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女科

究竟病根全在平昔抑鬱,《內經》驚恐明指肝腎,今既失司,腑氣不主宣化,至陰之臟調之非易,議以專走足太陽表中之裡,冀陰陽漸分,經旨謂太陽司開立法。

薏苡仁,淡乾薑,茯苓塊,大杏仁,五味子,生白芍

此水氣結聚,壅遏經隧,致呼吸有阻為噫氣,而其聲在咽䏸。況任脈行乎身前,母子經行,必關衝、任。今氣痹水蓄,血亦化水為腫脹,胸高腹大,水性就下,搏激可使過顙;下竅久閉,狀如甕。曷不效禹治水之功?徒執寒熱補瀉為法,宜乎久藥無功也。

十棗丸。

經水不來,先天素弱。因多郁嗔怒,肝木疏泄,水飲旁漬而腫脹,最為難治。

米仁,牡蠣,防己,茯苓,澤瀉,萆薢

多產五液走泄殆盡。年已六旬,反患淋漓帶下,大便日見枯澀,少腹形膨䐜脹。血液既去,氣散不收,行氣破氣,是速其凶矣。

炒焦腎氣湯。

腰痛如束,腹膨欲脹,八脈為病。

鹿角,小茴,茯苓,杜仲,當歸

本質最虛,多憂積鬱。春深入夏,陽氣發泄,脾弱失運,納穀漸減,土中陽漸,濕生氣鈍,肝木來克,腫脹日著。血敗化水凝結,小便日加短澀;濕墜注腸,大便鶩溏。陽氣不交於下,膝下寒冷不溫。脈澀經閉,顯然血蠱。濁氣上干,必有喘急,夜坐不臥,見症險篤已極,勿得小視。以通陽腑理虛,冀陰濁不致閉錮。

人參,淡乾薑,茯苓,淡附子,豬膽汁,澤瀉

動怒忽心腹痛有形,此氣聚成瘕。乃肝虛氣逆,用辛補體用方。

人參,炙草,當歸,川楝子皮,茯神,白芍,桃仁

肝失疏泄,二便不利。少腹素有瘕症,氣逆為厥,治以辛潤。

當歸,蔥管,柏子仁,小茴,桃仁,茯苓

冬季腹大,大便不實,以通陽泄濁,初用相投,久則不應。久寡獨陰無陽,郁慮,至少腹結症,其病在肝。五旬外正氣日衰,邪不可峻攻矣。

六味加小茴香、川楝子,水泛為丸。

沖、任脈虛帶下,少腹瘕聚,肢麻。

歸身,桑葉,牡蠣,茺蔚子,茯神,建蓮

少腹瘕聚攻痛,淋澀不止。

蔥白丸,艾、棗湯送下。

肝陽上升,陰失內守,心痛火升,帶下。

生地炭,天冬,杜仲,歸身,女貞子,茯神,川斛,柏仁

八脈空虛,衝陽上逆,上熱下冷,肉瞤筋惕,帶下變色,晨必瘕泄,非滋清陰潤所宜。

桑螵蛸,生杜仲,湖蓮,菟絲子,沙蒺藜,茯苓

食少便溏帶下。

人參,生術,小茴,鹿角霜,杜仲,茯苓,炮姜,炒當歸,桑螵蛸,艾炭

紅棗肉為丸。

脘中氣通,帶下赤白,此平素血虛,近日時氣復傷其陽,六脈無力,下滑不禁。為病臥久,非堵塞可愈,仿東垣固真寄升降方法。

人參,生乾薑,柴胡,郁李仁,廣皮,炙甘草,黃芩,白葵子

脈數盜汗,心嘈咳嗽,腹痛便溏,形體日瘦,小溲淋痛。此肝腎真陰大虛,欲為勞怯,不可輕視。

白話文:

[女科]

許多婦科疾病的根本原因都在於平時情緒鬱結。《內經》中提到驚恐會損傷肝腎,如今肝腎功能失調,腑氣無法正常宣洩,治療陰虛的臟腑並不容易。建議先從治療足太陽經入手,期望陰陽逐漸平衡,因為太陽經主管開關和調節。

方劑:薏苡仁、淡乾薑、茯苓、杏仁、五味子、生白芍。

這是水濕停聚,阻塞經絡,導致呼吸受阻而出現呃逆,聲音在咽喉部位。而且任脈行於身體前方,與子宮經絡相連,必然影響衝脈和任脈。如今氣機阻塞,水濕停聚,血液也變成水液而導致腫脹,胸部高聳,腹部膨大,水液向下流動,甚至會衝擊到額頭;下焦長期閉塞,形狀如同甕一樣。難道不應該效法大禹治水的辦法嗎?只執著於寒熱補瀉的方法,當然藥效不顯。

方劑:十棗丸。

經期停止,是先天體質虛弱。因為經常鬱悶發怒,導致肝氣疏泄失常,水飲停滯而導致腫脹,這是最難治療的。

方劑:米仁、牡蠣、防己、茯苓、澤瀉、萆薢。

多次生產導致津液耗損殆盡。如今已年過六旬,反而患上帶下淋漓,大便乾燥,小腹膨脹。血液已經流失,氣血不能收斂,行氣破氣,病情發展迅速,情況危急。

方劑:炒焦腎氣湯。

腰痛如束縛,腹部膨脹,是八脈病變。

方劑:鹿角、小茴香、茯苓、杜仲、當歸。

本質上非常虛弱,經常憂慮鬱悶。春天過渡到夏天,陽氣外洩,脾胃虛弱運化失常,食慾減退,脾土陽氣不足,濕氣產生,氣機遲鈍,肝木克脾,腫脹日益明顯。血液敗壞化為水液凝結,小便短少澀滯;濕邪下注腸道,大便稀溏。陽氣不能下達,膝下寒冷。脈象澀滯,經閉,明顯是血瘀的症狀。濁氣上逆,必然會有呼吸急促,夜裡坐著不能躺臥,病情危急,不可輕視。需要通利陽氣,調理虛弱的臟腑,防止陰濁之氣閉塞。

方劑:人參、淡乾薑、茯苓、淡附子、豬膽汁、澤瀉。

因動怒而突然出現心腹部疼痛,這是氣機鬱結形成的癥瘕。這是因為肝虛氣逆,需要用辛溫補益的藥物。

方劑:人參、炙甘草、當歸、川楝子皮、茯神、白芍、桃仁。

肝氣疏泄失常,大小便不利。小腹素有癥瘕,氣機逆亂導致厥逆,治療需要溫潤辛散。

方劑:當歸、蔥白、柏子仁、小茴香、桃仁、茯苓。

冬季腹部膨大,大便不實,需要通利陽氣,瀉去濁氣,初期藥方有效,長期服用則無效。長期寡居,陰盛陽虛,鬱悶思慮,導致少腹結塊,病根在肝臟。五十歲以後正氣日衰,邪氣不可峻猛攻伐。

方劑:六味地黃丸加小茴香、川楝子,水泛為丸。

衝脈、任脈虛弱,帶下,少腹癥瘕,肢體麻木。

方劑:當歸、桑葉、牡蠣、茺蔚子、茯神、蓮子。

少腹癥瘕疼痛,小便淋澀不止。

方劑:蔥白丸,用艾葉、大棗湯送服。

肝陽上亢,陰液不能內守,心痛火熱,帶下。

方劑:生地炭、天冬、杜仲、當歸、女貞子、茯神、川貝母、柏子仁。

八脈虛弱,衝脈陽氣上逆,上熱下冷,肌肉抽搐,帶下顏色改變,早晨必定腹痛瀉下,需要滋陰清熱潤燥。

方劑:桑螵蛸、生杜仲、蓮子、菟絲子、沙苑子、茯苓。

食慾不振,大便溏薄,帶下。

方劑:人參、生白術、小茴香、鹿角霜、杜仲、茯苓、炮薑、炒當歸、桑螵蛸、艾炭,紅棗肉製成丸劑。

脘腹氣機通暢,帶下赤白,這是平素血虛,近日又感受時邪損傷陽氣,六脈無力,下元虛脫。久病臥床不起,不能單靠溫補止血就能痊癒,需要效仿東垣派固護真陰,調和升降的方法。

方劑:人參、生乾薑、柴胡、郁李仁、廣皮、炙甘草、黃芩、白葵子。

脈搏數次,盜汗,心煩嘈雜,咳嗽,腹痛便溏,形體消瘦,小便淋痛。這是肝腎精陰大虛,將要衰竭,不可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