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八 (5)

1. 五蠱方一十二首

千金太上五蠱丸,主百蠱吐血傷中,心腹結氣,或堅氣塞咽喉,語聲不出,短氣欲死,飲食不下,吐逆上氣,去來無常,狀如鬼祟,身體浮腫,心悶煩疼寒戰,夢與鬼交,狐貍作魅,卒得心痛,上叉胸脅,痛如刀刺,經年累歲著床不起,悉主之方。

雄黃(研),椒目(熬),巴豆(去心皮熬),鬼臼莽草(炙),芫花(熬),真珠,藜蘆(炙),礬石(各四分燒),獺肝(炙二分),附子(炮去皮五分),蜈蚣(三枚炙),斑蝥(三十枚去翅足熬)

上十三味搗末,蜜和更搗一二千杵,每服如小豆一丸,余密封勿泄,十丸為一劑,如不中病,後日增一丸,以下利為度,當下蟲種種狀貌,不可具載,下七日後將息,服一劑,三十年百病盡除。忌五辛,豬肉,冷水,生血物,貍肉,蘆筍等。

又方

酒服桔梗犀角末方寸匕,日三服,不能自服,揭口與藥下,心中當煩,須臾自靜,有頃下,至七日止,當食豬脾以補之。(並出第二十五卷中)

崔氏療五蠱毒方。

一曰蛇蠱,食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之不入,吐之不出,悶亂不得眠,心熱不能食方。

馬兜鈴根,即吐出,又服麝香方寸匕,亦自消或吐出也。

二曰蜣螂蠱,得之胸中忽然,或哽入咽,怵怵如蟲行,咳而有血方。

服獾肫脂即下,或吐或自消也。

三曰蝦蟆蠱,得之心腹脹滿,口乾思水,不能食,悶亂大喘而氣發方。

服車脂半升即出。

四曰蝌蚪蠱,同上療法甚驗。

五曰草蠱,術在西涼以西及嶺南人多行此毒,入人咽,刺痛求死方。

甘草藍汁即自消。

又方

五蠱共一法療之,但取產婦胎衣切之,曝乾為散,水和服半錢匕,五毒自消。

又方

升麻咽汁。

又方

五蠱都服馬兜鈴苗,似蘿藦草形正直上,取雞子大,搗為散,服半錢匕,或至一匕,五蠱毒之病多在喉中,常須記之,或小醫不識此病,言胃冷蛔動,或浪稱是注,灸刺浪服諸藥,枉死也,此由醫生未經歷故也,宜令審別之。(並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五蠱湯方。

犀角(三兩),蘘荷根,黃連,縫草,當歸(各二兩),羚羊皮(方二寸炙)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又五蠱下利去膏血,赤罽丸

芫花(一升),巴豆(一百枚),赤罽(方圓一寸)

上三味搗篩,以蜜為丸,更搗,丸如胡豆,服一丸,如下利不止,以清粥汁止之,不下,小增之,欲令陰除,不令大下。(範汪同並出第四十五卷中)

2. 蠱注方三首

病源蠱注者,住也,言其病遲滯停住,死,又注易旁人也,蠱者是聚蛇蠱之類,以器皿盛之,令其自相啖食,余有一個存者為蠱也,而能變化,人有造作欽事之者,以毒害於他,多於飲食內而行用之,中之者心悶腹痛,其食五臟盡則死,有緩有急,急者倉猝,十數日便死,緩者延引歲月,遊走腹內,常氣力羸憊,骨節沉重,發則心腹煩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變化為蠱,漸侵食腑臟盡而死,死則病流注染著旁人,故為蠱注也。(出第二十四卷中)

範汪療蠱注百病,癥瘕積聚,酸削骨肉,大小便不利,猝忤遇惡風,臚脹腹滿,淋水轉相注,殫門盡戶,延及男女外孫,醫所不能療,更生十七物紫參丸方。

紫參人參半夏(洗),藜蘆,代赭,桔梗白薇肉蓯蓉(各三分),石膏(一分),大黃(一分),牡蠣(一分熬),丹參(一分),蝦蟆灰,烏頭(炮四分),狼毒(一分),附子(炮五分),巴豆(七十枚去心皮熬)

上藥搗篩,蜜和為丸,以飲下如小豆一丸,日三服,老小以意減之,蜂蠆所螫,以塗其上神良。忌羊肉冷水。(一方無蝦蟆有乾薑四分出第十四卷中)

小品雄黃丸,療蠱注,四肢浮腫,肌膚消索,咳逆,腹大如水狀,漏泄死後注易家人方,一名蠱脹方。

雄黃(研),巴豆,莽草(炙),鬼臼(各四分),蜈蚣(三枚炙)

上五味搗篩為末,蜜和,更搗三千杵,藥成,密器封之,勿令泄氣,宿勿食,服如小豆一丸,不知,加一丸,當先下清水蟲長數寸,及下蛇,或如壞雞子,或白如膏,下訖,後作蔥豉粥鴨羹補之。忌生魚,生菜,豬肉蘆筍,冷水,暖食將養也。(千金同出十四卷中)

集驗療鬼注蠱注,毒氣變化無常,鮫魚皮散方。

鮫魚皮(鵲魚斑皮是),犀角麝香(研),龍骨,丹砂(研),雄黃(研),蘘荷葉鹿角(炙各一分),蜈蚣(一枚炙),椒(一分汗),乾薑(一分),貝子(十枚),雞舌香(一分)

上十三味搗篩為散,空心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出第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