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撰,郭維浚編

《眉壽堂方案選存》~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川連,淡黃芩,炒廣皮,烏梅,生白芍,木瓜

陽虛體豐,夏熱耗氣,胃弱不納不飢,此九竅不和,都胃病矣。法當鎮逆理虛,略佐苦降,以胃為陽土,氣下為順耳。

人參,淡乾薑,川連,代赭石,茯苓,生白芍

脈漸陰濁上僭,與真武法,減術換參。

真武法兩日,脘中有知飢感,與陽漸結痞無疑。陰濁得泄,即當溫養太陰,使脾陽鼓動健運,冀其納穀安然,用治中法。

人參,益智仁,淡乾薑,茯苓,廣皮白,木瓜

潮熱耳聾,有似陽邪。診得脈空大,自利不渴,舌上粉苔,形枯色槁,豈是實證。議以勞倦夾濕,從脾胃病治。

人參,廣皮白,茯苓,炮姜,生益智仁,澤瀉

交夏形瘦食減,氣怯欲寐,世俗謂之疰夏。後天脾胃不和,熱傷氣也。

人參,白朮,炒楂,砂仁,桔梗,茯苓,廣皮,神麯,川連,米仁

熱痛失治,三焦皆被邪結,不甚清明;左脅瘕聚有形,食下漸脹。大便日前頗利,目今便秘,是腸胃經絡之邪未清,清空之竅尚蒙。調治之法,亦宜分三焦為法,白金丸可用,午後進湯藥。

熱邪深入為厥,陽氣上冒神昏。病魔多日,已在血分,況臍下堅滿乎!仲景云:厥應下,下之不止,利者死。凡鹹苦皆通陽,均謂之下,不必硝、黃也。

陰陽兩為病傷,熱邪深陷至陰,陰液涸盡,遂躁亂不已,已屬至危。思從前諸醫發散、消導、苦寒、辛燥,都令劫爍陰陽。仲景云:凡元氣有傷而病不減,可與甘藥。仿此。

復脈湯。

夏令熱伏,入秋而發,即仲景謂陰氣先傷,陽乃獨發之謂。脈右搏數,胃汁受損。暫忌厚味,進甘寒養胃,內熱自罷。

捲心竹葉,知母,大麥仁,麥冬,白芍,烏梅肉

夏令伏邪,至深秋而發,發汗不解,繼又泄瀉。此伏里之證,與暴感不同,所以表散、和解不能取效。病有四旬,脈細搏如刃,面色消奪,猶裡熱口渴,舌色白,病中潰泄,此久熱迫蒸,陰陽失守,苦藥燥損,津液日枯。因熱致病,醫不以河間三時法則分三焦以逐邪,昧於從事節庵陋習,宜乎淹淹不已。若不急調,久延虛怯一途,古人所謂因病致損也,慎之!

捲心竹葉,生地炭,生白芍,米炒麥冬,炒丹皮,烏梅肉

伏暑深秋乃發,是屬裡證,雖經遺泄,系陰虛夾邪。忌用溫散,再傷陰液。今自利口渴腹滿,可與四逆散方法。

黃芩,枳實,六一散,生芍,廣皮白

夏季暑熱內伏,秋涼伏邪內發。初起耳竅流膿,已非風寒在表。今十餘日大便不解,目黃赤,舌起黃苔,耳聾昏譫,漸有內閉之狀,非輕症也。

連翹,黃芩,大黃,黑梔,生甘草,枳實

急火煎四十沸,即濾清服。

濕熱之邪鬱於氣分,身熱目黃自利。夏月受之,深秋而發。

木防己,杏仁,黃芩,生石膏,枳實,白芍

白話文:

[暑]

第一方:患者陽虛體質肥胖,夏季暑熱耗損元氣,胃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此為九竅不和,皆屬胃病。治療應鎮逆氣、調理虛損,略加苦寒之藥以瀉熱,以胃為陽土,氣向下行則順利。 藥物包含:人參、淡黃芩、炒川連、烏梅、生白芍、木瓜。

第二方:脈象漸漸呈現陰寒之氣上犯,與真武湯法相似,減少附子用量,改用人參。藥物包含:人參、淡乾薑、川連、代赭石、茯苓、生白芍。真武湯服用兩天後,患者出現飢餓感,與陽氣漸漸凝聚成痞塊無疑。陰寒之氣得以泄出,應溫養脾胃,使脾陽鼓動,促進消化吸收,用治中湯法。藥物包含:人參、益智仁、淡乾薑、茯苓、廣皮、木瓜。

第三方:患者潮熱耳聾,似有陽邪,但脈象空大,大便溏瀉卻不渴,舌苔薄白,形體消瘦,面色枯槁,並非實證。考慮為勞倦夾濕,從脾胃入手治療。藥物包含:人參、廣皮、茯苓、炮薑、生益智仁、澤瀉。

第四方:患者夏季消瘦,食慾減退,氣虛乏力,嗜睡,俗稱疰夏。為後天脾胃不和,熱傷元氣所致。藥物包含:人參、白朮、炒山楂、砂仁、桔梗、茯苓、廣皮、神麴、川連、米仁。

第五方:患者熱痛久治不愈,三焦皆受邪氣阻滯,症狀不明顯;左脅下有腫塊,進食後腹脹加重。之前大便溏瀉,現在便秘,說明腸胃經絡邪氣未清,排洩通道阻塞。治療應分三焦論治,可服用白金丸,午後服用湯藥。

第六方:熱邪深入,導致厥證,陽氣上逆,神志昏迷。病情持續多日,已侵犯血分,且臍下堅滿。依據《傷寒論》,厥證應當瀉下,瀉下不止則危殆。凡鹹苦之藥皆能通陽,均可謂瀉下,不必非用硝石、黃連不可。

第七方:陰陽兩虛,熱邪深入至陰,陰液枯竭,躁動不安,病情危急。以往治療多用發散、消導、苦寒、辛燥之法,反而損傷陰陽。依據《傷寒論》,元氣受損而病情未減,可用甘味藥物。故使用:復脈湯。

第八方:夏季伏熱,至秋季發病,符合《傷寒論》中陰氣先傷,陽氣獨發的描述。脈象右脈搏數,胃液受損。暫時忌食肥甘厚味,服用甘寒之藥以養胃,內熱自退。藥物包含:捲心竹葉、知母、大麥仁、麥冬、白芍、烏梅肉。

第九方:夏季伏邪,至深秋發作,發汗治療無效,繼而出現腹瀉。此為伏藏於裡的證候,與急性外感不同,故表散、和解之法無效。病情已持續四十天,脈象細弱,面色萎黃,仍有裡熱口渴,舌色白,病程中出現潰瘍腹瀉,這是長期伏熱耗傷陰陽,苦寒燥熱之藥損傷津液所致。治療不應拘泥於河間三時法則,分三焦逐邪,應避免沿用陳舊陋習,否則病情難以痊癒。若不及時調理,久延則導致虛弱,正如古人所言「因病致損」,應謹慎!藥物包含:捲心竹葉、生地炭、生白芍、炒麥冬、炒丹皮、烏梅肉。

第十方:伏暑至深秋發作,屬於裡證,雖經瀉瀉,仍屬陰虛夾邪。忌用溫散之藥,以免進一步損傷陰液。現大便溏瀉,口渴,腹滿,可參考四逆散加減。藥物包含:黃芩、枳實、六一散、生白芍、廣皮。

第十一方:夏季暑熱內伏,秋涼後伏邪內發。初期耳竅流膿,並非表邪風寒。現已十餘日大便不通,目黃赤,舌苔黃厚,耳聾神昏,漸有內閉之象,病情不輕。藥物包含:連翹、黃芩、大黃、黑梔子、生甘草、枳實。急火煎煮四十沸,過濾後服用。

第十二方:濕熱之邪鬱積於氣分,身熱、目黃、大便溏瀉。夏季感染,深秋發作。藥物包含:木防己、杏仁、黃芩、生石膏、枳實、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