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鈔》~ 序
序
1. 序
序曰:著《脈經》者不一,王叔和之所撰集者,則只一書,無副本也。自五代高陽生《脈訣》出,而世以為叔和而《脈經》遂隱。余讀而厭之,遂亟思《脈經》不置。及求得其書讀之,則匯脈之中,間匯一證,不該不貫,誠有如喻昌所譏者。求如林億所謂若綱在綱者安在哉?豈人情貴耳賤目歟?然抑百聞不如一見也。
徐大椿曰:脈之為道,不過驗其血氣之盛衰寒熱,及邪氣之所在,若以為某病當見某脈,某脈當得其病,拘泥一定,反令人旁皇無所適從。一若古今脈書皆可廢者,余又以為大謬也。嗟夫!自西晉迄於今,古書日就湮沒者,蓋什不存一。而今世言脈之書,又皆《脈訣》類。叔和淺陋不猶愈於高陽乎?其專主氣口,蓋自扁鵲已然,非叔和首創也。
去古未遠,可校證者甚多,余故以《內經》、《難經》、扁鵲、華陀、張仲景之書,各據《脈經》補正之。又以岐伯之言別為一集(抄入《黃帝外經》中),以九道之說與《內經》殊也。今復以不注所出者,匯為此書,其注所出而僅見者,若《醫律》、《脈法贊》附焉。又有云:新撰及四時經者,則實非書名,因題上事,遂有此目,故並錄焉。
或曰叔和書十卷,豈無自撰雜廁其間哉?余應之曰:叔和之文,其體格與《脈經》不類,且自序明言曰:今撰集岐伯,逮於華陀。林億等亦曰:其書一本《黃帝內經》,又補以扁鵲、元化、仲景之法。余可斷言之曰無也。惜哉,不能盡明其所自出也!書凡二卷,都二十五篇,又以《病源》、《千金》所載互校之,名曰《脈經鈔》,乃《隋志》許建吳之名也。
己酉八月中秋後三日孫鼎宜序
白話文:
[序]中提到:寫《脈經》的人不少,但王叔和編纂的版本,只有一本,並無副本。自從五代高陽生的《脈訣》出現,世人便認為叔和的《脈經》已被取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我對此感到厭惡,因此一直念念不忘《脈經》。直到找到這本書閱讀,發現其中脈學理論間或穿插病症描述,脈絡不清,內容零散,確實如喻昌所批評的那樣。林億所說的「綱舉目張」在哪裡呢?難道是人們往往聽信於耳,而忽視眼前的事物嗎?然而,百聞不如一見。
徐大椿表示:脈學的宗旨,不過是檢查血液氣息的盛衰冷熱,以及異常氣息的來源。如果認為特定疾病應出現特定脈象,特定脈象就能診斷出特定疾病,這種死板的觀念反而會讓人陷入困惑,不知所措。似乎所有的古今脈學著作都應該被拋棄,但我認為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唉!從西晉至今,古籍逐漸消失,留存的不到十分之一。而現在市面上談論脈學的書籍,大多是《脈訣》那一類的。相較之下,叔和的作品即使淺顯,也比高陽的更優秀。他專注於氣口診斷,這種方法早在扁鵲時代就已存在,並非叔和獨創。
距古未遠,可供校對和考證的資料很多,所以我用《內經》、《難經》、扁鵲、華佗、張仲景的著作,來補充和修正《脈經》。另外,將岐伯的言論單獨編輯成冊(收錄在《黃帝外經》中),因為他的「九道」理論和《內經》有所不同。現在我將沒有註明出處的內容,彙整成這本書。對於有出處但鮮少出現的內容,例如《醫律》、《脈法贊》等,也一併收錄。有些書籍提到「新撰」和「四時經」,但實際上這些並非書名,只是因題目的緣故,纔有了這樣的標題,所以也一併收錄。
有人問:叔和的十卷書籍中,難道沒有他自己創作的部分嗎?我回答:叔和的文章風格和《脈經》不同,而且他在自序中明確表示:這本書收集了岐伯到華佗的理論。林億等人也說:這本書以《黃帝內經》為基礎,補充了扁鵲、元化、仲景的法則。我可以斷定,叔和並未自己創作。可惜的是,無法完全瞭解所有內容的來源!全書共兩卷,二十五篇,再用《病源》、《千金》的內容互相校對,命名為《脈經鈔》,這是《隋志》中許建吳的名字。
己酉年八月中秋後三日,孫鼎宜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