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幼科

形瘦,脅中有形,五心煩熱盜汗,雖是童真,久延疳勞。

使君子,廣皮,胡蓮,楂肉,砂仁,白朮,茯苓,白芍,厚朴,雞肫皮

久病腹膨,目眶下紫,是脾虛夾積,即疳熱之症。

乾蟾丸。

利後陰傷,五心煩熱。稚年恐致疳病,最宜薄味調養,夏、冬可與清熱肥兒丸之屬。

白芍,胡黃連,南橋山楂,乾荷葉,茯苓,牡丹皮,炒澤瀉

汗後泄瀉不解,非因表裡客邪。初起嘔吐而瀉,今噫氣尚然穢濁,知平素過愛雜食。屢傷脾胃,兩旬不愈,為幼科疳蝕瘦蒸之症。乳汁甘美,慮熱化痰,再吐便有驚厥矣。

胡黃連,枳實,豬苓,廣皮白,楂肉,澤瀉,犀角尖,白金汁,鮮石菖蒲,連翹心,鮮生地,金銀花

溫邪入肺,肺移熱於大腸為瀉,瀉白散清其受病之源頗是,但上焦氣壅熱聚,氣逆則咳喘嘔吐。幼年最怕有痙厥,進辛寒解邪,豎抱令臥,勿使肺葉張舉,易得安痊,乃百試百中捷徑。

杏仁,米仁,荷葉梗,連翹,橘紅(蜜炙)

稚年食物不節,胃土受傷,熱蒸於裡,肝膽木火化風,遂成癇厥。口喎肢牽,皆風火燥及絡脈,若仍亂食,厥逆不止,有五癇不治沉疴。

川連,膽星,遠志,枳實,黑梔,橘紅,桔梗,萊菔子

稚年形消脈小,食物日少,晡熱早涼,汗出,損勞難治。幼科門內損,必皮毛血肉之傷起因,議調營衛。

黃耆,歸身,米糖,南棗

幼年,冬月短氣煩悶,寐中筋惕肉瞤,乃因未充長,陽浮則動,當用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稚年脾胃氣弱,夏秋瘧痢,宜顧戀中土,醫不明此理,惟發散消導,致元氣衰憊,肝風內鼓,爰成慢脾驚搐,遂令無藥可挽。勉議一方。

犀角尖,白金汁,鮮石菖蒲,連翹心,鮮生地,金銀花

白話文:

孩子身體瘦弱,肋骨下方有明顯形狀,手心、腳心、胸口感到煩熱,容易盜汗,雖然是童年時期,但久拖不治就會變成疳積勞損。

可以用使君子、廣陳皮、胡黃連、山楂肉、砂仁、白朮、茯苓、白芍、厚朴、雞內金等藥材來治療。

長期生病導致肚子脹大,眼眶下方呈現紫色,這是因為脾虛夾雜積食,也就是疳積發熱的症狀。

可以用乾蟾丸來治療。

腹瀉後傷到陰液,出現手心、腳心、胸口煩熱的情況。幼年時期容易導致疳積病,最好飲食清淡來調養。夏天和冬天可以服用清熱肥兒丸之類的藥物。

可以用白芍、胡黃連、南橋山楂、乾荷葉、茯苓、牡丹皮、炒澤瀉等藥材來治療。

流汗後腹瀉不止,不是因為外感或內傷。一開始是嘔吐接著腹瀉,現在還會打嗝,而且氣味污濁,這表示平常過度食用雜亂食物。多次傷害脾胃,兩個星期都沒好,這是幼兒疳積消瘦的症狀。母乳味道甜膩,擔心產生熱而化為痰,再嘔吐的話就會引起驚厥。

可以用胡黃連、枳實、豬苓、廣陳皮、山楂肉、澤瀉、犀角尖、白金汁、鮮石菖蒲、連翹心、鮮生地、金銀花等藥材來治療。

溫熱病邪侵入肺部,肺的熱傳到大腸導致腹瀉,用瀉白散清除病源的確有效,但是上焦的氣壅塞、熱聚集,氣逆就會咳嗽、喘息、嘔吐。幼年最怕出現痙攣,可以用辛涼的藥物來解熱,抱著孩子讓他們豎立著睡,不要讓肺部擴張,這樣容易痊癒,這是百試百中的捷徑。

可以用杏仁、薏仁、荷葉梗、連翹、蜜炙橘紅等藥材來治療。

幼年時期飲食不節制,胃受到損傷,熱在體內蒸騰,肝膽的木火生風,就會形成癲癇。口歪、肢體抽動,都是因為風、火、燥傷及經絡,如果還亂吃東西,癲癇就會持續發作,甚至會出現五種無法治癒的嚴重癲癇。

可以用川連、膽星、遠志、枳實、黑梔、橘紅、桔梗、萊菔子等藥材來治療。

幼年時期身體消瘦,脈搏細小,食量日益減少,傍晚發熱早上涼,容易出汗,這是因為損耗過度很難治療。幼科的損傷,一定是從皮膚、毛髮、血肉等部位的損傷開始,應該要調理營衛之氣。

可以用黃耆、當歸、米糖、南棗等藥材來治療。

幼年時期,冬天容易感到氣短、煩悶,睡覺時筋肉跳動,這是因為發育還不夠完善,陽氣浮動所導致,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麥冬、五味子來治療。

幼年時期脾胃虛弱,夏秋容易罹患瘧疾或痢疾,應該要顧護脾胃,如果醫生不懂這個道理,只用發散或消導的藥物,就會導致元氣衰敗,肝風內動,最終會變成慢脾風搐,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姑且提供一個藥方。

可以用犀角尖、白金汁、鮮石菖蒲、連翹心、鮮生地、金銀花等藥材來治療。

2. 痘科

診後夜來大便三次,午後看視,堆沙甚薄,額准諸痘,枯癟少漿,可見元氣日虛,里毒無以領載而出。今日理進攻托,遲則恐其乾涸塌陷。

黃耆,當歸,殭蠶,桑蟲漿,防風,炙草,山甲,木香汁

次日,漿有五分,不肯肥飽充頂。昨停涼藥,寢食大物頗宜。頃燈燃看視,自云畏寒。經云:形寒飲冷為肺損,蓋見肺主一身氣化,氣虛性薄,皮腠不營,法當參、耆益氣,氣充漿成矣,近日幼科以毒為疑慮,吾謂氣壯毒化,邪與正不並立也。

歸身,人參,川芎,炙草,黃耆,官桂,廣皮,木香

次用錢氏異功散加木香。

次用四漿散。

,首烏,茯苓,百合,炒芍,米仁,沙參

四朝半,汗出衛疏,肌肉柔嫩,氣虛證也。今日猶在六日前,宜和血脈升頂,少候形充,即商內托。至於保護脾胃,猶不可缺。

川芎,殭蠶,紫礦,廣皮,當歸,炙草,丹皮,雞頂血

五朝,賴有形紅潤色澤,得以運行漿汁;而嘔惡泄瀉,脾胃氣弱,已見一斑。五行火能生土,況肺金溫暖,氣化流行,如陽春布德同旨。

人參,炙草,厚朴,官桂,丁香,木香,腹皮,當歸

六朝,清漿已有六七,色頗鮮明,氣血有生長之機。助元正所以化毒,兼理脾胃。

保元湯,加川芎、木香、肉果、黃米。

七朝,漿已八分,其色淡白。要知氣血不足,到此便顧脾胃,色漸蒼黃,即可回痂,以杜氣弱難收之弊竇。議錢氏異功意。

人參,白朮,廣皮,茯苓,炙草,米仁

八朝,痘至回痂,皮毛內應乎肺,此音低咳嗽,有自來矣。古人進清涼以助結痂,譬之秋令收藏,萬物乃登。小便頻長,腑無留毒壅滯,非徒為虛而呆補為也。

米仁,苦皮百合,甘草梢,茯苓,地骨皮,淡竹葉

九朝,回痂嗽嗆音低,痘氣由里傳及肺部,氣之所至,即為熱氣熏灼,只因脾氣未實,沉寒亦犯禁忌,故小便欲長,驗肺氣降也。輕清涼解,毋傷中也。古人云:疹前痘後,最宜詳慎。

淡黃芩,綠豆皮,米仁,甘草梢,地骨皮,金銀花,連翹,茯苓

五朝,痘已大發,面部細粒繁冗,界地不清,抑且神躁不安,身軟痿頓,毒火時癘並重布,此血熱大險之痘。今日痘熱雖透,所謂痘雖出,毒猶在裡,大劑寒涼,疏利氣血,使時火去,神識清,顴頰諸痘綻立,分清界地,乃是好處。

犀角,楂肉,川連,連翹,元參,青皮,羚羊,丹皮,紫礦,大力,赤芍,木通

四朝,議用清火解毒、活血疏滯。痘繁乾燥,乃不得起脹之象,險重。

犀角,楂肉,生地,連翹,元參,羚羊,丹皮,金汁,土貝,紫草,黃連膏,豬尾血膏。

銀花湯煎。

五朝,兩日來大劑清解,痘粒仍屬干萎,可見火毒矇蔽氣血,邪勝正怯何疑?毒不外透,徒在裡蒸,搏痰侵咽,嗆逆來矣。總頻與清涼,痘之潤澤,非成漿形色,至險至險!議以牛黃、珍珠護心包以利毒痰,湯藥方法,不越寒涼範圍矣。

白話文:

[痘科]

診治後,病人夜裡拉了三次肚子。下午查看時,痘疹上的膿液很少,額頭和臉上的痘痘都乾癟,膿液很少,可見元氣日漸虛弱,體內的毒素無法順利排出。今天必須積極治療,促進痘疹的成熟,如果拖延下去,恐怕痘痘會乾涸塌陷。

處方:黃耆、當歸、殭蠶、桑蟲漿、防風、炙甘草、山甲、木香汁。

第二天,痘疹上的膿液增多了五分,但還是不夠飽滿。昨天停止服用涼性藥物,病人飲食起居都比較適宜。晚上查看時,病人自述畏寒。經書上說:「形寒飲冷是肺受損的表現」,這說明肺臟主導全身氣化功能,現在氣虛體質薄弱,皮膚腠理沒有得到滋養,應當用人參、黃耆益氣,氣足了,膿液自然就多了。近來小兒科醫師都擔心痘疹有毒,但我認為是氣虛導致毒素不能化解,邪氣與正氣不能並存。

處方:熟地黃、人參、川芎、炙甘草、黃耆、官桂、廣皮、木香。

下一次用錢氏異功散加木香。

下一次用四漿散。

之後,又用了首烏、茯苓、百合、炒芍藥、米仁、沙參。

四天半後,病人出汗,肌膚柔軟,這是氣虛的表現。目前的狀況跟六天前差不多,應該調理血液,使其上升,待痘疹充盈後,再考慮內托法。同時,保護脾胃也很重要。

處方:川芎、殭蠶、紫礦、廣皮、當歸、炙甘草、丹皮、雞血藤。

第五天,痘疹有了紅潤的光澤,膿液可以正常運行;但病人出現嘔吐腹瀉,說明脾胃虛弱。五行中火能生土,肺屬金,溫暖氣化,就像春天萬物生長一樣。

處方:人參、炙甘草、厚朴、官桂、丁香、木香、厚皮、當歸。

第六天,痘疹裡的膿液已經有六七分滿了,顏色也比較鮮明,氣血開始恢復。要幫助元氣,才能化解毒素,同時調理脾胃。

處方:保元湯,加川芎、木香、肉桂、黃米。

第七天,痘疹已長滿八分,顏色淡白。此時氣血仍然不足,必須顧護脾胃,當痘疹顏色漸漸發黃時,就可以開始結痂,避免因為氣虛而難以結痂。考慮使用錢氏異功散。

處方:人參、白朮、廣皮、茯苓、炙甘草、米仁。

第八天,痘疹開始結痂,皮膚與肺臟相關聯,所以病人出現低沉咳嗽。古人用清涼藥物幫助結痂,就像秋天萬物收藏一樣。病人小便頻多,說明體內沒有毒素淤積,不是單純的虛證,不能盲目進補。

處方:米仁、苦杏仁、百合、甘草梢、茯苓、地骨皮、淡竹葉。

第九天,結痂,咳嗽聲音低沉,痘毒從內部傳到肺部,氣血到達的地方,就會有熱氣薰灼,因為脾氣未實,寒邪也會影響,所以小便量多,驗證了肺氣下降。用輕微的清涼藥物治療,不要傷及脾胃。古人說:疹子出之前和痘疹之後,都要小心謹慎。

處方:淡黃芩、綠豆皮、米仁、甘草梢、地骨皮、金銀花、連翹、茯苓。

第五天,痘疹大發,面部痘疹細小而密集,界限不清,病人神志煩躁不安,身體軟弱無力,毒熱夾雜,這是血熱危重之症。雖然痘疹已出,但毒素仍在體內,應該用大劑量的寒涼藥物,疏通氣血,使熱毒排出,神志清醒,臉上的痘疹清晰分界,才是好的徵兆。

處方:犀角、山楂肉、川連、連翹、玄參、青皮、羚羊角、丹皮、紫礦、大力子、赤芍藥、木通。

第四天,考慮使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藥物。痘疹乾燥,無法隆起,情況危急。

處方:犀角、山楂肉、生地黃、連翹、玄參、羚羊角、丹皮、金汁、土貝母、紫草、黃連膏、豬尾膏。

銀花湯煎服。

第五天,用了兩天的大劑量清熱解毒藥物,痘疹仍然乾癟,可見熱毒阻礙氣血運行,邪氣盛正氣衰,毒素無法外泄,只在體內鬱積,導致痰阻咽喉,出現嗆咳。頻繁使用清涼藥物,痘疹才能滋潤,如果不形成膿液,那就非常危險!考慮使用牛黃、珍珠護心,利濕化痰,湯藥方面,仍然不脫離寒涼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