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鼎宜

《脈經鈔》~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憑脈知證二

一經云立冬死。○十四動、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立夏死。○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若」字《千金》作「或」。下同)。○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二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一歲死,或二歲死(《千金》作「三歲死」。又以「立冬、三歲」四字互易)。○三十動一止二歲死(一無「死」字)若三歲死。

○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四十動一止四歲死。○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千金》此條首有「五行氣畢,陰陽數同,營衛出入經脈流通,晝夜百刻,五德相生」二十四字),五藏皆受氣即無病(《千金》「病」下有「也」字)。○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藏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藏無氣,卻後三歲麥熟(《千金》有「時」字)而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藏無氣,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藏無氣,歲中死,得節不動,出清明日(《千金》無「日」字)死,遠不出穀雨死矣。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藏無氣,卻後五日而死(此條見《內經》。但《內經》云:「予之短期,要在終始」。

不明指出死之時日,意者此殆終始之遺文,與楊上善《太素》乃本《難經》,推為一腎二肝三脾四心五肺,不以受病之藏為斷,恐其說亦未瑩也。投、猶動也。止、猶代也)。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久住,即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之謂。《漢書·霍去病傳》集註:宿、舊也),主中治(此類三字疑有脫誤)。○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治(《千金》作「枝主中治」)。○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

○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千金》「支」作「枝」)。○五脈病虛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冶,針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氣全故也(《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代脈死期三章。

白話文:

憑脈知證二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十四次停頓一下,或十五次停頓一下,這個人會在立冬時死亡。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二十次停頓一下,這個人會在一年後死亡,若是在立秋時死亡。(有些醫書記載為:或立秋死。)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二十一次停頓一下,這個人會在兩年後死亡。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二十五次停頓一下,這個人會在立冬時死亡。有些醫書記載,這表示一年或兩年內會死亡。(有些醫書則記載為:三年死。另有記載將「立冬、三歲」對調。)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三十次停頓一下,這個人會在兩年後死亡。(有些醫書沒有寫「死」字。)也可能在三年後死亡。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三十五次停頓一下,這個人會在三年後死亡。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四十次停頓一下,這個人會在四年後死亡。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五十次停頓一下,這個人會在五年後死亡。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次數不足五十次就停頓一下,這個人會在五年後死亡。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五十次都不停頓,代表五臟的氣都充足,沒有生病。(有些醫書在此處有「也」字。)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四十次停頓一下,代表有一個臟腑的氣不足,會在四年後的春天草木生長時死亡。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三十次停頓一下,代表有兩個臟腑的氣不足,會在三年後麥子成熟時死亡。(有些醫書在此處有「時」字。)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二十次停頓一下,代表有三個臟腑的氣不足,會在兩年後桑椹變紅時死亡。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十次停頓一下,代表有四個臟腑的氣不足,會在當年死亡。如果是在節氣時停頓,會在清明節之後死亡,最晚不會超過穀雨時死亡。

如果脈象顯示,心跳五次停頓一下,代表五個臟腑的氣都衰竭,會在五天後死亡。(這條在《內經》中也有記載,但《內經》只是說「我給的期限,在於開始與結束」,並沒有明確指出死亡的日期,或許這段文字是《內經》的遺文,楊上善的《太素》也是以《難經》為基礎,推論出腎、肝、脾、心、肺的順序,但並沒有以受病的臟腑來判斷,這個說法可能還不夠完善。這裡的「投」的意思是跳動,「止」的意思是停頓。)

如果脈象的跳動停頓很久才恢復,表示心臟有舊疾,主要治療方向是身體的中部。(這裡的三個字可能有所遺漏。)

如果脈象跳兩次就停頓很久才恢復,表示肝臟有病,主要治療方向是身體的枝幹中部。(有些醫書記載為:枝幹主治中部。)

如果脈象跳三次就停頓很久才恢復,表示脾臟有病,主要治療方向是身體的下部。

如果脈象跳四次就停頓很久才恢復,表示腎臟有病,主要治療方向是身體的間隙中部。

如果脈象跳五次就停頓很久才恢復,表示肺臟有病,主要治療方向是身體的枝幹中部。(有些醫書將「支」寫作「枝」)。

如果體弱多病的人出現這種五脈停頓的狀況,代表將要死亡。因為此時藥物和針灸都無法治療了,身體強壯的人還可以治療,因為他們的氣還充足。(《脈經》第四,《千金方》第二十八)

以上是關於從脈象判斷死期的三段內容。