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14)
卷上 (14)
1. 瘧疾
桂枝白虎湯,加麥冬。
癉瘧邪在肺,口渴,骨節煩疼。
桂枝白虎湯。
肺瘧咳逆欲吐。
蘆根汁,花粉,杏仁,半夏曲,橘紅
勞怯一年,近日頭脹潮熱口渴,乃暑熱深入為癉瘧也。《金匱》云:陰氣先傷,陽氣獨發為病,不必發散消導,再傷正氣,但以甘寒生津和陽,務使營衛和,熱自熄。
北沙參,知母,生鱉甲,麥冬,烏梅,生白芍
夏暑久郁為癉瘧,熱勝則肺胃津傷,五心熱,多咳,故薄味清養,自能向愈,甘寒除熱生津方進商。
麥冬,花粉,竹葉,沙參,甜杏仁,甘草
暑風入肺為闡瘧,《金匱》謂陽氣獨發,嘉言云:體陰素虛,而所伏暑氣,日久混入血分,陰虛陽冒,上焦清竅皆蒙,胃陽失和,不納易痞,究竟伏邪未去,凡苦辛疏滯,都屬禁例。夫上實下虛,有客邪留著,鎮降決不應病,仿之才輕可去實之例,分別氣血,以宣之逐之。
青大竹葉,連翹,犀角,鮮荷葉汁,元參,通草
脈數,稚年陰氣先傷,陽氣獨發,暮夜潮熱,天曉乃緩,由夏暑內伏,入秋乃發,病名癉瘧,色白肌瘦,久熱延虛,不可汗下消導,再傷陰陽,舌邊赤,中心苔膩,兼欲嗆咳,熱灼上焦,肺臟亦病,法宜育陰制陽,仍佐清暑肅上,用景岳玉女煎。
鮮生地,石膏,生甘草,麥門冬,知母,竹葉心
熱勢減半,脈猶勁數,夏季久伏之邪,由里而發,汗泄不能解徹,稚年陽盛陰虛,病當夜甚,從河間三焦並清法。
甘露飲。
脈數右大,渴飲神迷,聞聲若在甕中,舌邊赤苔有刺,伏暑必挾濕化瘧,熱蒸迫從傷津,胃汁不復,脘中常悶。夫熱病以存陰為先,瘧已半月,須參里症,議清胃生津,若景岳玉女煎之屬。
鮮生地,麥冬,竹葉,生石膏,知母,甘草
體質陰虛,暑邪深入,著熱漸渴,汗泄可解,此仲景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病名癉瘧。妄投苦辛消導,胃津劫損,氣鈍不知飢矣。
竹葉心,鮮生地,滑石,知母,牡丹皮,生草
營液劫盡,邪透膻中,遂心熱惶惶,難訴苦況。丹溪謂:上升之氣自肝而出。況先厥後熱,亦是肝病。用紫雪芳香走竄,勿使里邪結閉耳。湯藥用飲子煎法,取輕清不滯,僅解在膈上之蘊熱,議用景岳玉女煎。
鮮生地,知母,竹葉,風米,麥冬,石膏,生草
脈左盛,邪留在血。寒熱頗減未已,滋清裡熱,以俟廓清,不必過治。
鮮生地,生鱉甲,知母,天冬,丹皮,花粉
仲景云:凡元氣有傷,熱邪不去者,當與甘藥。人之一身,不外陰陽二氣而成,知陽虛用建中,陰虛用復脈,斷斷然也。是方全以復脈甘藥護身中陰液,劉河間加入三石,名曰甘露飲子,蓋滋清陰藥,能救陰液,並能驅逐熱邪之深伏。上焦如霧,滑石之甘淡以驅之;中焦如漚,石膏之甘辛寒以清之;下焦如瀆,寒水石之甘鹹寒以泄之,俾去邪不損真陰,非柴胡鱉甲之比。方名飲子,取重藥以輕投,斯入陰不滯,攻邪不伐,又與湯散方法迥異耳。
白話文:
瘧疾
針對肺部感染瘧疾,伴隨口渴、骨節痠痛,可以使用桂枝白虎湯加麥冬。
若肺部瘧疾導致咳嗽、嘔逆、想吐,則可用蘆根汁、花粉、杏仁、半夏曲、橘紅治療。
一年勞累體弱,近期出現頭脹、潮熱、口渴,這是暑熱深入導致的瘧疾。《金匱要略》記載:陰氣先受損,陽氣獨盛而發病,不必使用發散、消導的藥物,以免再傷正氣,只需用甘寒的藥物滋陰生津、調和陰陽,使營衛調和,熱症自然消退。此時可以使用北沙參、知母、生鱉甲、麥冬、烏梅、生白芍。
夏季暑熱久積導致瘧疾,熱盛則肺胃津液受損,出現五心煩熱、咳嗽等症狀,因此宜用清淡平和的藥物調理,甘寒除熱生津的藥方即可。可以使用麥冬、花粉、竹葉、沙參、甜杏仁、甘草。
暑熱之邪侵入肺部導致瘧疾,《金匱要略》稱之為陽氣獨盛,另有醫家認為:體質陰虛,暑邪久伏,日久混入血分,陰虛陽亢,上焦清竅皆蒙蔽,胃陽失和,容易產生痞脹,根本原因是邪氣未除,凡是辛辣苦味的疏通滯氣的藥物都應禁忌。上焦實,下焦虛,有邪氣停滯,單純鎮降決不能治癒疾病,應根據輕重緩急去實,分別調治氣血,宣泄驅逐邪氣。可以使用青大竹葉、連翹、犀角、鮮荷葉汁、元參、通草。
脈象數,兒童陰氣先受損,陽氣獨盛,傍晚潮熱,清晨緩解,因夏季暑熱內伏,到秋季發病,病名為瘧疾,面色蒼白,肌膚消瘦,久熱傷陰,不可用發汗、下瀉、消導的方法,以免損傷陰陽,舌尖紅,舌苔中間膩,伴有咳嗽,熱邪灼傷上焦,肺臟也受損,治療方法宜養陰制陽,並佐以清暑、肅降上焦之邪,可以使用景岳玉女煎。 藥物包括鮮生地、石膏、生甘草、麥門冬、知母、竹葉心。
熱勢減半,脈象仍然有力而數,夏季久伏的邪氣由內而發,發汗不能徹底解除,兒童陽盛陰虛,病情在夜間加重,可以使用河間三焦並清法,即甘露飲。
脈象數,右脈大,口渴飲水,神志恍惚,感覺聲音好像在瓮中,舌尖紅,舌苔有刺,暑熱必夾雜濕邪化為瘧疾,熱邪蒸迫傷津,胃液減少,脘腹常常悶脹。熱病治療應以存陰為先,瘧疾已持續半月,需根據病情,清胃生津,可以使用類似景岳玉女煎的藥方。藥物包括鮮生地、麥冬、竹葉、生石膏、知母、甘草。
體質陰虛,暑邪深入,逐漸口渴,發汗可以緩解,這是仲景所說的陰氣先傷,陽氣獨盛,病名瘧疾。如果錯誤地使用辛辣苦味消導藥物,會損傷胃津,導致氣虛乏力,不知飢餓。可以使用竹葉心、鮮生地、滑石、知母、牡丹皮、生甘草。
營液耗盡,邪氣透達膻中,導致心煩意亂,難以訴說痛苦。丹溪認為:上升之氣由肝而出。而且先厥後熱,也是肝病。使用紫雪散芳香走竄,不要讓裡邪阻塞。湯藥宜用飲子煎法,藥性輕清不滯,只解在膈上之蘊熱,可以使用景岳玉女煎。藥物包括鮮生地、知母、竹葉、風米、麥冬、石膏、生甘草。
左脈盛,邪氣滯留在血分。寒熱症狀有所減輕但未痊癒,滋陰清裡熱,待邪氣徹底清除,不必過度治療。可以使用鮮生地、生鱉甲、知母、天冬、丹皮、花粉。
仲景說:凡是元氣受損,熱邪不去的,應該使用甘味的藥物。人體由陰陽二氣構成,知道陽虛則用補中益氣湯,陰虛則用生脈散,這是肯定的。這個藥方完全是用生脈散中甘味的藥物來保護體內陰液,劉河間加入三石,名為甘露飲子,這是滋陰清熱的藥物,可以救治陰液,並能驅逐深伏的熱邪。上焦如霧,用滑石的甘淡之性來驅散;中焦如漚,用石膏的甘辛寒之性來清熱;下焦如瀆,用寒水石的甘鹹寒之性來泄熱,使邪氣得以去除而不損傷真陰,這與柴胡、鱉甲等藥物不同。藥方名為飲子,是選用重藥輕用,這樣入陰而不滯,攻邪而不伐,與湯劑、散劑的方法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