裡則煩躁,總體而言是濕熱內盛引起的瘧疾,治療應選用苦辛之藥。處方:川連,黃芩,杏仁,薑汁,半夏,厚朴。

脈象有力,寒熱交替伴隨口渴多飲,舌苔漸黃。氣分熱盛,血虛已久,恐怕邪氣耗傷津液,應清熱和陽,服用張氏玉女煎。處方:石膏,竹葉心,鮮生地,知母,生甘草,生白芍。

伏暑之邪停留在少陰、厥陰經之間,導致三日瘧。百日不愈,邪氣傷及真陰,出現遺精盜汗,津液枯竭,腸燥便秘。雖然養陰藥物有益,但深伏的瘧邪如何才能清除?應服用仲景鱉甲丸三十粒,早晨用開水送服,下午服用養陰通陽的藥物。處方:復脈湯(去人參、生薑,加牡蠣、鹿角霜)。

邪氣與氣血凝結則形成瘧疾。女性疾病多在經絡。瘧疾從左脅部逐漸移至中焦,木氣克土。東垣(指張仲景)說瘧疾久病必傷脾胃。既已成形,應通利邪氣,並佐以芳香之藥以達經絡。所有肥甘厚膩的食物都應忌口,以免加重病情。處方:人參,草果,陳皮,木香,茯苓,厚朴,青皮,鬱金汁。

深秋時節曾診治,此病可能是暑濕加上食用瓜果,辛甘寒涼之物損傷脾陽,導致濁陰凝聚,頻頻復發,陽氣受損。人體脾陽宜動,動則運化;腎陽宜藏,藏則固攝,這是生命的根本。《局方》大建脾丸、仲淳資生丸,多用於補虛通滯,芳香藥物合用,使氣機通暢,濁氣排出,人參扶正。處方:人參,陳皮,厚朴,益智仁,茯苓,木香。

間日寒戰,發熱口渴,這是瘧疾。飲水後加重,胸悶脹痛,這是病情加重。不敢用嘔吐的藥物,暫時用開肺氣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