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脈沉目黃,氣喘嗆嘔,脘悶肢冷潮熱,汗出略緩,少頃復熱。病九日不解,口乾自利。此濕邪內勝為熱,三焦不通,夏伏至霜降而發,其病為重。

杏仁,半夏,山茵陳,鮮石菖蒲,厚朴,草果仁,茯苓皮,川通草

久痛,用辛溫兩通氣血不效。病已十年,不明起病之由。今便溏溺赤,水穀濕熱不運,必夾濕阻氣,主以分消。

薏苡仁,厚朴,豬苓,茯苓皮,蔻仁,山茵陳,澤瀉

,香砂平胃散,加茯苓、茵陳。

酒客濕熱內蘊,長夏濕熱外加。醫不曉客邪兼有宿病,發散消導,胃汁大傷,先利黏膩,繼而吐血。今兩跗麻痹,膝中逆冷,陰液枯涸,脈絡少氣,舌絳煩渴,溺赤短澀,熱未盡,本先奪,僂廢之象,恐不能免。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白芍,川柏,麥冬,鮮生地,阿膠,炙草,麻仁

舌白心黃,濕著太陰,食不運,嘔吐。

杏仁,廣皮白,草果仁,藿梗,厚朴,半夏

痛脹得吐而安,隨發寒熱,口苦目黃,皆濕熱內擾,胃口不清。《靈樞》謂中氣不足,溲便為變矣。

柴胡,花粉,穀芽,生薑,黃芩,半夏,枳實,大棗

暑濕雖去,胃氣未復,務宜薄味靜養,勿令客邪再擾。

川石斛,廣皮,半夏曲,煨益智仁,茯苓,青皮

熱穢上加,頭脹脘痞,宜蔬食清上。

竹葉心,桑葉,黃芩,連翹,花粉,杏仁

脈沉舌赤,邪入血分,煩躁,神氣欲昏,用竹葉地黃湯。

竹葉心,浙生地,犀角尖,連翹心,元參,細葉菖蒲

初病伏暑傷於氣分,潮熱渴飲,邪犯肺也。失治則遂傳膻中,遂舌絳縮,小便忽閉,鼻煤裂血,環口瘡蝕,耳聾神呆,此氣分之邪熱漫延於血分矣。夫肺主衛,心主營,營衛二氣,晝夜流行於經隧之中,與邪相遇,或涼或熱。今則入於絡,津液被劫,必漸昏昧,所謂內閉外脫。

犀角尖,元參心,金銀花,鮮生地,連翹,細葉菖蒲根

心營肺衛同治。

鮮生地,蔗汁,生甘草梢,麥門冬,花粉

暑濕本陰邪,必傷於氣分,久則三焦均受,自頭巔胸脅,流行皆阻,便溺不爽,但濕久而生熱,治濕必究其本。

桂苓甘露飲。

伏暑得新涼,身熱咳嗽,治在肺。舌白不溻,囊腫,暑必兼濕,濕滯為腫。

蘆根,茯苓,淡竹葉,杏仁,通草

白話文:

[暑]

脈象沉弱,眼睛發黃,呼吸急促並伴有嘔吐,胸悶、四肢冰冷、時冷時熱,出汗略微緩解,但不久又發熱。病症持續九天未癒,口乾舌燥,大便溏瀉。這是濕邪內盛化熱,三焦不通,夏天伏藏的病邪到霜降才發作,病情較為嚴重。

處方:杏仁、半夏、茵陳蒿、鮮石菖蒲、厚朴、草果仁、茯苓皮、川通草

長期疼痛,使用辛溫解表通氣活血的藥物無效。病情已持續十年,病因不明。現在大便稀溏,小便顏色赤紅,水谷運化失常,必定是濕邪阻礙氣機,需分階段治療。

處方:薏苡仁、厚朴、豬苓、茯苓皮、草蔻仁、茵陳蒿、澤瀉

另:香砂平胃散,加茯苓、茵陳蒿。

嗜酒者濕熱內蘊,加上長夏濕熱外侵。醫生沒有認識到患者兼有外邪和宿疾,只用發散解表、消食導滯的方法,導致胃液大量損傷,先出現大便黏膩,繼而吐血。現在雙足麻木,膝蓋裏發冷,陰液枯竭,脈絡氣血不足,舌頭紅絳,口渴,小便短赤澀痛,雖然熱邪尚未完全消除,但已經損傷了根本,呈現衰老體弱的徵象,恐怕難以痊癒。

處方:滑石、生石膏、寒水石、白芍藥、川柏子仁、麥冬、鮮生地黃、阿膠、炙甘草、麻仁

舌苔白而舌心發黃,濕邪停滯在脾胃,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出現嘔吐。

處方:杏仁、廣皮、草果仁、藿香梗、厚朴、半夏

疼痛脹滿導致嘔吐後症狀緩解,隨後又出現寒熱交替,口苦眼黃,都是濕熱內擾,胃口不佳。《靈樞》說中氣不足,排泄功能就會發生變化。

處方:柴胡、花粉、穀芽、生薑、黃芩、半夏、枳實、大棗

暑濕雖已去除,但胃氣尚未恢復,應當吃清淡的食物,保持安靜休養,避免再次受邪。

處方:川石斛、廣皮、半夏曲、煨益智仁、茯苓、青皮

暑熱穢濁之邪加重,頭脹胸悶,宜吃清淡的蔬菜。

處方:竹葉心、桑葉、黃芩、連翹、花粉、杏仁

脈象沉弱,舌頭紅絳,邪氣侵入血分,煩躁不安,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用竹葉地黃湯。

處方:竹葉心、浙生地黃、犀角尖、連翹心、玄參、細葉菖蒲

初期伏暑傷及氣分,潮熱口渴,邪氣侵犯肺部。治療失當,就會傳至膻中,繼而舌紅絳而縮,小便突然閉塞,鼻孔流血,口周瘡瘍,耳聾神志不清,這是氣分之邪熱蔓延至血分。肺主衛氣,心主營血,營衛二氣晝夜運行於經絡之中,與邪氣相遇,或寒或熱。現在邪氣侵入絡脈,津液被劫奪,必然逐漸昏迷,這就是所謂的內閉外脫。

處方:犀角尖、玄參心、金銀花、鮮生地黃、連翹、細葉菖蒲根

心營肺衛同治。

處方:鮮生地黃、甘蔗汁、生甘草梢、麥冬、花粉

暑濕本屬陰邪,必定損傷氣分,久病則三焦均受影響,從頭頂到胸脅,氣機都阻塞不通,大小便不暢,只是濕邪久留而化熱,治療濕邪必須追究其根本。

處方:桂枝茯苓甘露飲

伏暑後遇到新涼,身體發熱咳嗽,治療應該針對肺部。舌苔白厚不乾燥,伴有囊腫,暑邪必定兼夾濕邪,濕邪停滯導致腫脹。

處方:蘆根、茯苓、淡竹葉、杏仁、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