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歸經是一種特殊的概念,將藥物的氣引導到該去的地方。治病就像是進行一場戰爭,中醫師就像是擬定戰略思想(方劑)的軍師,每一位士兵(中藥)都有要攻打的位置(歸經),而這場戰爭的敵人就是疾病。透過了解中藥方劑每個組成之引經(歸經)效益,可以理解每一個方劑的戰略思路。本文以小柴胡湯為例,運用演算法計算其整體歸經效益,破解每一個古代中藥方劑的引經(歸經)秘密。
古人依照3種主要方法,探索每個中藥專門行走的經絡
所謂的中藥歸經的概念,指的是每個中藥都可以直接到達所屬的臟腑經絡,來達到治療的目的。某些中藥對於某些臟腑或經絡,會發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他的臟腑經絡則作用較小,甚或完全沒有作用。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就不同,百千種的中藥就會產生百千種的效用。
從「歸經」這兩個字可以明顯看出,這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針對治療的病證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經絡是溝通人體內外表裡的通道, 一個人生病了會通過經絡影響到內在臟腑。反過來說,內在臟腑病變也可以反映到經絡。假設一個人吃了「生薑」,這個草藥就會自動走到「脾經」與「胃經」去調整這些經絡與臟腑的氣血。吃了「人參」就會去調整「心經」與「肺經」以及相對臟腑的氣血。
每個中藥都有自己專屬的歸經,可以將藥物的氣引導到該去的地方。治病就像是進行一場戰爭,每一位士兵都有要攻打的位置,而這場戰爭的敵人就是疾病。如果敵人是胃病,就派遣可以通到胃的藥物(士兵),是肝病就派可以走到肝臟的藥物(士兵),每個方劑組成都依照其治病(打仗)的目的,設定「引經專藥」,最後就可以成功擊潰疾病(敵人)。
古代的藥書中都詳細記載了很多中藥,而每一味中藥都有記載所謂的歸經。現代人看到這些藥書,通常會覺得很困惑,究竟古人是用什麼方法知道這些中藥的歸經呢?歸納所有醫學專家的心得後,發現古人有以下3種可能性取得每種中藥的歸經:
- 依照性味來推推斷:黃帝內經《宣明五氣篇》中提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其他篇章陸續提到類似概念,表明辛甘酸苦鹹「五味」對「五臟」等機體不同部位具有選擇性,後代的歸經理論幾乎都源自於此。也就是說透過中藥的性味,就可以推端所屬歸經。
- 依照演繹推理:由於中醫存在著各種診斷辨證法,因此可以依照各種辨證法來推斷歸經,以柴胡為例,在《珍珠囊》一書提到,柴胡是「少陽 、 厥陰行經藥也」,這就是依照六經辨證來演繹推論,將柴胡歸屬於「少陽經」。如果用臟腑辨證來演繹推論,因為柴胡是解表藥,就被歸類為「肺經」,如果按經絡辨證法,那就被歸為「肝經」。
- 依照氣脈內證觀察:以上兩種方法多數需要依賴的邏輯思維,有一種人幾乎不思維,每天就是專注於靜心打坐、氣功修煉。最終可以直接看到經絡與氣血走向。當代高人長安無名氏,在其《人體內證觀察筆記》一書中大量記載自己服用中藥後,在體內出現經絡氣血的各種變化現象,完全公開自己的體會,讓所有凡夫俗子嘆為觀止。這也是古代道家修煉者取得中藥歸經的一種方法與途徑。
中藥方劑可視為是一種戰略佈署,攻打疾病這座城池
如上所述,既然每一個中藥方劑就像是一種戰術,每一位開中藥方的中醫師可以說都是軍師。由於每一位軍師的戰略見解都不一樣,因此面對同樣的敵人(疾病),派遣的士兵(方劑的組成)也完全不同,因此過去2000年下來累積成數十萬種中藥方劑,都是他們的戰略佈署成果。
透過拆解每一個中藥方劑的組成中藥之歸經,就可以清楚知道每一個中藥方劑的攻打策略是什麼?以「小柴胡湯」為例,這個方劑組成主要是透過七種中藥: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薑與大棗,每個中藥都有自己的歸經,如果將這些所有的歸經全部加起來綜合分析,那就可以知道這個中藥方劑主要是專攻哪個經絡。
大家可以試著計算一下,如果一種中藥有3種歸經,那7種中藥就會有21種歸經,因此需要運用一些演算法來加以計算。在古代,古人不太容易快速計算出每個方劑的歸經比例,而今在資料處理技術之下,可以輕易計算出每個中藥方劑的歸經比例,以小柴胡湯為例,從圖上就可以輕易看出,主要歸肺經、脾經與胃經,肝經與膽經次之。許多人以為這是治療肝臟的中藥,如果從這個演算法來看,反而主要是治療脾胃且益肺的中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