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鼎宜

《脈經鈔》~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脈形狀一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一曰浮於手下(六字原作註文,以其出自叔和,改作大字。自序所謂咸悉載錄也。後十七條准此)。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傍有。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

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千金》作一息五至)。一曰數者,進之名(《千金》進作「盡」)。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千金》無「復來」二字)。

弦脈舉之無有(《千金》作無力),按之(《千金》有「如張」二字)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為弦。

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脈極(極下疑有沉字)重指按之(《千金》無二字)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動。一曰(《千金》二字作以明)按之不足,舉之無有。一曰關上沉不出,名曰伏(十字《千金》在「一曰手」之上)。

革脈(《翼方》通作牢,下不復出)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按:革、牢二脈即堅脈也。隋臣避諱,故以革、牢二字代之。檢巢源引書可證。後人相仍未改,止得謂為堅脈之別名。若李瀕湖歧革、牢而二之,更誤)。

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千金》無「浮而」二字)。一曰按之如欲盡(《千金》下有「絕」字)。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千金》作「或如散」)。

細脈小大於微(「小」一作少),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小而軟(《千金》作「細小如軟」)。軟亦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按:軟濡二字古通用,音義並同)。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千金》作「舉之即無」)。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

緩脈去來亦遲,小快於遲。一曰浮大而軟,陰浮與陽同等(《千金》無第二「浮」字)。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千金》下有,「脈結長生」四字。林校云:按之來緩,時一止者名結,陽初來動,止更來,小數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名結陰)。

代脈來數中止(《千金》作「指」),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千金》無三字),代者死。

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千金》無「然」字)動搖(林校云:《傷寒論》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脈經》一)。

上二十四種脈之形狀(《千金》二十七,以浮、沉、澀、滑、洪、細、微、弦、緊、遲、數、緩、弱、動、伏、芤、軟、虛、實、促、結、代、散、革為次)。

浮與芤相類。又曰浮與洪相類。○弦與緊相類。○革與實相類。○滑與數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又曰軟與遲相類(《脈經》一)。

上十二種脈之相類(《千金》二十七,以弦、軟、浮、微、沉、緩、革、滑為次)。

白話文:

[脈形狀一]

浮脈:輕輕一摸就能清楚感受到,但用力深按就感覺不到了。可以說是脈搏顯現在皮膚表面。

芤脈:摸起來寬大而軟弱,深按下去中間是空的,兩側反而比較明顯。就像手指下沒有脈象,但兩側卻能感覺得到。

洪脈:在手指下感覺非常粗大。也可以描述為浮而大的脈象。

滑脈:脈搏流動順暢,快速而有力,彷彿有東西在手底下滾動,和數脈很相似。也可以說是在輕按和深按都能感到有力的脈搏。或者像水從漏斗中流出一樣,似乎要脫離控制。

數脈:脈搏頻率很快,非常急促。也可以說在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六到七次。或者說,脈搏快速是其特徵。

促脈:脈搏快速,但偶爾會突然停止,然後再次出現。

弦脈:輕輕一摸感覺不到什麼,但深按下去就像拉緊的弓弦。可以說像拉緊的弓弦,按下去不會移動。也可以說輕按緊張就是弦脈。

緊脈:脈搏緊湊,像繩子被割斷一樣。也可以說像繩子被不斷扭轉,沒有固定形狀。

沉脈:輕輕一摸感覺不到,但用力深按就能感覺到。可以說是隻有深按才能感覺到的脈象。

伏脈:極度深藏,只有用大力氣深按,按到骨頭才能感覺到。可以說是脈象只在手指下微微動一下。或者說,輕輕一摸感覺不到,用力深按也感覺不到。或者說,關節上的脈象沉到幾乎感覺不到,這叫伏脈。

革脈:類似沉脈和伏脈,但更加實大而長,略帶緊張感。實際上,革脈和牢脈就是堅脈的不同稱呼。

實脈:大而長,稍微強硬,深按下去能隱約感覺到,感覺很密實。可以說是在輕按和深按都能感覺到的脈象。

微脈:極其細小而軟弱,好像隨時要斷絕,若有若無。可以說是脈象非常細小。或者說,摸起來很舒服。或者說,脈象浮而薄。或者說,深按下去感覺快要斷絕。

澀脈:細小而慢,流動困難且散亂,偶爾會突然停止,然後再次出現。可以說是脈象浮而短。或者說,脈象短而停頓,或者說是散亂。

細脈:比微脈稍大一些,一直存在,只是脈象細小。

軟脈:極其柔和而浮細。可以說是深按下去感覺不到,輕輕一摸反而能感覺到。或者說脈象細小而柔軟。軟脈也稱為濡脈。濡脈就像濕潤的布料在水中,輕輕一摸就能感覺到。

弱脈:極其柔和而深細,深按下去感覺快要斷絕。可以說是隻有深按才能感覺到,輕輕一摸感覺不到。

虛脈:慢而大且軟弱,深按下去感覺不到,整個手指感覺空洞。

散脈:大而散亂。散脈表示氣實血虛,有外無內。

緩脈:流動速度也慢,比遲脈稍微快一點。可以說是脈象浮大而軟弱,陰脈和陽脈都同樣浮起。

遲脈:呼吸三次,脈搏才跳動一次,流動非常慢。可以說是輕輕一摸感覺不到,用力深按卻能牢固地感覺到。或者說用力深按能牢固地感覺到,但輕輕一摸卻感覺不到。

結脈:流動緩慢,偶爾會突然停止,然後再次出現。

代脈:脈搏快速,但偶爾會突然停止,無法自行恢復,然後再次出現。

動脈:出現在關節上,沒有頭尾,像豆子一樣大,不斷地抖動。

以上是二十四種脈象的形狀。

浮脈和芤脈很相似。也可以說浮脈和洪脈很相似。弦脈和緊脈很相似。革脈和實脈很相似。滑脈和數脈很相似。沉脈和伏脈很相似。微脈和澀脈很相似。軟脈和弱脈很相似。緩脈和遲脈很相似。也可以說軟脈和遲脈很相似。

以上是十二種脈象的相似性。

3. 憑脈知證二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千金》二字乙),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疑「性」乃「順」字)者則吉,反之者則為逆也(《千金》二十八作「反之者凶」)。

脈三部(《千金》作「凡三部脈」)大都欲等,只如小人、婦人、細人(《千金》婦人乙細人下)脈小軟。小兒(《千金》作「大兒」)四五歲(《千金》有「者」字),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原注:《千金翼》云: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虛,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羸而脈大,此皆為逆,逆則難治。反此為順,順則易治。

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小兒四五歲者,脈自駛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為順,女右大為順。肥人脈沉,瘦人脈浮。○《脈經》一、《千金》二十八注同,但無注末四句)。

上脈以男女形性及婦孺分順逆。

凡脈大為陽,浮為陽,數為陽,動為陽,長為陽,滑為陽;沉為陰,澀為陰,弱為陰,弦為陰,短為陰,微為陰,是為三陰三陽也。

△陽病見陰脈者反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主生。△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則吐血,陰微則下利。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陽微則發汗,陰微則自下。陽數口生瘡,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擾不得眠也。△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顛。△得陽屬府,得陰屬藏。△無陽則厥,無陰則嘔。

△陽微則不能呼,陰微則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氣。△依此陰陽以察病脈也(此句總言。《脈經》一)。

上辨脈陰陽大法(仍舊)。

脈數則在府。○遲則在藏。○脈長而弦病在肝(原注:扁鵲云「病出於肝」)。○脈小血少,病在心(原注:扁鵲云「脈大而洪,出於心」)。○脈下堅上虛,病在脾胃(原注:扁鵲云「病出於脾胃」)。脈滑而微浮(原注:滑,一作「澀」)病在肺(原注:扁鵲云:「病出於肺」)。

○脈大而堅(原注:扁鵲云「小而緊」。案:《千金》「大」作「沉」)病在腎(據上文當有扁鵲云病出於腎)。

上以遲數分藏府,及病在五藏應見之脈。

脈滑者多血少氣。○脈澀者少血多氣。○脈大者血氣俱多。

又云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脈小者血氣俱少。

又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沉細滑疾者熱。○遲緊者寒(《千金》注:《脈經》云「洪數滑疾為熱,澀遲沉細為寒」。與今本不同)。

又云洪數滑疾為熱,澀遲沉細為寒(十四字依泰定本作正文),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脈小實而緊者,病在內冷(《脈經》一、《千金》二十八)。

上五條憑脈定氣血之差多差少,及病因為寒為熱。

脈小弱而澀(疑有「者」字)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經》一、《千金》二十八)。

上憑脈定病之新久。

脈浮滑,其人外熱風走刺,有飲,難治(有脫誤)。

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

脈沉而細,下焦有寒,小便數,時苦絞痛,下利重。

脈浮緊。(《病源》十四同,又一條作「堅」)且滑直者,外熱內冷(《病源》無四字),不得大小便。

脈洪大緊急,病速進在外,苦頭髮熱癰腫。

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為疝瘕積聚,腹中刺痛。

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腸間。

脈沉重而中散者(「中」字《千金》作「不」),因寒食成瘕(《千金》作成「症」)

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瘡。(「瘡」《千金》注作「痛」)。

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屍。

脈左轉而沉重者,氣症陽(症,陽《千金》作「微傷」)在胸中。

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症。

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千金》無「至」字),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

脈累累中止(《千金》作「如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

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衃血也。

脈後(「後」上疑有「直」字)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

脈前大後小即(《千金》無「即」字)頭痛目眩。

脈前小後大即(《千金》無「即」字。《病源》十三作「則為」二字)胸滿短氣。

上雜舉十七種脈(並《脈經》一、《千金》二十八)定其病證。

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千金》作「病在脾」)。

沉而弦急者病在內。○浮而洪大者病在外。

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

在上為表,在下為里。○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並《脈經》一、《千金》二十八)。

上憑脈以定上下表里病之所在。

滑為實為下(「下」字誤。或「為」字是「可」),又為陽氣衰(五字《千金》作註文)。○數為虛為熱。○浮為風為虛。○動為痛為驚。○沉為水為實,又為鬼疰(四字《千金》作註文)。○弱為虛為悸。

遲則為寒。○澀則少血。○緩則為虛。○洪則為氣(原注:「氣」一作「熱」)。

緊則為寒。○弦數為瘧。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三句本仲景)。○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弦為痛痹(原注:一作「浮為風疰」),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淅淅惡寒。

脈大寒熱在中。

脈伏者霍亂。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凡亡汗(一)、肺中寒(二)、飲冷水(三)、咳嗽(四〕、下利(五)、胃中虛冷(六),此等其脈並緊。

浮而大者風,又為《千金》無下句,有此二字)[浮而大者]中風,頭重鼻塞(此二條蓋採集兩書,依《千金》併合為一)。

浮而緩者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攤緩風(《千金》作「癱瘓風」)。

滑者鬼疰。

澀而緊痹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顛疾。

大堅疾者顛病。

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蜚屍至困不死(未詳)。

緊而急者遁屍。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遲而澀,中寒有癥結。

駃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少腹痛。又為癖病(「癖」一作「脾」,又作「痹」。《千金》注:一作「疳病」)。

遲而滑者張。

盛而緊者張(「緊」《千金》作「急」)。

弦小者寒澼。

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澀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者腹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原注:一作「時時嘔,稽留難治」。《千金》注:一作「時時嘔噦難治」)。

滑數心中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而急,病傷寒暴發虛熱(原注:「沉」一作「浮」)。

浮而絕者氣急(《千金》作「氣病」)。

闢大而滑者中有短氣(《千金》無「闢」字、「中有」二字)。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咳嗽也。

浮而數(《千金》「浮」作「沉」),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脅痛,藏傷有瘀血(原注: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千金》無「背」字)。

脈來(《千金》無「來」字)細而滑,按之能(《千金》無「能」字)虛,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內。

微浮者秋吉冬成病(當合上條)。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

陰邪來見沉細。

水穀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為祟。

脈來洪大嫋嫋者社祟(「嫋」,《病源》作「弱」,古通。《千金》無「社」字)。

脈來沉沉澤澤(「澤」,《病源》作「澀」),四肢不仁而重土祟(《千金》「土」字作「者」)。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持」,泰定本作「待」)。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四字《千金》作「發寒熱」),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溫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並《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憑脈知證七十四條,雜取古書為之,文不一律。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一經云一日死(六字原作註文,依《千金》作大字)。○二動一止三日死。○三動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四動一止六日死。○五動一止五日死,或七日死(《千金》五、七二字互易)。○六動一止八日死。○七動一止九日死。○八動一止十日死。○九動一止八日死。

又云十一日死。一經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日死(《千金》「若」字作「或」)。○十動一止立夏死。一經云立春死(《千金》「春夏」二字互易)。○十一動一止夏至死。一經云立夏死。一經云立秋死(《千金》「夏至」、「立夏」四字互易)。○十二、十三動一止立秋死。

一經云立冬死。○十四動、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立夏死。○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若」字《千金》作「或」。下同)。○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二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一歲死,或二歲死(《千金》作「三歲死」。又以「立冬、三歲」四字互易)。○三十動一止二歲死(一無「死」字)若三歲死。

○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四十動一止四歲死。○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千金》此條首有「五行氣畢,陰陽數同,營衛出入經脈流通,晝夜百刻,五德相生」二十四字),五藏皆受氣即無病(《千金》「病」下有「也」字)。○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藏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藏無氣,卻後三歲麥熟(《千金》有「時」字)而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藏無氣,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藏無氣,歲中死,得節不動,出清明日(《千金》無「日」字)死,遠不出穀雨死矣。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藏無氣,卻後五日而死(此條見《內經》。但《內經》云:「予之短期,要在終始」。

不明指出死之時日,意者此殆終始之遺文,與楊上善《太素》乃本《難經》,推為一腎二肝三脾四心五肺,不以受病之藏為斷,恐其說亦未瑩也。投、猶動也。止、猶代也)。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久住,即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之謂。《漢書·霍去病傳》集註:宿、舊也),主中治(此類三字疑有脫誤)。○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治(《千金》作「枝主中治」)。○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

○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千金》「支」作「枝」)。○五脈病虛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冶,針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氣全故也(《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代脈死期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