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鈔

《脈經鈔》一書,由孫鼎宜所撰,從其卷首的序文及隨後提供的內容觀之,可知此書乃是作者對歷代中醫脈學經典進行整理、校證與闡述的著作,尤其以王叔和的《脈經》為核心,意在廓清流弊、回歸本源,為後學提供一套根植於古籍的脈診指引。書名「脈經鈔」中的「鈔」字,便有摘錄、輯錄、或重點選錄之意,顯示此書並非完全原創,而是對前賢論述的梳理與集合。

序文開宗明義,孫鼎宜表達了他對當時脈學流傳狀況的不滿。他認為,自五代高陽生《脈訣》問世以來,這部相對簡略、甚至被批評為淺陋的著作反而取代了王叔和《脈經》的地位,使得真正的《脈經》「遂隱」。這種「人情貴耳賤目」的現象,促使孫鼎宜去尋求《脈經》原本。然而,即使讀到了《脈經》,他也發現其「匯脈之中,間匯一證,不該不貫」,組織結構存在不足,正如喻昌所批評、林億所嘆問「若綱在綱者安在哉?」的遺憾。儘管如此,孫鼎宜認為與《脈訣》相比,《脈經》「淺陋不猶愈於高陽乎?」,且其專主氣口診脈,自扁鵲已然,非叔和首創,仍有其重要的學術地位。

基於對《脈經》價值及局限性的認識,孫鼎宜確立了撰寫《脈經鈔》的目標與方法。他身處的時代,距古未遠,尚有大量古書可供校證。因此,他以《內經》、《難經》、扁鵲、華陀、張仲景等醫學大家的著作作為依據,對《脈經》的內容進行「補正」。這種方法論,體現了他嚴謹求實的學風,試圖通過互證互校,還原或闡明《脈經》的真實面貌及理論淵源。此外,他還將岐伯的言論單獨輯錄(抄入《黃帝外經》中),並匯集《醫律》、《脈法贊》等僅見於附錄的文獻。對於《脈經》中未註明出處的內容,他將其匯成本書,而對於註明出處但可能來自後世附會的內容,他也加以辨析,例如認為《脈經》的「新撰」及「四時經」並非獨立書名,而是因內容而生的條目名稱。

孫鼎宜在序中也反駁了《脈經》十卷中可能雜廁有王叔和自撰內容的說法,他認為從文體風格上看,叔和的文字與《脈經》所輯錄的古文不同,且叔和自序已明確說明是「撰集岐伯,逮於華陀」,林億等人也證實其「一本《黃帝內經》,又補以扁鵲、元化、仲景之法」,因此他斷言《脈經》中並無叔和的自撰內容。他坦言,遺憾的是無法完全釐清《脈經》所有條文的出處。最終,他將經過如此整理、校證的內容分為二卷,二十五篇,並與《病源》、《千金》所載內容互校,命名為《脈經鈔》,沿用了《隋志》中許建吳著作的名稱,暗示其對古典的繼承。這篇序文,不僅交代了《脈經鈔》的成書背景、目的、方法,也展現了孫鼎宜作為一個醫學文獻學家的批判性思維和考證精神。

提供的卷一內容,包含了「脈形狀一」和「憑脈知證二」兩個重要部分,是《脈經鈔》脈學理論的核心展現。

「脈形狀一」部分,集中闡述了中醫脈診中各種常見和重要的脈象形態。這一部分以逐條列舉、定義的方式呈現,詳盡描述了不同脈象的特徵,是學習和辨識脈象的基礎。例如:

  • 浮脈:定義為「舉之有餘,按之不足」,並引述《叔和》原文「浮於手下」,強調其輕觸即得的特點。
  • 沉脈:與浮脈相對,定義為「舉之不足,按之有餘」,或「重按之乃得」,說明其需用力按壓才能觸及。
  • 洪脈:描述為「極大在指下」,或「浮而大」,並用各種比喻來形容其形態,如「其大如弦,其長如線...其動如波濤」,但列舉的比喻似乎有重複和冗餘,可能是在輯錄過程中不同來源的描述被並置。
  • 滑脈:形容其流暢滑利,「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如「流水」或「漉漉如欲脫」,與數脈相似。
  • 數脈:指脈搏跳動頻率快,「去來促急」,定義為「一息六七至」(並註明《千金》作五至),強調其「進之名」。
  • 遲脈:指頻率慢,「呼吸三至,去來極遲」。
  • 弦脈:形容其緊張、堅韌,「按之弓弦狀」,或「如張弓弦,按之不移」,甚至指出「浮緊為弦」。
  • 緊脈:形容其有力而緊張,「數如切繩狀」,或「如轉索之無常」。
  • 微脈:極其細弱,「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難以察覺。
  • 細脈:比微脈略大但仍細小,「常有,但細耳」。
  • 澀脈:形容其艱澀不暢,「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 實脈:有力、充實,「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沉浮皆得」。
  • 虛脈:相對無力、空虛,「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 革脈(或稱牢脈):描述為「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並考證其即堅脈,是因避諱而代稱。
  • 軟脈(或稱濡脈):極其柔軟、細弱,「極軟而浮細」,或「按之無有,舉之有餘」,如「帛衣在水中」。
  • 弱脈:柔軟而沉細,「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或「按之乃得,舉之無有」。
  • 散脈:大而散亂,「氣實血虛,有表無里」。
  • 緩脈:跳動較遲緩而從容,「去來亦遲,小快於遲」,也可能有浮大而軟的描述。
  • 促脈:數脈中帶有間歇,「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 結脈:緩脈中帶有間歇,「往來緩,時一止復來」,並引述《千金》的描述及「脈結長生」的說法。
  • 代脈:脈搏有規律地中止,「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並明確指出「代者死」,與「脈結者生」相對,是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後的關鍵。
  • 動脈:描述為「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引述《傷寒論》的解釋,說明其與陰陽搏結有關。

這一部分的內容,展現了《脈經鈔》對傳統脈象描述的繼承與整理。它不僅列出了多種脈象,還提供了不同的定義和描述,並註明了這些描述可能來源於王叔和《脈經》原文或其他經典(如《千金》),這與序文中所說的校證方法一致。通過對這些基本脈形的精確辨識,是進行進一步脈診分析的前提。

「憑脈知證二」部分,則將脈象診斷提升到應用層面,探討如何通過脈象來判斷病證。這部分內容是脈診從「辨形」到「知病」的橋樑。

  • 個體差異與脈象:首先強調診脈要考慮病人的個體因素,包括大小、長短、性情、體質(肥瘦)以及年齡(婦人、小兒)。認為脈象應與個體特徵相符,相符者為「順則吉」(或「易治」),不符者為「逆則凶」(或「難治」),例如「肥人脈沉,瘦人脈浮」為順,反之為逆;「男左大為順,女右大為順」。這體現了中醫「因人而異」的整體觀念在脈診中的應用。
  • 三部脈與平衡:提到「脈三部大都欲等」,即寸、關、尺三部脈的強弱應相對平衡,這是判斷氣血功能協調與否的重要指標。
  • 脈象的陰陽分類與應用:這部分是核心理論之一。將脈象分為陽脈(大、浮、數、動、長、滑)和陰脈(沉、澀、弱、弦、短、微),並將此陰陽分類應用於判斷病證的順逆和預後:「陽病見陰脈者反也,主死;陰病見陽病者順也,主生」。這反映了中醫辨證思想中的陰陽對立統一與標本虛實關係,即正氣尚存、能夠抗邪者脈應為陽,正氣衰敗、不能抗邪者脈轉為陰。
  • 脈位與臟腑病證:提出了「關前為陽,關後為陰」的概念,並將不同脈位和脈象與具體病證聯繫起來,如「陽數則吐血」、「陰微則下利」、「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雖然這種對應關係可能相對簡化,但提供了初步的診斷思路。此外,還將脈象與臟腑及氣血狀態直接關聯,如「得陽屬府,得陰屬藏」,「脈數則在府,遲則在藏」。
  • 脈象與臟腑精微關聯:進一步將特定脈象與具體臟腑疾病聯繫,引述扁鵲的觀點,如「脈長而弦病在肝」、「脈小血少,病在心」、「脈下堅上虛,病在脾胃」、「脈滑而微浮病在肺」、「脈大而堅病在腎」。這部分描述了五臟病變可能出現的典型脈象。
  • 脈象與氣血虛實、寒熱:闡述了脈象如何反映氣血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質,如「脈滑者多血少氣,脈澀者少血多氣,脈大者血氣俱多」;「沉細滑疾者熱,遲緊者寒」。這部分提供了辨別病機和病邪屬性的重要依據。

總體而言,《脈經鈔》卷一提供的這些內容,展現了孫鼎宜對傳統脈學的繼承、整理和闡發。他以《脈經》為基礎,博採眾長,將分散在各經典中的脈學理論條文化、系統化。書中對脈形狀的詳細描述,是訓練醫者辨脈基本功的基石;而「憑脈知證」部分,則將脈診從形態辨識提升到臨床應用,指導醫者如何將脈象與個體差異、陰陽氣血、臟腑病變、寒熱虛實等因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判斷。其編寫風格,如大量引用古籍原文並加註校勘,顯示出其學術價值在於對古典脈學文獻的嚴謹梳理和可靠傳承。雖然僅憑提供的片段難以窺其全貌,但已足以見出這是一部旨在回歸經典、釐清脈學理論、並提供實用診斷方法的有價值的中醫著作。對於學習者而言,它提供了一個通過脈象來了解病證狀態的框架,強調了脈診在臨床辨證中的重要地位。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