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痧疹

痧不外透,火鬱於肺,肺脹則喘;口渴頻煩,熱邪在上,況發厥如驚,尤屬熱象。辛寒解利鬱熱,從《內經》夏至後為病暑治。

連翹,杏仁,黃芩,山梔,蘆根,牛蒡,石膏,紫菀,木通

病在暴冷而發,肌表頭面不透,是外蘊為寒,內伏為熱。肺病主衛,衛為氣分,兩解為是。

麻黃,牛蒡,射干,桔梗,石膏,杏仁,生草,枳殼汁

暴冷外加,伏熱更熾,邪鬱則氣血壅遏,痧疹不肯外達。痰氣交阻,神昏喘促,漸入心包,有內閉外脫之象。

連翹,射干,滑石,銀花,菖蒲,通草

又牛黃丸。

溫疹乃口鼻吸入穢濁之氣,乃無形之邪,上竅阻塞,嗆物不下。醫不知有形無形,但曰清火寒降,至藥直入腸胃,與咽中毫不相干。

牛蒡子,銀花,馬勃,連翹,射干,蘆根

白話文:

痧疹無法順利發出來,是體內火氣鬱積在肺部,導致肺部腫脹而引起喘息;口渴頻繁,是熱邪在上,更何況還出現像驚嚇般的昏厥,更是屬於熱象。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開鬱積的熱氣,可以參考《內經》裡夏至後發病的暑病治療方法。

藥方可用:連翹、杏仁、黃芩、山梔、蘆根、牛蒡、石膏、紫菀、木通。

如果病是因突然受寒而發作,皮膚表面和頭面無法透氣,這是因為外在被寒氣所包覆,而體內則潛伏著熱氣。肺主管衛氣,衛氣屬於氣分,所以應該用同時解表寒和清裡熱的藥物。

藥方可用:麻黃、牛蒡、射干、桔梗、石膏、杏仁、生甘草、枳殼汁。

如果突然受寒,又使體內潛伏的熱氣更加旺盛,邪氣鬱積就會導致氣血壅塞,使痧疹無法順利發出來。痰氣互相阻礙,導致神志不清、喘息急促,並且逐漸影響到心包,出現內閉外脫的危險徵兆。

藥方可用:連翹、射干、滑石、銀花、菖蒲、通草。

另外,可以服用牛黃丸。

溫疹是因為口鼻吸入污濁的氣體,這屬於無形的邪氣,導致上竅阻塞,嗆到的東西無法順利吞嚥下去。醫生不了解有形和無形之邪的差別,只知道用清火降氣的寒涼藥物來治療,結果藥物直接進入腸胃,與咽喉部位毫無關係。

藥方可用:牛蒡子、銀花、馬勃、連翹、射干、蘆根。

2. 外科

脈細數。春、夏間水顆如疥,下焦先發,延及四肢,此先天遺熱伏於陰分,乘天地之氣升越而發。病雖漸渺,除根最難,蓋陰液難成易損,情欲之感,皆與真陰有乖也。

虎潛丸。

寢食如常。自上年失血之後,巔頂、肌膚髮現疥瘰瘙癢,春發冬瘥,先以和血平調方。

制首烏,九蒸桑葉,浙菊花,炒杞子,三角胡麻,金銀花

紅棗肉和丸,每三錢。

陽氣發泄,水穀氣蒸,留濕為瘍。流膿之後,而睪丸偏墜。下焦瘡疾,皆濕甚鬱熱之徵,以宜行氣分、健陽運濕治。

刺蒺藜(雞子清制,四兩),生薏仁(四兩),製半夏,生益智仁(二兩),生於術(八兩),白茯苓

水泛丸。

骨骱屈伸之間,疥癬經年不愈,痛癢流水,外治敷貼不效,曲折處結核,抑且頻噫乾嘔,納食咽中似阻;經水期至,常有帶下。此陽明經絡中久有濕熱,浸淫既久,必有蟲蝕。外治清熱去濕殺蟲,內服藥餌以調和氣血為主,佐苦辛通其經絡,使氣血流行,內外兩治相合。

生耆皮,防風,生米仁,白蒺藜,當歸,防己,桔梗,威靈仙

大風癘疾,周身皮脫如麩,夜則烘烘潮熱,晝起鼓慄寒戰,其風毒流布營衛,無地循環不到,爍人氣血,深入臟腑,為瘍科緊要之症。余非瘍科,僅閱古人方書,推古方醉仙散為首,考其藥性,藉毒驅毒,慮有齒牙之傷。此症發於秋,甚於冬,至春暖入夏,則鮮相沿發,非纏綿之恙,非規矩準繩所能調攝者。暫宗羅氏既濟解毒湯,與高麗參末。

黃芩,升麻,大黃,防風,黃連,柴胡,威靈仙,甘草

陳酒浸一日,竹籃內攤干,煎服。

咽喉腫痛,湯入咽有阻,此皆鬱熱欲變喉風痹塞,急急清散。

牛蒡,元參,金銀花,桔梗,連翹,射干,綠豆殼,通草

另用川連、冰片、硼砂、牛黃點痛處。

喉痹勢緩,鬱火釀痰,未經全清,補湯少進。

炒黃川貝,天花粉,大沙參,夏枯草花,鮮菊葉,白通草

癰瘍膿潰以來,臥床氣機未暢,肥甘過進,胃壅生熱,致口中味甜,納少不飢。只因津液潰散之餘,原非痰凝之比,辛燥滲泄,都是動藥,洞然忽空,求助於食,陽動為消也。自述火升由下上巔,病來迅若風雷,與仲景厥陰心熱如飢恰合。可見厥陽震內風生,肝失和,胃受擾,咽乾舌枯,亦是厥陰消渴。

此肝為主病之臟,胃為受病之腑,古人謂九竅不和,都從胃治。夫清養胃陰,必先制肝陽之擾,故取甘酸化陰之法。

人參,炙甘草,炒麥冬,佩蘭葉,木瓜,生白芍,烏梅肉

瘍潰膩補,胃陽壅遏,加以暑濕熏蒸,自口鼻由中道而入,胃更不和,嘔逆泄瀉。古人謂九竅之疾都為胃病也,但胃為陽腑,剛燥須忌。久臥床褥,脾困艱運,和補仍佐通泄為宜,勿使氣分呆滯。

人參,金石斛,廣皮,荷葉,茯苓,烏梅肉,木瓜,澤瀉

潰瘍未合,頻進培養,反晝夜漸寒潮熱,食物日減,形神日損。近熱甚衄血,口渴舌絳,肉腠麻木。本虛之體,夾雜暑熱,慮液涸昏厥,擬用復脈湯。

菀悖陽生,血氣紊亂,遂成癰瘍。潰膿以來,進參、耆內托益氣生肌,雖為正治,但中、上兩焦補法,陽愈升騰,肝木震動,爍筋襲絡,致有偏枯麻痹。診面色油光,平居大便久溏,酒客虛中,有濕不受甘膩溫柔,議以苦降和陽,佐以熄風。其平時調理方法,俟再斟酌。

金石斛,陳膽星,人參,橘紅,烏梅肉,茯苓

潰瘍營損不能食,便瀉復閉。

四君子湯,加當歸、白芍。

年高表疏,風毒侵入陽位,盤踞閉塞隧道,發為癰瘍,中、下兩焦受困。今津竭便難,無味食減,內風日熾,節過春半,恐有病加之慮,宜潤補。

淡蓯蓉,枸杞,柏仁,牛膝,當歸,麻仁

破傷失血液涸。

淡蓯蓉,枸杞,生地,川石斛,當歸,天冬

陽上冒,鬱熱蒙竅。

桑葉,雞子白,海浮石,蘆根,沙參,麥冬,川貝母

陰分固虛,經脈有濕熱阻塞,所以下焦發瘍;津液不得上涵,遂久咳不止。幸得能食,不致傷及中宮,薄味靜養圖安。

生地,干何首烏,米仁,黃柏,麥冬,三角胡麻,茯苓,萆薢

陰損有漏瘡,咳逆欲嘔。

炒熟地,女貞,山藥,炙甘草,白芍,茯神

能食形色奪,肛瘍癰,遺精,酸苦泄熱不應,當通陽攝陰。

蓯蓉,熟地,黃柏,遠志,茯苓,鎖陽,龜甲,白芍

羊肉膠丸。

督虛腰背痛,神倦,有痔下血。

早服斑龍丸,加五味;晚服歸芍異功,水泛丸。

陰傷濕熱,下墜肛痔,溺澀精濁。

生地,黃柏,川斛,炒黑槐米,丹皮,知母,澤瀉,金銀花

瘰癧不消,伏邪寒熱。

海石,生牡蠣,黃芩,橘紅,小生地,蛤粉,夏枯草,土貝,銀花,丹皮

水泛丸。

癘勞寒熱食減。

參歸耆建中湯,去糖加茯苓。

病起北方,冬月始於腰間,膚膜凝形,既經消散。凡靜坐良久,若皮裡膜外中有牽絆不和之狀,想凝著之寒,必入營分血絡之中,由此壯年不愈,氣血日薄,有癰瘍累瘁矣。

麝香,全蠍,川烏頭,乳香,地龍,沒藥

脈得左搏大,右緩。夏秋熱氣從口鼻入,由膜原以分布脈絡,是時水穀腥膩助熱聚濕,經謂濕勝則腫,熱爍為痛。所患右脈及左甚,病久邪深,入於血分矣。經云:陽明之脈束筋骨以利機關。今躁痛夜劇,便秘不爽,且有渴飲,古稱九竅不和,都屬胃病。水穀氣內蒸,暑濕氣外侮,內外相薄,痹而不通,當思苦辛寒以宣之,宗河間法。

飛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木防己,萆薢

晚蠶砂一兩,煎湯,濾清煎。

夏秋內伏暑濕,皆是陰邪久瘡,漸致食入痞滿。形寒脈小,當溫中醒陽,莫以清涼治瘡。

米仁,生白朮,薄肉桂,茯苓,五加皮,豬苓

患處熱蒸痛癢,是經脈氣血不行。但癰疽之餘,毒輕為瘡痍,重延流注。清解固宜,然胃弱少餐,苦寒宜慎,且瘍發身坐以上,氣分之郁必究。

金銀花,川貝母,白蒺藜,夏枯草,地骨皮,香附汁

瘡家營衛自虛,寒熱神疲,調補二氣非廖。久虛不復,不待恃藥,當以靜養身心為要。

黃耆,當歸身,制首烏,茯苓,桂枝皮,枸杞子

飴糖漿為丸。

耳聤環口浮腫,是少陽,陽明風熱,久而失解,邪漫經絡顯然。疹現隨沒,當與羅謙甫既濟解毒。

枯芩,升麻,荊芥,銀花,大黃,黃連,葛根,防風,甘草

酒浸半日,陰乾煎。

風毒濕鬱,為六氣所傷。醫治經年,必損氣血,為內傷症。

白蒺藜(雞子制),枸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