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鼎宜

《脈經鈔》~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五藏脈(下)十三

逆治者死,此之謂也)。陰氣在表,陽氣在藏(《千金》作在「里」),慎不可下,下之者傷脾。脾土弱即水氣妄行(原注:陽氣在下溫養諸藏,故不可也,下之既損干陽氣,而脾胃復傷,土以防水,而今反傷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下之者(《千金》無三字)如魚出水,蛾入湯(原注:言治病逆則殺人,如魚出水、蛾入湯火之中,即死)。重客在裡,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則喘(原注:重客者,猶陽氣也。

重者、尊重之貌也。陽位尊處於上,今一時在下,非其常所,故言客也。熏,謂燒針及以湯火之輩熏發其汗,如此則客熱從外入,與陽氣相薄,是為逆也。氣上熏胸中,故令喘息)。無持客熱,令口爛創(原注:無持者,無以湯火發熏其汗也,熏之則火氣入里為客熱,故令其口生創)。

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原注: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五十周而復會,如環之無端也。血為陰,氣為陽,相須而行,發其汗使陰陽離別,脈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謂陽氣逆而不復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陰陽錯逆,可不慎耶)。客熱狂入,內為結胸(原注:陰陽錯亂,外熱狂入,留結胸中也),脾氣遂弱,清溲利通(原注:脾主水穀,其氣微弱,水穀不化,下利不息。清者廁也,溲從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謂下利至廁也。

按:清即圊假字○並《脈經》三)。

上四時經(題仍舊,四條文法岐出,疑採自兩書,叔和但羼集之,題上事曰四時經,非別有一書也)

白話文:

如果治療方向錯誤,就會導致死亡,這就是這個道理。當陰氣浮現在體表,而陽氣藏在體內(《千金方》寫作「在內」),這時絕對不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如果用了,就會傷害脾臟。脾土虛弱,水氣就會到處亂跑(這是因為陽氣在下溫養各個臟腑,所以不可以瀉下。瀉下會損害陽氣,又會傷害脾胃,脾土本來是控制水的,現在反而受到傷害,所以會導致水液過多而亂跑)。用瀉下法,就像魚離開水,飛蛾撲向熱湯一樣(意思是說,治療方向錯誤就會殺人,就像魚離開水、飛蛾進入湯火中一樣,立即死亡)。

當外來的邪氣停留在體內時,絕對不可以進行熏蒸,熏蒸反而會使邪氣逆行,導致呼吸急促(「重客」指的是陽氣。重,有尊重之意。陽氣原本在上,現在暫時到了下,不是它原本的位置,所以說是「客」。熏,指的是用燒針或湯火等來發汗,這樣會導致外來的熱邪進入體內,與陽氣相衝突,是為逆。邪氣上沖到胸中,所以會導致呼吸急促)。不要讓邪熱停留在體內,否則會導致口舌潰爛(不要用湯火等發汗,如果熏蒸,熱氣就會進入體內形成邪熱,導致口舌生瘡)。

陰脈如果散開,血液運行不暢,正常的陽氣就會逆亂,陰氣也不會順從(血液在脈中運行,氣在脈外運行,五十次循環之後又會匯合,像環一樣沒有開始和結束。血是陰,氣是陽,互相依存而行。如果發汗,會使陰陽分離,脈絡解散,血液無法暢通。逆,指的是陽氣逆亂而不能恢復。治療失誤,導致陰陽錯亂,不可不慎重啊)。當外來的邪熱過於猖獗侵入體內,就會在體內形成結胸的症狀(陰陽錯亂,外面的熱邪侵入體內,停留在胸中形成結胸)。脾氣會因此變得虛弱,小便會清澈而頻繁(脾主水穀,脾氣虛弱,水穀無法消化,會不斷拉肚子。清,指的是廁所,小便從水道排出,而反過來說是清溲,是指腹瀉到像小便一樣。

按:清就是圊的假借字,參看《脈經》)。

以上這四條內容,雖然標題仍舊是「四時經」,但這四條的內容和法則各不相同,應該是採集自兩本書籍,王叔和只是把它們混合在一起,標題是「四時經」,並不是另外有一本書叫做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