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連翹,金銀花,馬兜鈴,水蘆根,川貝,白金汁,川通草

連朝驟熱,必有暑氣內侵。頭熱目瞑,吸短神迷,此正虛邪留,清補兩難,先與益元散三錢,用嫩竹心二錢,煎湯涼用。當服綠豆清湯代茶。

暑熱吸受,先傷於上。初病咳逆,震動血絡,暑熱仍在,見血治血,已屬不法;參入重劑,傷及無病之地。晡時頭脹,潮熱咳嘔,邪在氣分,當推上病治下之旨。

西瓜翠,白通草,六一散,白蘆根,生薏仁

暑濕上入,氣分先受,非風寒停滯,用發散消導者,治之不法,邪入血分矣。

犀角,竹葉,綠豆皮,連翹,花粉,益元散

暑入營絡,吐痰血,以心營肺衛兩清法。

竹葉,生地,麥冬,連翹,元參,川貝

舌絳口渴,夜熱神煩,大便不實,胸中痞悶。乃伏暑入里,非表散可解,進開心胞一法。

竹葉,犀角,細葉菖蒲,川連,元參,鬱金

伏暑發熱,經旬不解,暮夜神識不清,少腹脹痛,大便不通,穢濁蘊結,慮其內閉痙厥之患。

清心牛黃丸。

汗出神煩,晡時潮熱,胃中痛至少腹。熱邪凝結血分,恐瘀滯之變,進清血中之熱。

鮮生地,丹參,山梔,銀花露,丹皮,元參,鬱金汁,白金汁

上現衄血,心痛殃及小腹,晝靜夜躁,常以寒慄,宛如熱入血室。前云邪在血中陰分,已屬顯然。滋清血藥,正在以搜剔伏邪耳。

鮮生地,犀角尖,元參,丹皮,金銀花,生芍

小溲莖中痛,是餘熱未清,從下行也。進導赤散法。

細生地,知母,黑山梔,甘草梢,丹皮,麥冬,金銀花,小木通

陰虛熱伏,半月不解,舌絳唇紫,呼吸不利。溺短赤,便秘澀,此皆辛散苦藥劫盡津液。況兼精濁下淋,熱氣已入至陰之界,豈區區清解為治者。

生地,麥冬,炙草,甘蔗汁,阿膠,雞子黃,麻仁

暑風不解,身痛熱,渴而嘔,水結之象。

杏仁,橘紅,花粉,豆蔻,藿香,半夏,厚朴,木瓜

未病先遺,陰氣走泄。醫投柴、葛、荊、防,再泄其陽,大汗淋漓,寒熱愈甚。長夏暑熱必兼濕氣,足脛常冷。邪在中上二焦,恐陰弱內陷耳。是投劑解其暑濕熱邪,務在輕小為穩。

絲瓜葉,杏仁,黃芩,花粉,連翹,鬱金,豆蔻,橘白

勞倦傷陽,當風沐浴,衛外氣泄疏豁。藥以柴、葛,再泄其陽;雜以消導,更耗其氣。胃傷熱迫,嘔逆氣衝。但夏熱必兼濕邪,周身掣痛。法當酸苦安胃泄熱,使厥陽稍平,即商輔正。

川黃連,枯黃芩,薑汁炒竹茹,炒烏梅,生白芍,鬱金

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深受寒濕,令人喘脹噫噦;水濕結聚,溺溲澀,便難。險篤之症,仿古人暑門方大順散主之。

杏仁,炮姜,肉桂,甘草

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既受寒濕,陽氣鬱遏,不主轉旋,遂痞結欲嘔。古人以大順散溫中下氣為治。

白話文:

[暑]

連續多日驟然炎熱,必定是暑氣入侵身體。頭昏腦脹、眼睛睜不開、呼吸急促、神志不清,這是正氣虛弱、邪氣滯留,既要清熱又要滋補,很難兼顧,先服用益元散三錢,再加嫩竹心二錢,煎湯後放涼服用。可以喝綠豆湯代替茶水。

暑熱首先侵犯上焦。初期咳嗽、氣喘,震動血脈,暑熱仍然存在,此時見血就治血,是錯誤的做法;服用重劑,反而傷及無病的部位。傍晚時分頭脹、發熱、咳嗽、嘔吐,邪氣在氣分,應該採取上病下治的方法。

暑濕之邪從上而下侵犯人體,氣分首先受到影響,這不是風寒停滯,如果用發散消導的方法治療,就是錯誤的,邪氣就會入侵血分。

暑熱進入營氣和血脈,吐出痰液和血液,需要同時清解心營和肺衛。

舌頭紅絳、口渴、夜間發熱、煩躁不安、大便不通暢、胸中痞悶。這是伏暑之邪深入臟腑,單純用表散之法無法解決,要用開心胞的方法治療。

伏暑發熱,十天左右不見好轉,夜晚神志不清,小腹脹痛,大便不通,穢濁之氣鬱結,擔心會發生內閉痙厥的病症。

服用清心牛黃丸。

汗出、煩躁不安、傍晚潮熱、胃痛甚至痛到小腹。熱邪凝結在血分,擔心會出現瘀滯的變化,需要清除血分之熱。

出現鼻出血、心痛並波及小腹、白天安靜夜晚煩躁、經常寒顫,就像熱邪侵入血室一樣。之前所說的邪氣在血分陰液中,已經很明顯了。滋陰清血的藥物,正是為了搜剔伏邪。

小便時尿道疼痛,這是餘熱未清,從下焦排出。用導赤散的方法治療。

陰虛火旺,半個月不見好轉,舌頭紅絳、嘴唇紫暗、呼吸困難。小便短少赤澀、大便秘結,這些都是辛散苦寒的藥物耗盡了津液造成的。況且兼有精濁下淋,熱邪已經深入陰分,怎麼可以用簡單的清熱解毒方法來治療呢?

暑熱風邪不解,身體疼痛發熱、口渴嘔吐,這是水液停滯的表現。

沒有生病就先損傷了身體,陰氣外泄。醫生用柴胡、葛根、荊芥、防風等藥物,再次泄其陽氣,導致大汗淋漓,寒熱更加嚴重。長夏暑熱必定伴有濕邪,小腿經常冰冷。邪氣在中焦和上焦,擔心陰氣虛弱內陷。因此,治療暑濕熱邪,必須輕小為穩。

勞累傷了陽氣,在風中洗澡,導致衛外之氣泄露。用柴胡、葛根等藥物,再次泄其陽氣;再用消導的藥物,更耗傷元氣。胃受熱邪迫害,嘔逆氣衝。但夏熱必定伴有濕邪,周身掣痛。治療方法應該用酸苦之物安胃泄熱,使厥陰之氣稍平,然後再補益正氣。

冒暑受熱,飲水過多,脾胃深受寒濕,導致喘脹、噫氣;水濕凝聚,小便澀痛,大便困難。這是危險嚴重的病症,仿效古人暑病門的方劑大順散來治療。

冒暑受熱,飲水過多,脾胃受寒濕,陽氣鬱結,不能正常運轉,於是痞結欲嘔。古人用大順散溫中下氣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