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女科

龍骨,阿膠,生白芍,牡蠣,雞子黃,米醋

,人參,小麥,生白芍,阿膠,茯神,川楝肉

,淡天冬,陳阿膠,制首烏,茯神,黑豆皮,生白芍

脈澀數,上盛下垂,肝腎真陰下虧,陽氣內風上泛,舌齦欲腐,跗腫。進腎氣丸三日,即見腸紅,暮夜熱蒸,晨朝汗泄,大便常有溏泄淋滯諸恙。當理足三陰之法,仍佐固真攝下主之。

水制熟地,女貞子,茯神,白芍,五味子,禹餘糧,芡實,秋石

糯稻根鬚、山藥粉丸。

脈沉右弦,月經漸少而閉,腫由下而上,此血化為水,氣壅經脈;大便久瀉,小便不利,六腑不通,從太陽開導,以泄其水。

五苓散,加厚朴,調入琥珀末。

胃脘痛起,必經漏帶淋,嘔吐不納食。醫者多以開泄理肝,及參、連、薑、桂,治三月,病幾危殆。六月念四診,議宗《內經》陰維脈病獲效。秋燥冬溫氣加,因咳嗽而吐血。思絡空氣乘,非偏寒偏熱可治。女人肝為先天,首重調經,恪守此議為正。

烏骨雞膠,生地,女貞,建蓮,桂圓膏,白歸身,阿膠,柏仁,茯神

膠、膏為丸。

煩勞繼以悲哀,經阻三月,是二陽之病發心脾。

當歸,川芎,澤瀉,白芍,香附,楂肉

接服柏子仁丸。

娠八九月,胎吸母液,陽擾煩蒸,心痛引入少腹,謂之子懸。失治有三沖、三激之累。

生地,天冬,柏仁,阿膠,女貞,茯神

初產

益母草,炒楂肉,延胡索,澤瀉,炒麥冬,黑豆皮

安胎

桑寄生,人參,石殼建蓮,川斷,砂仁,台州青苧

產後,宗王損庵劫胃水法,用理中湯。

人參,焦術,炒姜,炙草

劫胃水已應,議升陰中之陽,互入攝固。

人參,炒當歸,五味子,茯神,麋茸

蓐勞久損不復,舌絡牙關牽掣。陰乏上承,浮陽內風上熾,當與靜藥養陰和陽。

生地,天冬,當歸身,桂圓膏,阿膠,麥冬,女貞子,烏雞膠

丸方。

脈數左弦右澀。產後經年,右肢痛楚,不能步趨。雖曰勞怒傷肝,營陰暗虧,不能涵養筋骨所致,然久久陽明之脈交傷,焉能束骨利機關之用?肌肉漸瘦,寒熱不止,是足三陰交虛成損,上及胃腑之象。議藥當主通補,但病久延,根蒂已虧,恐淹纏不已,病日加增,未敢輕談易易也。

羚羊角,制首烏,女貞子,生杜仲,白蒺藜,大胡麻,金石斛,黃耆

脈左弦右數。五年前經漏癥瘕,又復生產,繼之帶下綿綿。年來色奪氣短,食減,外寒內熱,脊骨腰髀酸楚若墜,時欲拊捫少安。仲景謂產損諸病,多從下焦肝腎起見。臟陰虧損,漸干陽分,而沖、任、督、帶諸奇脈受傷,有形精血難以速成,下焦空乏,隧道迂遠,雖補劑頻施,不能沾及,故未易取效也。

若暴崩暴漏,溫經固澀可投,今屢年帶淋,脂液暗耗,陰分大傷,豈可溫熱剛暴,再劫其陰?宜從陽引陰,扶之培之可耳。見病治病,有何益歟?日久髓枯,將有損不得復而成勞怯者。

白話文:

[女科]

方劑一: 龍骨、阿膠、生白芍、牡蠣、雞蛋黃、米醋

方劑二: 人參、小麥、生白芍、阿膠、茯神、川楝子

方劑三: 淡天冬、陳阿膠、制首烏、茯神、黑豆皮、生白芍

病人脈象澀滯而數,上半身充盈,下半身虛弱下垂,肝腎精陰虧損,陽氣內風上衝,舌頭和牙齦將要潰爛,腳踝腫脹。服用腎氣丸三日後,出現腸道出血,晚上發熱盜汗,早晨汗出,大便經常溏瀉、淋漓不暢等症狀。應當調理足三陰經,同時輔助固護元氣、收攝下焦之法。

方劑四: 水制熟地黃、女貞子、茯神、白芍、五味子、禹餘糧、芡實、秋石、糯稻根鬚、山藥(製成藥丸)

病人脈象沉而右側弦細,月經量漸少而閉經,腫脹由下向上發展,這是血化為水,氣滯阻經脈所致;大便長期溏瀉,小便不利,六腑不通,從太陽經入手疏導,以排出體內水濕。

方劑五: 五苓散,加厚朴,調入琥珀末

病人胃脘疼痛發作,必伴有經漏、帶下、尿頻、嘔吐、不思飲食。很多醫生都用開瀉理肝的方法,以及人參、川楝子、生薑、桂枝等藥物治療,持續三月,病情卻更加危殆。經過四診合參,參考《內經》中陰維脈的病理獲得療效。秋季乾燥,冬季溫暖的氣候加重病情,因咳嗽而吐血。病因是氣血瘀滯,並非單純寒熱之症。婦女肝臟屬先天,治療應首重調理月經,遵循這個原則才是正確的。

方劑六: 烏骨雞膠、生地黃、女貞子、建蓮子、桂圓膏、白歸尾、阿膠、柏子仁、茯神(製成藥丸)

病人因過度勞累繼而悲傷,經期阻滯三月,這是少陽之氣病及心脾。

方劑七: 當歸、川芎、澤瀉、白芍、香附、山楂肉

服用柏子仁丸。

病人妊娠八九個月,胎兒吸取母體津液,陽氣擾動導致煩躁、盜汗,心痛牽連少腹,稱為「子懸」。若失治將導致三沖、三激之患。

方劑八: 生地黃、麥冬、柏子仁、阿膠、女貞子、茯神

初產婦方劑: 益母草、炒山楂肉、延胡索、澤瀉、炒麥冬、黑豆皮

安胎方劑: 桑寄生、人參、石斛、建蓮子、川斷、砂仁、台州青苧

產後,根據王損庵劫胃水的方法,使用理中湯。

理中湯: 人參、焦甘草、炒生薑、炙甘草

劫胃水之後,應當升提陰中之陽,相互調和,以固護元氣。

方劑九: 人參、炒當歸、五味子、茯神、鹿茸

病人產後勞損久久不癒,舌頭與牙關緊縮牽掣。陰精不足上承,浮陽內風上熾,應當使用靜態藥物滋陰和陽。

方劑十: 生地黃、麥冬、當歸尾、桂圓膏、阿膠、麥冬、女貞子、烏骨雞膠(製成藥丸)

病人脈象數,左側弦細,右側澀滯。產後多年,右側肢體疼痛,不能行走。雖然說是勞累和怒氣傷肝,營陰虧損,不能滋養筋骨所致,但是久而久之,陽明經脈也受損傷,因此不能收束筋骨,使關節活動自如;肌肉逐漸消瘦,寒熱往來不止,這是足三陰經虛損,上及胃腑的表現。治療應當以通補為主,但是病情久延,病根已損,恐怕會纏綿不愈,病情日益加重,不敢輕易用藥。

方劑十一: 羚羊角、制首烏、女貞子、生杜仲、白蒺藜、大麻子、金石斛、黃耆

病人脈象左側弦細,右側數。五年前患有經漏、癥瘕,又經歷生產,之後帶下綿綿不斷。近來面色萎黃,氣短,食慾減退,外感寒邪,內有熱象,脊骨、腰部、股部酸痛如墜,時常想用手按壓少府穴。仲景說產後諸病,大多從下焦肝腎開始。臟腑陰液虧損,逐漸傷及陽氣,沖、任、督、帶等奇經脈受損,有形精血難以迅速生成,下焦虛空,經脈迂迴曲折,即使服用補益藥物,也很難到達病所,因此不易見效。

如果出現暴崩暴漏,溫經止血的藥物可以用,但是現在已經多年帶下淋漓,精血暗耗,陰液大傷,怎能用溫熱剛猛的藥物,再次損傷陰液呢?應該從溫陽引補陰液,扶持培育陰精才行。只見病治病,有什麼益處呢?時間久了,精髓枯竭,將會導致損傷難以恢復,而形成虛弱勞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