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鈔》~ 卷一 (2)
卷一 (2)
1. 脈部位三
從魚際至高骨(原注:其骨自高)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口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以上二十八字《千金》作「如天地人為三界」七字)。寸主射上焦出頭(《千金》無「出」字。
射者,猶俗云猜某事而先言以取中)及皮毛竟手(《千金》有「上部」二字)。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千金》有「中部」二字)。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千金》下有「下部,此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頭腹足為三元也」二十字。○《脈經》一、《千金》二十八)。
上分別三關境界(仍舊)。
《脈法贊》云(《脈法贊》,未知誰氏之書):肝心出左(《千金》「肝心」二字乙轉),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訣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謂左右兩手之脈),病死不愈。
諸經損減,各隨其部。察按陰陽,誰與先後(原注:《千金》作三陰三陽誰先誰後),陰病治官,陽病治府(《千金》注云:府,外也)。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審而知者(《千金》「者」字作「之」),針入病愈(《千金》二十八句空一字,下接「云脈」,有三部陰陽相乘,豈此條出仲景之言邪?抑仲景之言原出《脈法贊》也?或孫真人以其文法相類故合之)。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千金》注:亦名人迎,並下六條割取首句置贊前,無「是也」以下文)是也,即手少陰經也,與手太陽為表裡,以小腸合為府合於上焦,名曰神庭,在龜尾(原注:一作「鳩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膽合為府,合於中焦,名曰胞門(原注:一作「少陽」),在太倉左右三寸。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膀胱合為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左。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千金》注:亦名氣口)是也,手太陰經也,與手陽明為表裡,以大腸合為府,合於上焦,名呼吸之府,在雲門。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足太陰經也,與足陽明為表裡,以胃合為府,合於中焦脾胃之間,名曰章門,在季肋前一寸半。
腎部在右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膀胱合為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右。○左屬腎,右為子戶,名曰三焦(以上六條疑通出《脈法》。蓋本《難經》而為之詞。又疑《脈法》中之一條也。○《脈經》一)。
上詳舉六部所主藏府經絡。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從魚際到高骨的位置,向回退一寸的地方,稱之為寸口。從寸口到尺部的地方被命名為尺澤,因此有「尺寸」的說法。寸部之後,尺部之前的地方叫做關部。陽氣從此處出,陰氣從此處入,關部成為它們的界限。陽氣出三分,陰氣入三分,因此有「三陰三陽」的說法。陽氣從尺部產生,在寸部活動;陰氣從寸部產生,在尺部活動。
寸部主要反映上焦的情況,包括頭部以及手部皮膚和毛髮的問題。關部主要反映中焦的情況,包括腹部和腰部的問題。尺部主要反映下焦的情況,包括小腹到腳的問題。
肝和心在左手的表現,脾和肺在右手的表現,腎和命門都在尺部反映,魂魄和穀神都在寸口反映,左側主臟器,右側主腑器。左側大的脈象多見於男性,右側大的脈象多見於女性。關前一分是人命的主要表現。左側為人迎,右側為氣口。神門的診斷在關部後方。人若沒有雙手的脈象,疾病就無法痊癒。
各種經絡的損傷,會在各自的部位有所反應。檢查陰陽的變化,誰先誰後,陰病治臟器,陽病治腑器。異常的邪氣停留何處,如何捕捉,精確判斷的人,針灸後疾病就會好轉。
心臟相關的部位在左手關前的寸口,也就是手少陰經,與手太陽經互為表裡,與小腸合為腑,位於上焦,稱為神庭,位於龜尾下方五分。
肝臟相關的部位在左手關上的地方,也就是足厥陰經,與足太陽經互為表裡,與膽囊合為腑,位於中焦,稱為胞門,位於太倉左右三寸。
腎臟相關的部位在左手關後的尺中,也就是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互為表裡,與膀胱合為腑,位於下焦,位於關元左側。
肺部相關的部位在右手關前的寸口,也就是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互為表裡,與大腸合為腑,位於上焦,稱為呼吸之府,位於雲門。
脾臟相關的部位在右手關上的地方,也就是足太陰經,與足陽明經互為表裡,與胃合為腑,位於中焦的脾胃之間,稱為章門,位於季肋前一寸半。
腎臟相關的部位在右手關後的尺中,也就是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互為表裡,與膀胱合為腑,位於下焦,位於關元右側。左側屬於腎,右側為子宮,稱為三焦。
以上詳細列出了六個部位所主管的臟腑和經絡。
2. 三部病候四
兩手脈結上部者,濡結中部者,緩結三里者豆起(「豆起」字誤)。
諸浮、諸沉、諸澀、諸弦、諸緊(《千金》二句乙,滑澀二字互易)若在寸口,鬲以上病(《千金》注:頭部)。若在關上,胃以下病(《千金》注:腹部)。右在尺中,腎以下病(《千金》注:腰腳部)。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右同法(並《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三部統言。
寸口脈沉而弱者,發必墮落(此與《內經》異義。《內經》云:寒熱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千金》「時」字疊,「聚」,字作「邪」)。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但實者(《千金》無「但」字)心勞。
寸口脈緊或浮,鬲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頭痛,亦如之(風下一重衍「風」字。原注:《千金翼》云:亦為傷寒頭痛)。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降字《千金》作「浮」)。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溺。
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此條見《平脈》,大同小異)。
寸口脈偏絕(《病源》一有「者」字)則臂偏不舉(《病源》「舉」字作「隨」,《千金》「偏」作「僻」)。其人兩手俱絕者(《千金》無「其人」二字。《病源》作「盡絕」)不可治。
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毒喙」,《千金》作「腰膝」)。
上寸部。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
關上脈滑而小大不勻(《千金》作「均」,下有「必吐逆」三字)是為病方欲進(《千金》作「來」),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千金》作氣動),其人慾多飲,飲即注利(言利下如水注然也),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
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句),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
關上脈襜襜大(《楚詞》:逢紛裳襜襜而含風兮,注:襜襜,搖貌,釋名釋宮室:襜愉,言其襜襜宏裕也。據此則襜襜乃搖大貌)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
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如瘧狀。
上關部。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陽即謂熱)。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千金》無「下」字。注:《素問》云: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此兼寸言)。
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痹腳疼。
足脈澀,下血下利,多汗(「下利」,泰定、居敬本同一作「不利」。原注:《素問》又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按,《素問》尺澀者,謂尺之皮膚,脈滑乃尺脈也,與此不同)。
尺脈滑而疾,為血虛(《千金》無此條)。
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痹不能行。
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此兼尺之皮膚言。《說文》:胯,股也)。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三部並出《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尺部。
白話文:
[三部病候四]
如果兩手脈結於上部,表現爲濡結;結於中部,表現爲緩結;結於三裏處,脈象似豆(疑有誤字)。
所有脈象呈現爲浮、沉、澀、弦、緊的情況,如果出現在寸口部位,代表膈膜以上的疾病(頭部)。如果出現在關上,代表胃以下的疾病(腹部)。如果出現在尺中,代表腎以下的疾病(腰腳部)。寸口脈象滑且遲,既不沉也不浮,不長也不短,代表沒有疾病,左右手脈象判斷方法相同。
上述內容統稱上三部。
寸口脈象沉而弱的人,頭髮必定脫落(與《內經》解釋不同,《內經》提到的是寒熱、疝瘕、少腹痛等)。
寸口脈象沉而緊,病人感到心下寒冷,時有疼痛,有積聚(《千金》中"時"字重複,"聚"字寫作"邪")。
寸口脈象沉而喘,代表寒熱交替。
寸口脈象實(《千金》無"但"字),代表心勞。
寸口脈象緊或浮,代表膈膜上部有寒氣,肺下有水氣。
脈象緊而長度超過寸口,代表病重。
脈象緊並上至寸口,代表中風頭痛,情況也是這樣(原注:《千金翼》說,這也可能是傷寒頭痛)。
脈象弦並上至寸口,代表宿食,下降則代表頭痛(《千金》中"降"字寫作"浮")。
脈象超過寸口進入魚際,代表遺尿。
脈象從魚際出來,代表逆氣、喘息。
寸口脈象像羹上的油脂,陽氣微弱,連續如同蜘蛛絲,代表陰氣衰弱(此條出自《平脈》,內容大同小異)。
寸口脈象偏絕(《病源》中有"者"字),代表手臂偏側不能舉起(《病源》中"舉"字寫作"隨",《千金》中"偏"寫作"僻")。如果兩手寸口脈象都斷絕(《千金》無"其人"二字,《病源》寫作"盡絕"),無法治療。
兩手前部陽脈斷絕,病人感到心下寒冷,毒喙中熱(《千金》中"毒喙"寫作"腰膝")。
上述內容爲寸部。
關上脈象浮而大,代表胃中有風,張口呼吸,心下波動,食慾不佳想嘔吐。
關上脈象微浮,代表胃中有積熱,嘔吐蛔蟲,心神健忘。
關上脈象滑而不均勻(《千金》寫作"均",後有"必吐逆"三字),代表疾病正在進展(《千金》寫作"來"),不出一兩天將再次發作(《千金》寫作氣動),病人想要多喝水,一喝水就腹瀉(形容腹瀉如水注般),如果腹瀉停止就能活下來,否則會死亡。
關上脈象緊而滑,代表蛔蟲活動。
關上脈象澀而堅實,按壓不減力,代表中焦實滿,脾臟有伏結,肺氣阻塞,胃中實熱。
關上脈象搖晃且大,但尺寸細小,代表心腹冷積,症瘕結聚,想要熱飲食。
關上脈象時有時無,忽大忽小,忽疏忽密,代表胃中寒熱,身體虛弱不想吃東西,像瘧疾一樣。
上述內容爲關部。
尺部脈象浮,代表下焦有客陽(熱)。
尺部脈象細微,代表腹瀉和下部冷利(《千金》無"下"字。注:《素問》提到:尺寒脈細,代表後泄)。
尺部脈象弱,寸部強,代表胃絡脈受傷(此處同時提及寸部)。
尺部脈象虛小,代表足脛寒冷,腳疼,痿痹。
足部脈象澀,代表下血、下利,多汗("下利",泰定、居敬本同一寫作"不利"。原注:《素問》還提到:尺澀脈滑,代表多汗。按:《素問》中的尺澀,指的是尺部皮膚,而脈滑則是尺脈,與這裏的描述不同)。
尺部脈象滑且快,代表血虛(《千金》無此條)。
尺部脈象沉且滑,代表寸白蟲。
尺部脈象細且急,代表筋攣,痹不能行走。
尺部脈象粗且常熱,代表熱中,腰胯疼痛,小便赤熱(此處同時提及尺部皮膚,《說文》:胯,大腿也)。
尺部脈象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三部均出自《脈經》第四卷、《千金》第二十八卷)。
上述內容爲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