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瘧疾

脈弦口渴,少陽寒熱乘胃劫津,可與小柴胡湯和正以解邪。

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白芍。

脈右軟左弦,寒熱漸早,口渴喜飲,此胃津日損,木火尚熾,生津養胃以扶正,辛酸兩和木火之鬱熱。

柴胡,人參,麥冬,橘紅,黃芩,知母,白芍,烏梅

,生鱉甲,知母,烏梅,炒桃仁,丹皮,草果,白芍

,人參,知母,金石斛,川連,烏梅,茯苓

不知飢飽,大便溏泄三次,寒熱犯中,脾胃不和,未宜純補,議用四獸飲意。

人參,草果仁,炙甘草,茯苓,廣皮,木瓜

陰虛之體,冷熱失調,為瘧寒熱,重傷胃津為嘔吐,夏至後病暑,宜生津和陽以安胃口,勿徒消克。

嫩竹葉,金石斛,廣橘紅,知母,製半夏,木瓜

津傷復瘧,寒熱煩渴。

桂枝白虎湯,加花粉。

脈弦如刃,煩渴脘痞,嘔吐,蛔蟲上升,此胃氣已慮,暑熱復入,三焦不行,客氣逆乘,況病後調理失宜,本虛標實,姑進安胃降逆,冀得嘔逆緩,氣道稍順,再議。

川連,烏梅肉,枳實汁,川椒,生白芍,生薑

暑熱未退,胃氣已虛,蛔逆中痞,嘔吐涎沫,是厥陰犯胃,胃氣有欲到之象,進安胃法。

進安胃法嘔逆稍緩,夜寐神識不安,辰前寒戰畏冷,是寒熱反復,陰陽並傷,有散失之勢,擬救逆法,鎮攝陰陽,得安其位,然後病機可減。

龍骨,桂枝木,人參,牡蠣,生白芍,蜀漆

交寅、卯兩手及臂冷,是脾胃虛陽失旋運,至午前復溫,以陽旺於日中,故雖進稀粥,脘中痞悶,議進治中湯,健運中宮,使肝邪不敢戕伐中土,所謂瘧痢之病,多因脾弱也。

人參,半曲,烏梅,茯苓,益智仁,廣皮,木瓜,澤瀉

瘧後胃虛,客氣易逆,吐涎沫,不知飲食,進養胃制肝法。

人參,半夏曲,桂枝木,龍骨,烏梅,陳皮白,生白芍,牡蠣

脈弦遲,形寒神倦,得之憂思驚恐,衛外陽氣暴折,陰寒不正之氣得以乘襲,將有瘧疾,病機宜靜攝護陽,庶外邪不至深入為害。

當歸建中湯去姜,加牡蠣。

形色脈證俱虛,寒熱結耗胃津,脘中不知飢餓,二便皆覺不爽,徒進清熱,消克中宮,更是坐困,考古暑病凡旬日不解,必當酸泄矯陽,以蘇胃汁,元虛之體,恐滋變病。

桂枝木,生牡蠣,炒烏梅,生白芍,炒蜀漆,大棗

,去大棗,加龍骨。

體虛溫瘧,當從和正解邪,禁用柴、荊發散,及沉重傷下藥。

桂枝木,黃芩,杏仁,花粉,生白芍,半夏曲,橘紅,豆蔻

寒熱由四末迫劫胃津,是以病餘不食不飢,叨叨汗泄,當養胃陰生津,以俟克復。

人參,捲心竹葉,生芍,茯苓,麥門冬,麻仁

溫瘧陰傷,足熱陽亢,病發日早。

六味去萸肉、山藥,加人參、生芍、生鱉甲。

熱邪入肺為溫瘧。

桂枝白虎湯。

但熱無寒,咳嗽漸嘔,周身疼楚,此為溫瘧,伏邪日久,發由肺經,宗仲景桂枝白虎湯,二劑當已。

白話文:

瘧疾

脈象弦細,口渴,少陽經的寒熱之邪侵犯胃部,耗傷津液,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

小柴胡湯去半夏,加花粉、白芍。

脈象右側軟弱,左側弦細,寒熱發作時間越來越早,口渴喜飲,這是胃津日漸損傷,肝木與心火仍然亢盛,需要滋陰生津養胃以扶正,用辛涼之品調和肝木與心火的鬱熱。

柴胡、人參、麥冬、橘紅、黃芩、知母、白芍、烏梅

另一方:生鱉甲、知母、烏梅、炒桃仁、丹皮、草果、白芍

另一方:人參、知母、金石斛、川連、烏梅、茯苓

不知飢飽,大便溏瀉三次,寒熱交替,脾胃不和,不宜單純補益,考慮使用四君子湯加減。

人參、草果仁、炙甘草、茯苓、廣皮、木瓜

陰虛體質,寒熱失調,導致瘧疾寒熱往來,嚴重損傷胃津,出現嘔吐,夏至後發病,屬於暑邪侵襲,宜滋陰生津、溫陽和胃,避免過度瀉下。

嫩竹葉、金石斛、廣橘紅、知母、製半夏、木瓜

津液受損又發瘧疾,寒熱交替,煩渴。

桂枝白虎湯,加花粉。

脈象弦細有力,煩渴,脘腹痞悶,嘔吐,蛔蟲上逆,這是胃氣已虛,暑熱再次入侵,三焦氣機不通暢,外邪逆氣上犯,況且病後調理不當,導致正虛邪實,先用安胃降逆的藥物,待嘔吐緩解,氣機通暢後再作考慮。

川連、烏梅肉、枳實汁、川椒、生白芍、生薑

暑熱未退,胃氣已虛,蛔蟲逆上導致脘腹痞悶,嘔吐涎沫,這是厥陰經邪氣犯胃,胃氣將衰竭的樣子,使用安胃的藥方。

安胃方法使用後嘔吐略微緩解,夜間睡眠不安,辰時(早上7-9點)前寒戰畏冷,這是寒熱反复,陰陽兩虛,有病情加重的趨勢,考慮使用回陽救逆的藥方,以鎮攝陰陽,使陰陽歸位,然後病機才能減輕。

龍骨、桂枝、人參、牡蠣、生白芍、蜀漆

寅時(凌晨3-5點)、卯時(凌晨5-7點)兩手及手臂冰冷,這是脾胃虛陽不足,到上午陽氣旺盛時則恢復溫暖,雖然吃了稀粥,但脘腹仍然痞悶,考慮使用理中湯加減,健運脾胃,使肝邪不敢侵犯脾土,所謂瘧疾痢疾的病症,大多是因為脾胃虛弱。

人參、半夏曲、烏梅、茯苓、益智仁、廣皮、木瓜、澤瀉

瘧疾後胃氣虛弱,外邪容易逆上,吐涎沫,不知飲食,使用養胃制肝的藥方。

人參、半夏曲、桂枝、龍骨、烏梅、陳皮、生白芍、牡蠣

脈象弦細而遲,形寒神倦,由於憂思驚恐而發病,衛外之陽氣暴跌,陰寒之邪乘虛而入,將要發作瘧疾,治療應以靜養護陽為主,使外邪不深入臟腑。

當歸建中湯去姜,加牡蠣。

形色、脈象、證狀都虛弱,寒熱交替耗傷胃津,脘腹不知飢餓,大小便都不通暢,單純清熱瀉火,耗傷中氣,反而加重病情,參考古代治療暑病的經驗,若十天不能痊癒,則應採用酸收斂陽的辦法,以恢復胃液,對於元氣虛弱的病人,應防止病情變化。

桂枝、生牡蠣、炒烏梅、生白芍、炒蜀漆、大棗

另一方:去大棗,加龍骨。

體質虛弱患溫瘧,應從調和氣血、解表散邪入手,禁用柴胡、荊芥等發散藥物,以及峻下傷陰的藥物。

桂枝、黃芩、杏仁、花粉、生白芍、半夏曲、橘紅、豆蔻

寒熱之邪從四肢末端侵犯胃部耗傷津液,因此病後不思飲食,汗出不止,應養胃陰、生津液,以期恢復健康。

人參、捲心竹葉、生白芍、茯苓、麥門冬、麻仁

溫瘧陰虛,足部發熱,陽氣亢盛,發病時間較早。

六味地黃丸去萸肉、山藥,加人參、生白芍、生鱉甲。

熱邪入肺而導致溫瘧。

桂枝白虎湯。

只有熱象而無寒象,咳嗽漸漸加重並伴有嘔吐,周身疼痛,這是溫瘧,邪氣潛伏已久,從肺經發病,參考張仲景的桂枝白虎湯,兩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